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品解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课时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精品解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课时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10: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课时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图为广州市的地标工程——广州塔,你认为它的总高度(塔身+天线桅杆)是(  )
A.600km B.600m C.600cm D.600mm
2、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内,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C.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内,小车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 B.山 C.流水 D.河岸
4、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①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②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③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的船队有利
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
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
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
5、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木向西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可能向西行驶 B.乙车必定向西行驶
C.丙车可能向西行驶 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可能是相同的
6、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速度是6m/s,然后以2m/s的速度逆流返回原地,则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6m/s B.5m/s C.4m/s D.3m/s
7、一名标准身材中学生的手上最接近6厘米的是(  )
A.手掌长 B.手掌宽
C.大拇指长 D.手指宽
8、对下列诗句中划线部分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
A.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牛
B.孤帆一片日边来﹣﹣日
C.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
D.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船上乘客
9、如图为某款运动软件,显示小明的运动配速为10min/km,“配速”是指运动1km所用的时间,小明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
A.散步 B.快步行走
C.自行车正常骑行 D.电动车正常骑行
10、在某次直线短跑训练中,小明和小华同时从起点向终点冲刺,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C.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D.全程中,小华一直跑得比小明快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一架飞机做匀速直线飞行,在5min内飞行了60km,则该飞机飞行0.5h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m。在第2min时的速度是_______m/s。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是_________。
2、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3、如图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_分___________秒。
4、元旦假期,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的。同时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_km/h,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5、小明一家自驾小汽车去郊游.如图是小汽车行驶过程中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前4min的车速为___________;从第5min到第25min,小汽车做___________运动,运动的路程为____________m;小汽车前5min的速度比第5min到第25min的速度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一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行驶过程中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8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40s。求:
(1)该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
(2)由于调度原因,这列动车在从甲地驶向乙地途中需要在丙站临时停靠,在距离丙站8km的地方从最高时速200km/h开始减速,14:35到达丙站时刚好减速到0,14:38动车开始启动驶离丙站,行驶6km后再次达到最高时速,已知在进出站过程中,动车的平均速度约为最高时速的一半,则跟以最高时速直接通过丙站相比,动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多长时间?
2、为了设计合理的交通机制,交巡警平台模拟十字路口交通情况。具体如下:红灯拦停了很多汽车,拦停的汽车排成笔直的一列,最前面汽车的前端与停车线相齐,相邻两车前端之间的距离均为10m。假设行车绿灯亮起瞬间,每辆车都同时加速启动,5s后速度都达到10m/s,该过程中小车通过了25m,之后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路口。该路口绿灯亮的时间20s,而且按倒计时显示。另外交通规则规定:原绿灯通行的汽车,绿灯结束时,车头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通过。求:
(1)小车启动加速到10m/s的过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一次绿灯时间有多少辆汽车能通过路口?
(3)与汽车同时等待的还有与车道平行的人行横道的人(人与第一辆车头齐平),车行与人行绿灯同时亮起,人行横道上的小胡与汽车同时启动。已知v人=1m/s,人行横道长24m。当绿灯亮起时,在小胡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里,有多少辆汽车从小胡身边通过(车头超过人就算通过)?
3、某快速公交“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长约为34km,全程平均速度为4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要多少小时?
(2)“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36km/h的速度运行100s,停车30s,再以54km/h的速度运行120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4、如图,是蚌埠新建成长淮卫淮河大桥,桥头路上有如图的标志,一辆小轿车通过该桥,最短用时为2.4min。求:
(1)长淮卫淮河大桥长度为多少米?
(2)一辆大型货车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该桥需141s,求货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5、如表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动时刻表的一部分。D412火车长为600m,以30m/s的速度匀速驶过一长直隧道,车内某乘客坐在位置上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徐州
到站时间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11:50
里程/km 0 84 300 648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__cm,测得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是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比实际值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2、小明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为了验证猜想;
(1)首先,他把滑块在图示位置从静止释放,并滑到木板底部,测量下滑的路程、下滑的时间,如图甲所示。接着,改变斜面坡度,但关于滑块释放的位置,小红、小芳的方案不同,如图乙,能验证小明猜想的是______(选填“小红”“小芳”)的;
(2)如图丙所示,用刻度尺测得木块高度为______cm;
(3)小明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
①求:第1次实验过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②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______?
实验次数 坡度 下滑路程/m 下滑时间/s 平均速度/
1 逐次变大
2
3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广州塔的高度比十层楼要高,一层楼的高度大概3m,故广州塔一定大于30m,并且其高度绝对小于两个市区的距离,故只有600m符合实际,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A.内,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2m,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故B不符合题意;
C.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没有增加,小车处在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内,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小车通过的路程是4m可知小车的速度是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
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A.若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故A符合题意;
B.不能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
C.若以流水为参照物,因为船在水中行驶,所以无法得出山向船尾跑去的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
D.若以河岸为参照物,山相对于岸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山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
该题可采用“极值法”,假设甲乙两队的速度均为零,甲乙两船及小木箱都会以相同的速度随水流向下,它们相对于水流都是静止状态,所以比赛规则是公平的,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木向西运动,说明丙车是向东运动的;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说明甲车也是向东运动,并且甲车的速度比丙车大;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东运动,此时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乙车向东运动,但比甲车和丙车速度小;二是乙车向西运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设路程为s,那么来回全程为2s,顺流而下时,所用的时间为
逆流返回原地,所用的时间为
来回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选D。
7、C
【详解】
由常识可知,一名标准身材的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m,手掌的长度约为20cm,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大拇指的长度约为6cm,手指的宽度约为1cm,故可知最接近6厘米的是大拇指的长度,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
A.研究对象是桥,本句诗是以流水作参照物,桥是运动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研究对象是孤帆,选择日作参照物,孤帆是运动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研究对象是轻舟,选择万重山作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研究对象是行舫,选择船上的乘客作参照物,船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船是静止不动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
“配速”是指运动1km所用的时间,由小明的运动配速为10min/km,可知当时,,所以
散步速度约为1.1m/s,自行车正常骑行速度约为5m/s,电动车正常骑行速度为10m/s,所以最接近快步行走的的速度。
故选B。
10、C
【详解】
A.由图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路程和时间都相同,由可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正确;
D.在跑步过程中,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有时速度比小明大,有时比小明小,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200m/s 运动的
【详解】
[1]已知在5min内飞行了60km,路程
时间
飞机飞行的速度
则该飞机飞行0.5h通过的路程
[2]由于飞机做匀速直线飞行,所以在第二分钟时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即为200m/s。
[3]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飞机是运动的。
2、4.50
【详解】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右端与4.50cm处对齐,故铅笔的长度为4.50cm。
3、5 37.5
【详解】
[1][2]由图中可知,小表盘的指针位于“5”和“6”之间,且偏向“6”一侧,故可知小表盘的示数为5min,大表盘的指针指向37.5,故大表盘的示数为37.5s,故可知停表的读数为5min37.5s。
4、自己 90 45
【详解】
[1]小明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自己为为参照物,小树的位置相对于自己发生了变化,故小树是运动的。
[2]速度表盘的分度值为5km/h,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3]汽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
5、6 匀速(值线) 1800 大
【详解】
[1]由图象可知汽车在OA、AB段做速度不同的匀速直线运动,则前4min的车速为
[2]从第5min到第25min,路程与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的路程为
[4] 第5min到第25min的速度为
故小汽车前5min的速度比第5min到第25min的速度大。
三、计算题
1、(1)200m;(2)0.12h。
【详解】
解:(1)动车通过桥梁的速度
由可得,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总路程
则动车车身的长度
(2)根据题意由可得,动车进出站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动车以最高时速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
动车在丙站停靠的时间
这次临时停靠耽误的时间
答:(1)该动车车身长度是200m;
(2)动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0.12h。
2、(1)5m/s;(2)18辆;(3)20辆
【详解】
解:(1)每辆车都同时加速启动,5s后速度都达到10m/s,该过程中小车通过了25m,小车的平均速度
(2)一次绿灯时间内汽车的运动分为两个过程:加速运动和匀速运动,汽车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为
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相邻两车之间的距离均为10m,所以可通过的汽车为
即有17辆车完全通过,第18辆车的车头已越过停车线,也可通过,所以一次绿灯时间内有18辆汽车能通过路口。
(3)绿灯亮人开始走,人通过人行横道的时间
相等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所以可通过的汽车为
即有19辆车完全通过,第20辆车的车头已越过人,所以有20辆汽车从小胡身边通过。
答:(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5m/s;
(2)一次绿灯时间有18辆汽车能通过路口;
(3)有20辆汽车从小胡身边通过。
3、(1)0.85h;(2)11.2m/s
【详解】
解:(1)由速度公式可知快速公交“BRT”运行的时间为
(2)快速公交“BRT”运行的路程为
平均速度为
答:(1)“BRT”从起点站至终点站需要0.85h。
(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1.2m/s。
4、(1)2800m;(2)20m
【详解】
解:(1)由图可知,货车运行的最大速度为70km/h,根据
可得,长淮卫淮河大桥长度为
(2)货车的速度为
v1=20m/s
141s内车通过的路程为
s1=v1t1=20m/s×141s=2820m
货车的长度为
s车=2820m-2800m=20m
答:(1)长淮卫淮河大桥长度为2800米;
(2)一辆大型货车以20m/s的速度完全通过该桥需141s,货车的长度为20米。
5、(1)120km/h;(2)40s
【详解】
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路程:,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所用的时间
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
(2)D412火车经过隧道的速度,车内某乘客坐在位置上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由可知,隧道的长度
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路程
由可知,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
答:(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120km/h;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为40s。
四、实验探究
1、 较小 40.0 0.25 小
【详解】
(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一般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运动的慢,所以小车以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可以方便记录时间。
(2)[3][4]刻度尺的分度值分1cm,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后一位,图中AB段的路程
sAB=80.0cm-40.0cm=40.0cm=0.40m
已知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是tAB=1.6s,那么AB段的平均速度为
(3)[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的时间偏大,根据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值偏小。
2、小红 20.00 0.0500m/s 正确
【详解】
(1)[1]验证小明的猜想,要控制高度相同,改变斜面的坡度,让物体静止下滑,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求平均速度,由图得,小红控制了滑块下滑的高度相同,小芳改变了滑块的高度,因此小红的实验能验证小明的猜想。
(2)[2]由图得,木块的高度为
(3)[3]由表格中数据得,第一次实验

第1次实验过程的平均速度
[4]由表格中数据得,高度相同时,坡度越大,小车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越大,故小明的猜想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