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各课同步讲解课件(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各课同步讲解课件(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8:34:5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一、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英
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
马克思曾誉之为“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他出身官僚家庭,曾当过律师和国
会会员。晚年受宫廷阴谋的连累被逐出宫
廷,此后即专心从事学术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
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新工具论》《学术的
进步》等。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广泛考察了人生问
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
《培根论人生》。
马南邮
(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闽侯人,当代杂文作家、历史学家、著
名新闻工作者。1930年加人中国共产
党,从事革命活动。1945年,他主持编辑
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1961年在《北京晚
报》副刊上以“马南邮”为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
栏,受到读者的喜爱。他的杂文重史实、史论,旁征博
二、主题归纳
《谈读书》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看法,阐述了读
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及读书的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
《不求甚解》一文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
不好的”的错误观点,全面阐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
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读书足以怡情
独处幽居之时
第一层
读书足以傅彩
高谈阔论之中
正确的目的
读书足以长才
处世判事之际
不可存心诘难
不可尽信书本
端正态度
不可寻章摘句
而应仔细推敲

第二层
书有可浅尝者
亦有可吞食者
正确读书

正确的方法
有咀嚼消化者
有请人代读者
增长才干

读书讨论作文
作用各自不同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适应未来
第三层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重要的作用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使人善辩
人之才智滞碍
可读书使顺畅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谬论,树起靶子
第二部分(第2一4段):全面分析,揭示含义,表明
不求
观点
甚解
第三部分(第5一9段):举例论证,提倡虚心的“不
求甚解”
四、写作技巧
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课文片段回顾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
移接。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写作手法分析
1.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十分显明,读起来富
有气势,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2.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
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共9张PPT)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
秉臣、圣陶。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
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
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稻草人》
《倪焕之》等。
二、主题归纳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
出话题,然后以欣赏《使至塞上》和《海燕》为例,深入浅出
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接受
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三、结构图解
引出论题
阐述文宇字与文艺的关系
作者角度
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读者角度
分析问题
王维《使至塞上》
欣赏文艺的途径与方法
高尔基《海燕》
驱遣我们的想象,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出结论
得到人生的受用
四、写作技巧
比喻论证
课文片段回顾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
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写作手法分析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字
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的连接作用。使文章浅显易懂,
让读者一看就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便于理解与接受。
五、字词知识
字音
1.重点字
桥堍(tù)
歌谣(yáo)
驱遣(qian)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萌生(meng,
海啸(xiào)
苟安(gǒu)
拘泥(ni)
2.多音字
(zǎi)千载难逢
(jin)弱不禁风


(zài)怨声载道
(jin)令行禁止
字形
避(b)避重就轻
拘(jū)拘泥
辟(p)鞭辟入里
苟(gǒu)苟安
僻(p)穷乡僻壤
枸(gǒu)枸杞
契(qi)契约
楔(ē)楔形文字
锲(aie)锲而不舍
词语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意气相投。
刻板: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遣:驱使。
忧惧:忧虑害怕。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共14张PPT)
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
(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
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
变革山水画,行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
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
《李可染画牛》等。
二、主题归纳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
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等,层层深入地论述
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及意境和意匠相互依存
的关系。
三、结构图解
李太白诗句
什么是山水画意境
毛主席诗句
山水画的意境
齐白石画虾
毛主席写诗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荆浩画松树
意境是内涵
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
意匠是手段
四、写作技巧
举例论证
课文片段回顾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
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
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
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
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
写作手法分析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说明意境的
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
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
认识的观点。
举例论证,是指议论文中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
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
点,增强了说服力。
1.运用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既要能概括、证明观
点,又要能展开记叙和描写
2.举例论证时,注意语言要简洁、富有感染力。
①可以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举例论证文采斐
然;②可以运用名句镶嵌法,引用或浓缩古诗词名句,营
造文学氛围,使举例论证富有文学色彩。
五、字词知识
字音
1.重点宇
惆怅(chou chang
暮霭(i)
夔门(ku)
真挚(zh)
渲染(Xuàn)
身临其境(jing)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Iuè)
2.多音字
(zhao)朝思暮想
/(zhng)重量


(chdo)朝野
(chng)重峦叠嶂
(kòng)空缺

(kong)空泛(共20张PPT)
修改润色
作文题目
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
《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首先梳理自己写作的基本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作介绍。
2.总结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想想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办法。
3.写完后先放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以外,立意、结构等方面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专练提升1: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只会人云亦云,不但是没有主见的表现,也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②否则,总是思考一些别人早已思考过的东西,是难有大作为的。
③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才能更好地思考。
④所以人应当学会思考。
⑤学会思考应当避免盲从,避免人云亦云。
⑥读书多的人,不一定是善于思考的人。只读书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很难有真知灼见的。
A.⑥④⑤①③②
B.⑥④⑤③①②
C.③⑤②①④⑥
D.③⑤④②①⑥
2.选材安排。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这段时间内所写的文章排序。然后根据老师的批改或文章的分数,对写作情况进行总结,找
出自己写作上的长处或者在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看看自己是立意准确,还是选材恰当;是条理清晰,还是文字优美。
最后,我们要总结自己不足的地方,是对某种文体不擅长,还是写作内容上不够丰富。
专练提升2:
语文课上,老师以《选择》为题让同学写一篇文章,以下材料中可用作作文素材的有哪些?
①钱学森毅然回国;②鲁迅弃医从文;③李清照少女填词;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⑤孔子因材施教;⑥李大钊教
子有方。
【答案】①②④
3.写作提纲。
《谈谈我的写作》写作提纲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引出自己的写作经历。
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的写作经历
第三部分:结尾点题,提出自己的写作期望。
专练提升3:
请写出你准备写的文章的提纲。
【答案】
《谈谈我的写作》写作提纲
第一部分:略写自己学写作文的“坡坡坎坎”。
第二部分:详写写作的进步体会和获奖经历。
第三部分:提出自己对写作的期望。
素材积累
素材展示:给大家讲个“一股泉水”的故事。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1802一1870)的写作速度十分惊人,他活了68岁,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有人问他:
“你若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很有精神呢?”大仲马回答:“我根本没有苦写过。”“那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我不
知道,你去问一股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大仲马说了很关键的一句话:“我没有苦写过。”是的,写作对他而
言根本就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而是他快乐的源泉。当写作成为一种快乐,你的奇思妙想便会因你的热情而纷
至沓来。
《名人的写作故事》
赏析点评:这个小故事一是启发我们要写好作文,要想“思如泉涌”,就要把写作当作快乐的源泉。二是讲明了
“当写作成为一种快乐,你的奇思妙想便会因你的热情而纷至沓来”的道理。(共13张PPT)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微
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
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
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
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
赏能力颇有益处。
二、主题归纳
本文开篇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
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图画、文学、音乐
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
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
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结构图解
提出论题
“言”与“意”的关系

反:反驳“和自然逼真”

分析问题正:列举图画、文学、音乐、雕塑实例
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四、写作技巧
对比论证
课文片段回顾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写作手法分析
这段文字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言不可
能完全达意,只能近似。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三
点:一是要有明确的日的;二是要有统一的对比点;三是
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只有注意以上三点,
才可以构成一正一反,内容上可以从真与假、好与坏、美
与丑、善与恶等方面作对比来论述观点,以达到表达
效果。
五、字词知识
字音
1.重点字
意蕴(yùn)
附丽(fù)
笼统(Iǒng)
蛾眉(é)
缥缈(piao miǎo)
譬如(pi)
渊穆(mù)
惨戚(qT)
寂寥(Iiao)
谚语(yàn)
瞬息万变(shùn)
铢两悉称(Zhū)
闲情逸致(y)
惟妙惟肖(Xiào)
信手拈来(nian)
字形
踪(Zong)踪迹
碎(Su)琐碎
棕(zong)棕榈
悴(cu)憔悴
综(zong)综合
粹(cu)国粹
谎(huang)谎言
慌(huang)慌张
荒(huang)开荒
词语
美术:文中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
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附丽:附着,依附。
姑且:表示暂时地。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
化很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