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眼与光 (提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眼与光 (提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12 09:35: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眼与光 (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
1.皮影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如图是皮影戏表演时的情景。下列选项中,和该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看物体
B.水中的倒影
C.日食的形成
D.彩虹的形成
2.(2022七下·乐清月考)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
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
3.(2022七下·乐清月考)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小孔成像现象的装置,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是实像
C.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D.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4.桂花是杭州市市花,如图是桂花的一种——银桂,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白色的光 B.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
C.花瓣吸收了所有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2021七下·奉化期末)商场的卫生间里一般都安装自动烘手机,只需把手伸到烘手机下方,烘手机就会启动,其主要是利用人体辐射出的(  )
A.可见光 B.紫外线 C.红外线 D.以上都不是
6.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鄰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7.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反射角等于60°
C.折射角大于60° D.折射角等于0°
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D.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9.晚上,小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自习,他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像,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B.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
C.室外越暗,像就越清晰
D.通过窗玻璃,他能看到所有同学的像,但同学们却不可能看到他的像
10.小红站在平面镜前3m处时能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当她向平面镜靠近1m后,则小红在平面镜中的像(  )
A.离镜面1m,像的大小不变 B.离镜面1m,像变大
C.离镜面2m,像的大小不变 D.离镜面2m,像变大
11.(2022七下·乐清月考)在下图中,各选项图中S是发光点,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杨梅成熟季节,很多地方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所示,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下图中的(  )
A. B. C. D.
13.张老师上课时戴眼镜的模样很滑稽,如图所示。她说:“我这样戴眼镜有独特的效果一当 我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既能从上面看清后面的同学有没有开小差,又能向下看清面前课本上的文字。”根据这些可判断张老师所患的眼睛问题及所配戴的眼镜的种类是(  )
A.近视眼、凹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远视眼、凸透镜
14.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过度变凸,则看不清近处物体
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15.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二、填空题
16.“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17.(2022七下·乐清月考)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右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选填“凹”或“凸”)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18.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   。
原理:根据凸透镜    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调节屏幕与镜头的距离、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使得屏幕上出现   像。
19.
(1)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反射角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时,反射角为   。若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将增大   。
(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
   。若入射光线与平
面镜的夹角为35° ,则反射角度数为   。
(3)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原来的入射角为   ,原来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20.根据镜面成像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   (填“虚”或“实”)像。
(2)小明看到的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小明的身高是1.60 m,则镜中的像的身高为   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3)太阳灶是利用   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图乙为马路的急转弯处或岔路口处设置的一种镜子,它属于   (填“凸面”或
“凹面”)镜,可以看到更    范围内的物像。
21.(2021八下·镇海期末)网络上有售卖一种车用的抬头显示器(简称HUD),它能将水平显示器上显示的重要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成像,避免驾驶员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图乙为其工作原理图。
(1)驾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填“反射” 或“折射”),成的是   (填“实像” 或“虚像”)。
(2)如果成像位置太低,可将显示器适当   (填“靠近” 或“远离”)挡风玻璃。
22.光的传播
(1)光能在   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   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   立的   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   。像的大小跟   到小孔的距离和   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   ,约为   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23.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1)此现象叫光的    ,是由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的。
(2)此实验说明白光    (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不可见光,请写出此光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
(4)小华想证明C处也有一种不可见光,那么她应把
   (填“温度计”“1元硬币”或“100元纸币”)放到C处。
24.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光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    ,原因是   。
25.(2021九下·海曙月考)黑洞是宇宙中质量很大的天体。如右图,两恒星1、2发出的光在经过某黑洞附近时发生了弯曲之后射向地球,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恒星1的位置比原位置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若在黑洞的位置用一个光学元件代替它对光的作用(光学元件的尺寸可大于黑洞),该光学元件为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下·乐清月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 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27.(2021七下·杭州期末)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填“晶状体”或“视网膜”)结构,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______.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28.(2022七下·乐清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 并说出你的理由。   。
29.(2021七下·浙江期中)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   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光照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光照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光照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
四、解答题
30.盛夏的中午,一层淡淡的白云遮住了太阳,小刚同学要步行去图书馆,妈妈告诫他:虽然白云遮住了太阳,但如果长时间在户外行走,可能还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你要注意加强防护。你认为小刚同学的妈妈说得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小刚同学该如何防护?
31.(2020七下·余姚期末)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V射下,A为一只昆虫。
(1)标出昆虫A在图甲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昆虫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飞行,请在图乙框中画出昆虫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32.在图中画出从空气斜射人玻璃砖,再折射出玻璃砖的折射光线的传播路径。
33.(2021七下·西湖期中)在图中,F1为凸透镜焦点,F2为凹透镜焦点。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再由凹透镜射出的完整光路。
34.(2021七下·拱墅期中)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图(保留作图痕迹)。
⑴如图所示,画出光源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
⑵如图所示,画出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皮影戏的原理其实就是光沿直线传播,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放大镜看物体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日食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蓝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而红布发出红光,因此透过蓝玻璃看红布,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对小孔成像的原理、特点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实像,故A、B正确不合题意;
小孔成像中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则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吸收;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解答】银桂花瓣为不透明体,它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因为银桂花瓣为白色,所以它能够反射白光,而白光是所有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所有它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在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面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光,它可以使温度计的示数升高,这就是红外线,它的特点是热作用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商场的卫生间里一般都安装自动烘手机,只需把手伸到烘手机下方,烘手机就会启动,其主要是利用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定义判断;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4)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判断。
【解答】A.金柳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长篙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里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天上的云彩本身不发光,它反射太阳光,射入眼睛后,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60°,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A.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物体离平面镜变近,但是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B错误;
C.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脸的大小相等,故C错误;
D.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根据像的成因判断;
(2)(3)物体本身越明亮,看到的像就越清晰;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判断。
【解答】A.小科和同学身上发出的光线在窗玻璃上发生反射,于是他看到自己和同学们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C.室外越暗,室内的灯光越亮,则小科和同学们身上发出的光线越强烈,看到的像就越清晰,故B、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通过窗玻璃,他能看到所有同学的像,同学们也能看到他的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解答】小红站在平面镜前3m处时能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当她向平面镜靠近1m后,它到镜子的距离为:3m-1m=2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此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根据“物像等大”可知,因为小红的身高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保持不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正立的,且和物体在同一侧,但是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故A错误,D正确;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和物体在异侧,故B错误;
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u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待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方。矫正应戴凸透镜。
【解答】当张老师从眼镜的上方看时,能看清后面的同学是否开小差,说明张老师不是近视眼;
而向下透过眼镜,可以看到课本上的字,这就说明了张老师经眼镜的矫正,看清了近处的物体,即张老师是远视眼;
那么张老师所带的眼镜必是凸透镜;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视觉、近视眼的特点.可以从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成因特点和视觉的形成方面来切入。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
【解答】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的物体,故不符合题意;
C.结构3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因此视网膜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符合题意;
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在光屏上的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1)视网膜;小于
(2)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2)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为凹透镜。
【解答】(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焦距的原理,使像能成在视网膜上;
由图甲可知,当正常人眼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即焦距变小,故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此时眼角膜的中间比边缘薄,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7.【答案】后;凸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2)要使像成在感光器上,必须使像前移,据此分析光线会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选择的透镜类型。
【解答】(1)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手机镜头靠近拍摄对象时,所成的像的像距增大,即成在感光器的后面;
(2)如果要使成像清晰,那么就要使像向前移动,即使光线会聚,因此应该在镜头上贴上一个凸透镜即可。
18.【答案】凸透镜;f【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解答。
【解答】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根据凸透镜f19.【答案】(1)变小;45°;70°;10°
(2)35°;55°
(3)50°;30°;6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反射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之和为90°。
(3)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入射角,再根据“入射角与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之和为90°”计算即可。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现在的入射角,再减去15°得到原来的入射角。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的2倍,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将变小。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反射角的2倍 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时,则入射角为:90°-20°=7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70°。
若入射角增大1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可知,反射角将增大10°。
(2)入射角为35°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可知,反射角为35°。
若入射光线与平 面镜的夹角为35° ,则入射角:90°-35°=5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读数为55°。
(3)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角为:,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90°-40°=50°。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现在的入射角为:,那么原来的入射角为:45°-15°=30°。原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的2倍,即:30°×2=60°。
20.【答案】(1)反射;虚
(2)反射;1.60;不变
(3)凹面;会聚;凸面;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1)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改变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而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为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成因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3)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例如卫星天线,太阳灶等。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成缩小的虚像,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虚像。
(2)小明看到的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明的身高是1.60 m,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镜中的像的身高为1.60m。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当他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图乙为马路的急转弯处或岔路口处设置的一种镜子,它属于凸面镜,可以看到更大范围内的物像。
21.【答案】(1)反射;虚像
(2)远离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由于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
【解答】(1)驾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是虚像。
(2)如果成像位置太低,那么就要增大像到风挡玻璃的距离,根据“像和显示器关于风挡玻璃对称”可知,此时就要增大显示器到风挡玻璃的距离,即适当远离挡风玻璃。
22.【答案】(1)真空
(2)同一种均匀;直线
(3)倒;实;无关;物体;光屏
(4)大;3×108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传播的特点解答;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解答。
(3)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因、大小变化的规律解答;
(4)根据光速的数值解答。
【解答】(1)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108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23.【答案】(1)色散;牛顿
(2)不是
(3)红外线照相机
(4)100元纸币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解答。
(2)根据光的色散的本质解答;
(3)在太阳光谱的红光外面,存在的不可见光为红外线,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照相机、遥控器,浴霸等。
(4)在太阳光谱的紫光外面,存在的不可见光为紫外线,应用:鉴别古董和钞票,杀菌消毒,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等。
【解答】(1)此现象叫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
(2)此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不可见光,也就是红外线,应用:红外线照相机。
(4)C处也有一种不可见光,为紫外线,可以鉴别伪钞,那么她应100元纸币放到C处。
24.【答案】(1)探究该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能力的大小.
(2)红光;该绿色植物吸收红光的能力比吸收绿光的能力强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植物对光的吸收百分率越大,则对这种颜色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据此确定实验目的。
(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的能量,则吸收能力越强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效果越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能力的大小.。
(2)根据表格可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百分率为55%,对绿光的吸收百分率为1%,则对红光的吸收能力更强,因此: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原因是:该绿色植物吸收红光的能力比吸收绿光的能力强。
25.【答案】偏高;凸透镜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弯曲的光线射入地球上人的眼睛后,人会沿着反方向望回去,据此作图分析看到恒星位置的变化;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弯曲的光线射入地球上人的眼睛后,人会沿着反方向望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恒星的虚像,即它们的位置偏高,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光线经过黑洞后,都向中间偏折,相当于光线会聚了,那么黑洞相当于凸透镜。
26.【答案】(1)倒立
(2)右
(3)左
(4)上;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等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近视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像的位置变化即可;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倒立性”的特点分析像的移动方向。凸透镜的口径越大,会聚的光线越多,所成的像越明亮;而口径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即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动。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像会在光屏的右方,不动光屏,像靠近凸透镜,由于物远相近像变小可知,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不但指形状上的改变,而且指运动方向的相反。蜡烛越烧越短,即物体向下运动,则光屏上的像运动方向相反,即向上移动。
如果用不透明的纸遮住透镜的一半,那么会聚的光线变少,会导致像变暗,但是像仍然是完整的,故选C。
27.【答案】(1)晶状体
(2)A;C
(3)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根据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方法判断。
(3)首先分析去掉近视眼睛后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然后分析成像位置的变化,进而判断光屏的位置改变。
【解答】(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结构。
(2)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故选A;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故选C。
(3)近视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去掉近视眼睛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成像的位置提前了,则光屏应该靠近透镜,故选B。
28.【答案】(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像距等于物距
(3)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无法成在光屏上,因此无法用光屏确定像的位置。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镜子后面移动,直至与像完全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这就是等效替代法。
(2)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确定二者的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1)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分析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像距和物距,发现二者相等,则得出结论:像距等于物距。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我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白纸不能阻挡反射光线的传播。
29.【答案】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照红外光后细菌菌落数没有减少,说明红外光没有杀菌作用,因此实验提出的假设是错误的,而照紫外光后细菌菌落数变为0,说明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太阳辐射是紫外线。
故答案为: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30.【答案】解:小刚妈妈说得对。虽然白云遮住了太阳,但云层只能降低紫外线的强度,而不能吸收紫外线,紫外线仍能透过云层照射到人身上,如果小刚同学长时间在户外行走,可能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小刚同学可以使用防紫外线双层遮阳伞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也可以在可能晒到的皮肤上涂抹紫外线防晒霜保护自己的皮肤,并戴太阳镜保护眼睛等。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过量的紫外线照射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
(2)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或戴护目镜等,都可以减小紫外线的伤害。
【解答】小刚妈妈说得对。虽然白云遮住了太阳,但云层只能降低紫外线的强度,而不能吸收紫外线,紫外线仍能透过云层照射到人身上,如果小刚同学长时间在户外行走,可能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小刚同学可以使用防紫外线双层遮阳伞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也可以在可能晒到的皮肤上涂抹紫外线防晒霜保护自己的皮肤,并戴太阳镜保护眼睛等。
31.【答案】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影子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色区域,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2)确定昆虫在圆形轨迹上运动时,影子的最左位置和最右位置,那么它影子的运动规律肯定在这两点之间。
【解答】(1)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通过A点作竖直向下的垂线,这条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昆虫的影子,如下图所示:
(2)根据上面的方法,做出昆虫在最左边的影子的位置,然后将左右两个影子的位置连接起来,就是影子的运动轨迹,如下图所示:
32.【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解答】①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最后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
33.【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如下图所示:
34.【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也经过A点,那么就将它们连接起来确定入射点,最后再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①通过发光点S作平面镜的垂线,然后在这条直线上平面镜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像点S';
②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发光点O;
③连接SO,这入射光线;连接OA,这就是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射向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浙教版科学七下期中复习阶梯训练: 眼与光 (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
1.皮影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如图是皮影戏表演时的情景。下列选项中,和该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看物体
B.水中的倒影
C.日食的形成
D.彩虹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皮影戏的原理其实就是光沿直线传播,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放大镜看物体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日食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2七下·乐清月考)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
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蓝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而红布发出红光,因此透过蓝玻璃看红布,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2七下·乐清月考)如图是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小孔成像现象的装置,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是实像
C.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D.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对小孔成像的原理、特点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实像,故A、B正确不合题意;
小孔成像中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实像,则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C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桂花是杭州市市花,如图是桂花的一种——银桂,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白色的光 B.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
C.花瓣吸收了所有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则被物体吸收;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单色光。
【解答】银桂花瓣为不透明体,它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因为银桂花瓣为白色,所以它能够反射白光,而白光是所有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所有它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2021七下·奉化期末)商场的卫生间里一般都安装自动烘手机,只需把手伸到烘手机下方,烘手机就会启动,其主要是利用人体辐射出的(  )
A.可见光 B.紫外线 C.红外线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在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面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光,它可以使温度计的示数升高,这就是红外线,它的特点是热作用好,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商场的卫生间里一般都安装自动烘手机,只需把手伸到烘手机下方,烘手机就会启动,其主要是利用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鄰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定义判断;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4)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判断。
【解答】A.金柳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长篙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于是在水里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天上的云彩本身不发光,它反射太阳光,射入眼睛后,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故D正确。
故选D。
7.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反射角等于60°
C.折射角大于60° D.折射角等于0°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角小于60°,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D.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解答】A.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物体离平面镜变近,但是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B错误;
C.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脸的大小相等,故C错误;
D.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9.晚上,小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自习,他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像,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B.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
C.室外越暗,像就越清晰
D.通过窗玻璃,他能看到所有同学的像,但同学们却不可能看到他的像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根据像的成因判断;
(2)(3)物体本身越明亮,看到的像就越清晰;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判断。
【解答】A.小科和同学身上发出的光线在窗玻璃上发生反射,于是他看到自己和同学们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C.室外越暗,室内的灯光越亮,则小科和同学们身上发出的光线越强烈,看到的像就越清晰,故B、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通过窗玻璃,他能看到所有同学的像,同学们也能看到他的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小红站在平面镜前3m处时能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当她向平面镜靠近1m后,则小红在平面镜中的像(  )
A.离镜面1m,像的大小不变 B.离镜面1m,像变大
C.离镜面2m,像的大小不变 D.离镜面2m,像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解答】小红站在平面镜前3m处时能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当她向平面镜靠近1m后,它到镜子的距离为:3m-1m=2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此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根据“物像等大”可知,因为小红的身高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保持不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2022七下·乐清月考)在下图中,各选项图中S是发光点,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正立的,且和物体在同一侧,但是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故A错误,D正确;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和物体在异侧,故B错误;
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故选D。
12.杨梅成熟季节,很多地方有制作杨梅酒的习俗,如图所示,将杨梅浸泡在盛有白酒的球形容器中,此时球形容器及其内部的白酒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瓶中的杨梅位于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则从正面观察瓶中的杨梅,观察到杨梅的像应如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u故选D。
13.张老师上课时戴眼镜的模样很滑稽,如图所示。她说:“我这样戴眼镜有独特的效果一当 我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既能从上面看清后面的同学有没有开小差,又能向下看清面前课本上的文字。”根据这些可判断张老师所患的眼睛问题及所配戴的眼镜的种类是(  )
A.近视眼、凹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远视眼、凸透镜
【答案】D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待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方。矫正应戴凸透镜。
【解答】当张老师从眼镜的上方看时,能看清后面的同学是否开小差,说明张老师不是近视眼;
而向下透过眼镜,可以看到课本上的字,这就说明了张老师经眼镜的矫正,看清了近处的物体,即张老师是远视眼;
那么张老师所带的眼镜必是凸透镜;
故选D.
14.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过度变凸,则看不清近处物体
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视觉、近视眼的特点.可以从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成因特点和视觉的形成方面来切入。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
【解答】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的物体,故不符合题意;
C.结构3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因此视网膜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符合题意;
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在光屏上的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
(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答案】(1)视网膜;小于
(2)凹透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
(2)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为凹透镜。
【解答】(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焦距的原理,使像能成在视网膜上;
由图甲可知,当正常人眼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即焦距变小,故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2)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此时眼角膜的中间比边缘薄,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7.(2022七下·乐清月考)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右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选填“凹”或“凸”)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答案】后;凸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2)要使像成在感光器上,必须使像前移,据此分析光线会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选择的透镜类型。
【解答】(1)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手机镜头靠近拍摄对象时,所成的像的像距增大,即成在感光器的后面;
(2)如果要使成像清晰,那么就要使像向前移动,即使光线会聚,因此应该在镜头上贴上一个凸透镜即可。
18.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   。
原理:根据凸透镜    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调节屏幕与镜头的距离、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使得屏幕上出现   像。
【答案】凸透镜;f【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解答。
【解答】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根据凸透镜f19.
(1)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反射角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时,反射角为   。若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将增大   。
(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角为35°,则反射角度数为
   。若入射光线与平
面镜的夹角为35° ,则反射角度数为   。
(3)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原来的入射角为   ,原来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答案】(1)变小;45°;70°;10°
(2)35°;55°
(3)50°;30°;6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反射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之和为90°。
(3)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入射角,再根据“入射角与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之和为90°”计算即可。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现在的入射角,再减去15°得到原来的入射角。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的2倍,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将变小。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反射角的2倍 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时,则入射角为:90°-20°=7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70°。
若入射角增大1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可知,反射角将增大10°。
(2)入射角为35°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可知,反射角为35°。
若入射光线与平 面镜的夹角为35° ,则入射角:90°-35°=5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读数为55°。
(3)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角为:,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90°-40°=50°。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现在的入射角为:,那么原来的入射角为:45°-15°=30°。原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的2倍,即:30°×2=60°。
20.根据镜面成像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   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   (填“虚”或“实”)像。
(2)小明看到的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小明的身高是1.60 m,则镜中的像的身高为   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3)太阳灶是利用   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图乙为马路的急转弯处或岔路口处设置的一种镜子,它属于   (填“凸面”或
“凹面”)镜,可以看到更    范围内的物像。
【答案】(1)反射;虚
(2)反射;1.60;不变
(3)凹面;会聚;凸面;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1)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改变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而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为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成因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
(3)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例如卫星天线,太阳灶等。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成缩小的虚像,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从远处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所成的像是一个虚像。
(2)小明看到的平面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明的身高是1.60 m,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镜中的像的身高为1.60m。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当他远离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如图乙为马路的急转弯处或岔路口处设置的一种镜子,它属于凸面镜,可以看到更大范围内的物像。
21.(2021八下·镇海期末)网络上有售卖一种车用的抬头显示器(简称HUD),它能将水平显示器上显示的重要车辆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通过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成像,避免驾驶员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图乙为其工作原理图。
(1)驾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填“反射” 或“折射”),成的是   (填“实像” 或“虚像”)。
(2)如果成像位置太低,可将显示器适当   (填“靠近” 或“远离”)挡风玻璃。
【答案】(1)反射;虚像
(2)远离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由于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的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
【解答】(1)驾驶员看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是虚像。
(2)如果成像位置太低,那么就要增大像到风挡玻璃的距离,根据“像和显示器关于风挡玻璃对称”可知,此时就要增大显示器到风挡玻璃的距离,即适当远离挡风玻璃。
22.光的传播
(1)光能在   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   物质中是沿   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   立的   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   。像的大小跟   到小孔的距离和   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   ,约为   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答案】(1)真空
(2)同一种均匀;直线
(3)倒;实;无关;物体;光屏
(4)大;3×108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传播的特点解答;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解答。
(3)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因、大小变化的规律解答;
(4)根据光速的数值解答。
【解答】(1)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透明物质中传播。
(2)光在真空或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108m/s,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23.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侧的白色光屏上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1)此现象叫光的    ,是由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的。
(2)此实验说明白光    (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不可见光,请写出此光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
(4)小华想证明C处也有一种不可见光,那么她应把
   (填“温度计”“1元硬币”或“100元纸币”)放到C处。
【答案】(1)色散;牛顿
(2)不是
(3)红外线照相机
(4)100元纸币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解答。
(2)根据光的色散的本质解答;
(3)在太阳光谱的红光外面,存在的不可见光为红外线,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照相机、遥控器,浴霸等。
(4)在太阳光谱的紫光外面,存在的不可见光为紫外线,应用:鉴别古董和钞票,杀菌消毒,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等。
【解答】(1)此现象叫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
(2)此实验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不可见光,也就是红外线,应用:红外线照相机。
(4)C处也有一种不可见光,为紫外线,可以鉴别伪钞,那么她应100元纸币放到C处。
24.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光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    ,原因是   。
【答案】(1)探究该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能力的大小.
(2)红光;该绿色植物吸收红光的能力比吸收绿光的能力强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植物对光的吸收百分率越大,则对这种颜色的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据此确定实验目的。
(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的能量,则吸收能力越强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效果越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能力的大小.。
(2)根据表格可知,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百分率为55%,对绿光的吸收百分率为1%,则对红光的吸收能力更强,因此: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红光的光合作用效果好,原因是:该绿色植物吸收红光的能力比吸收绿光的能力强。
25.(2021九下·海曙月考)黑洞是宇宙中质量很大的天体。如右图,两恒星1、2发出的光在经过某黑洞附近时发生了弯曲之后射向地球,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恒星1的位置比原位置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若在黑洞的位置用一个光学元件代替它对光的作用(光学元件的尺寸可大于黑洞),该光学元件为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偏高;凸透镜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弯曲的光线射入地球上人的眼睛后,人会沿着反方向望回去,据此作图分析看到恒星位置的变化;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弯曲的光线射入地球上人的眼睛后,人会沿着反方向望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的恒星的虚像,即它们的位置偏高,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光线经过黑洞后,都向中间偏折,相当于光线会聚了,那么黑洞相当于凸透镜。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七下·乐清月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 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不成像
【答案】(1)倒立
(2)右
(3)左
(4)上;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等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近视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像的位置变化即可;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倒立性”的特点分析像的移动方向。凸透镜的口径越大,会聚的光线越多,所成的像越明亮;而口径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即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动。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像会在光屏的右方,不动光屏,像靠近凸透镜,由于物远相近像变小可知,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不但指形状上的改变,而且指运动方向的相反。蜡烛越烧越短,即物体向下运动,则光屏上的像运动方向相反,即向上移动。
如果用不透明的纸遮住透镜的一半,那么会聚的光线变少,会导致像变暗,但是像仍然是完整的,故选C。
27.(2021七下·杭州期末)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填“晶状体”或“视网膜”)结构,
(2)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__________.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晶状体
(2)A;C
(3)B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根据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方法判断。
(3)首先分析去掉近视眼睛后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然后分析成像位置的变化,进而判断光屏的位置改变。
【解答】(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结构。
(2)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故选A;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故选C。
(3)近视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去掉近视眼睛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成像的位置提前了,则光屏应该靠近透镜,故选B。
28.(2022七下·乐清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   。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 并说出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像距等于物距
(3)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无法成在光屏上,因此无法用光屏确定像的位置。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镜子后面移动,直至与像完全重合,从而找到像的位置,这就是等效替代法。
(2)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确定二者的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1)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像。
(2)分析表格中每组数据中的像距和物距,发现二者相等,则得出结论:像距等于物距。
(3)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我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理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白纸不能阻挡反射光线的传播。
29.(2021七下·浙江期中)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   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光照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光照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光照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
【答案】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组成。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照红外光后细菌菌落数没有减少,说明红外光没有杀菌作用,因此实验提出的假设是错误的,而照紫外光后细菌菌落数变为0,说明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太阳辐射是紫外线。
故答案为:可见光;错误;紫外线
四、解答题
30.盛夏的中午,一层淡淡的白云遮住了太阳,小刚同学要步行去图书馆,妈妈告诫他:虽然白云遮住了太阳,但如果长时间在户外行走,可能还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你要注意加强防护。你认为小刚同学的妈妈说得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小刚同学该如何防护?
【答案】解:小刚妈妈说得对。虽然白云遮住了太阳,但云层只能降低紫外线的强度,而不能吸收紫外线,紫外线仍能透过云层照射到人身上,如果小刚同学长时间在户外行走,可能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小刚同学可以使用防紫外线双层遮阳伞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也可以在可能晒到的皮肤上涂抹紫外线防晒霜保护自己的皮肤,并戴太阳镜保护眼睛等。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过量的紫外线照射时,可能对人体造成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
(2)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或戴护目镜等,都可以减小紫外线的伤害。
【解答】小刚妈妈说得对。虽然白云遮住了太阳,但云层只能降低紫外线的强度,而不能吸收紫外线,紫外线仍能透过云层照射到人身上,如果小刚同学长时间在户外行走,可能会造成皮肤灼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小刚同学可以使用防紫外线双层遮阳伞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也可以在可能晒到的皮肤上涂抹紫外线防晒霜保护自己的皮肤,并戴太阳镜保护眼睛等。
31.(2020七下·余姚期末)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V射下,A为一只昆虫。
(1)标出昆虫A在图甲中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昆虫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飞行,请在图乙框中画出昆虫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答案】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影子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色区域,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2)确定昆虫在圆形轨迹上运动时,影子的最左位置和最右位置,那么它影子的运动规律肯定在这两点之间。
【解答】(1)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通过A点作竖直向下的垂线,这条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昆虫的影子,如下图所示:
(2)根据上面的方法,做出昆虫在最左边的影子的位置,然后将左右两个影子的位置连接起来,就是影子的运动轨迹,如下图所示:
32.在图中画出从空气斜射人玻璃砖,再折射出玻璃砖的折射光线的传播路径。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解答】①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最后的折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
33.(2021七下·西湖期中)在图中,F1为凸透镜焦点,F2为凹透镜焦点。完成光线从左边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再由凹透镜射出的完整光路。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①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如下图所示:
34.(2021七下·拱墅期中)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图(保留作图痕迹)。
⑴如图所示,画出光源S发出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
⑵如图所示,画出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也经过A点,那么就将它们连接起来确定入射点,最后再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即可。
(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①通过发光点S作平面镜的垂线,然后在这条直线上平面镜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像点S';
②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发光点O;
③连接SO,这入射光线;连接OA,这就是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②射向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如下图所示: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