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各课同步教案(打包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各课同步教案(打包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8:29:55

文档简介

九年级·RJ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读课文,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观点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挥联想与想象,学习鉴赏文艺作品,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学习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学会驱遣我们的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教学难点】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会通过想象鉴赏文艺作品。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趣味导入
我们阅读一部世界名著,赏析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怎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意境呢?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或赏析的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教给我们赏析文艺作品的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后字圣陶。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修改出版工作。叶圣陶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并写出了很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和文章,为我国现代教育、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原文有四部分内容:一是要认真阅读;二是驱遣我们的想象;三是训练语感;四是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本文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桥堍(tù) 契合(qì)
刻板(kè) 驱遣(qiǎn)
怅然(chàng) 宛如(wǎn)
忧惧(yōu) 萌生(méng)
苟安(gǒu) 拘泥(jū nì)
海啸(xiào)
(2)多音字
吓 载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
刻板: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遣:驱逐;赶走。
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忧惧:忧愁恐惧。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明“我们的想象”是怎样形成的——是通过“文字或其他表象的东西驱使着我们去想象和联想”。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4段):提出问题——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第5~13段):分析问题——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5~7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8~13段):列举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的赏析,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4段):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方能得到人生的受用。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试分析第5段的修辞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文字比作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地。
2.第6~7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6~7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理论铺垫。
3.简述第8~9段的论证思路。
第8~9段列举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的想象力。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第9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悦。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1)本文的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等语言就通俗易懂。
(2)本文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如第8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12段作者将自己幻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
5.简述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进行详细的阐述。
(2)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6课配套习题。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中学生和一般的年轻人,侧重介绍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多方面的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细读课文第5~8段,深刻认识读者、作者和文字的关系,通过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意境才能真正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文本分析时,课文举的两个实例:王维的《使至塞上》和高尔基的《海燕》都是之前教材中学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分析重温一下这两篇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在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教师理解了充分读课文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读促教。九年级·RJ版
15 无言之美
【知识与技能】
1.通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顺作者的论证思路。
2.研读本文的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及这些论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2.学会赏析“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并能借鉴这一观点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修养。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顺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真正懂得“美术”作品的“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赏读品鉴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趣味导入
在卢浮宫里,“蒙娜丽莎”画像前,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人们有的对着她颔首微笑,有的啧啧称叹,有的在指指点点。这幅带给人以美的感受的世界名画究竟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呢,我们怎样才能走进达·芬奇的内心世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光潜的《无言之美》,学会鉴赏这些“无言”的作品,走进创作这些“无言作品”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在美学鉴赏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朱光潜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渊穆(mù) 惨戚(qī)
缥缈(piāo miǎo) 铢两悉称(zhū)
闲情逸致(yì) 心旷神怡(yí)
惟妙惟肖(xiào) 瞬息万变(shùn)
信手拈来(niān)
(2)多音字
相肖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美术:文中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姑且:表示动作暂且如此,带有暂作某种让步的意思。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逸,安闲。致,情趣。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无言之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美蕴含在无言之中。作者认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
第二部分(第4~12段):先反驳“和自然逼真”的观点,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2.请概括说明第3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3.试分析第8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对比相片和图片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肯定了相片的“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反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片更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4.简述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怨情》《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3)对比论证。第3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义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四、课堂小结
文章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美尽善的条件“和自然逼真”,然后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5课配套习题。
本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一篇美学论文,为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作,更适用于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九年级·RJ版
第四单元  谈文论艺
13 短文两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4.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2.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
【教学难点】
1.理清培根的《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找出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朗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视频时代”,各种各样的短视频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短视频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这是造成全民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两位著名作家的高论。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马克思曾誉之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新大西岛》和《随笔》。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杂文作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诗词选》等。
2.背景链接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一篇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961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困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邀,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邨”这一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修养给予了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狡黠(xiá)
咀嚼(jǔ jué) 诘难(jié)
聪颖(yǐng) 滞碍(zhì)
傅彩(fù) 徐庶(shù)
劝诫(jiè) 吹毛求疵(cī)
死抠(kōu) 豁然贯通(huò)
(2)多音字
嚼 好
骑 散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矫:做作,不真实。
范:文中是衡量、检验的意思。
鄙:看不起。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涉猎:粗略地阅读。
滞碍:不通畅。
要诀:重要的诀窍。
会意:文中指内心真正领会了某种含义。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是谈论、漫谈,带有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较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后人常就“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断章取义。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分层解读
《谈读书》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部分(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部分(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错误论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第2~8段):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第9段):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3.板书导图
谈读书
(二)深层领悟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阐述了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读史书,可以使人从古人和一些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使自己变得明智;读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从而让人变得更有灵性;数学因为需要大量的运算,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可以锻炼人考虑事情细心、周到的品性;搞科学研究的人要花费大量精力,俯下身子,埋头苦干,深入研究,可以使思考深入,使人富有内涵;伦理学可以通晓道德的起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和人类社会的准则,可以使人处事冷静,按道德标准行事;逻辑学教给人周密而正确的思维,说话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可以锻炼人的口才。说到底,凡是自己所学的各门学科、各类知识,都能培养一个人不同方面的品性。
2.说说本课的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1)相同点: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2)不同点:①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②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③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如夏日牡丹;《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如秋菊傲放。
四、课堂小结
《谈读书》以流畅灵活的笔法、平易近人的风格,为世人阐明了读书的目的和正确方法,告诫世人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从而鼓舞人们去读书。
《不求甚解》全面阐释了陶渊明的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3课配套习题。
本文包括两篇短文,短文的话题相关,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学习第一篇,教师引导探究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做点拨补充。学习第二篇,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1)“好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最后,探讨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九年级·RJ版
14 山水画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
1.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辨析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通过文章所列举的实例,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鉴赏修养。
【教学重点】
1.辨析论证方法,梳理论证思路。
2.了解意境与意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的实例,学习鉴赏山水画和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实例探究法。
2.阅读品鉴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流传已久的古诗,今天读来,你会有怎样的联想?你会在脑海中勾勒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只有走进诗人所描绘的这幅画面,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学习赏析诗歌和山水画的方法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出外旅行写生,行程长达数万里。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李可染是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高。他对山水画的意境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以及阐述了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惆怅(chóu chàng) 暮霭(ǎi)
夔门(kuí) 真挚(zhì)
渲染(xuàn) 意匠(jiàng)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2)多音字
重 空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惆怅:伤感,失意。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要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把握,非常熟悉。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文题“山水画的意境”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主题是“意境”,这意味着本文主要的论述内容就是“意境”,而“山水画”则起着限定作用。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5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第6~8段):论述意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第9~10段):进一步论述画画是意境和意匠的紧密结合。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2.第6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依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依赖于长期的观察,因而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3.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等。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产生依赖于思想感情,意境和意匠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4课配套习题。
本文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李可染论艺术》。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的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本文是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时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