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各课同步教案(打包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各课同步教案(打包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8:36:27

文档简介

九年级·RJ版
19 枣 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爱家乡、爱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主题。
【教学方法】
1.引导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flash动画: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做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做喇叭状呼喊……)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的枣儿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孙鸿,靖江戏剧小品作家。在许振球等老一辈小品作家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小品的文学创作。《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并获得“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背景链接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踌躇(chóu chú) 雕塑(sù)
竹匾(biǎn) 掸去(dǎn)
钢盔(kuī) 囫囵(hú lún)
羡慕(xiàn mù) 咀嚼(jǔ jué)
(2)多音字
落 倒
翘 奔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翘首:抬起头来望。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喃喃自语: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趣味。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题目“枣儿”是双关语,既指实物枣儿,也指文中老人儿子的名字,同时又是叙事的线索。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开头到“留给娃娃过年吃”):交代人物及背景,用童谣表达父母疼爱子女的感情。
第二部分(从“从身旁晒满红枣”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描写老人和男孩的交谈。
第三部分(从“我娘说”到结尾):照应开头,呼唤亲人早日归来。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恋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剧本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人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2.试分析剧本中涉及的人物形象。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3.“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四、课堂小结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9课配套习题。
本文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教学时,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接着,学生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九年级·RJ版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知识与技能】
1.细读课文,梳理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
2.反复阅读,理解舞台说明的内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梳理戏剧冲突和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语言和矛盾冲突的焦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晚清民不聊生、腐朽不堪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
1.梳理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把握主要矛盾。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梳理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主要矛盾冲突,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背景展示法。
3.朗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2004年由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改编的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上演,引起不小的轰动。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它的节选部分。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何冀平,1951年生,著名剧作家、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8年,创作《天下第一楼》。
2.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话剧《天下第一楼》第三幕,主要讲述了: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此时,唐家的两位少爷在流言蜚语的怂恿下,却与卢孟实争起了东主财权,常贵一辈子卑躬屈膝任人差使,竟在端盘走菜时气绝身亡,再加上侦缉队在店中查出罗大头藏有烟土,除非有人担保,否则要将罗大头绑走示众。在此情况下,卢孟实挺身而出,愿意担当一切责任。待事了之后,精明而无奈的卢孟实看清人间事理,便离开“福聚德”回山东老家去了……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商贾(gǔ) 侦缉(jī)
幌子(huǎng) 搭济(jì)
捣蛋(dǎo) 忌讳(huì)
怯懦(nuò) 凄惨(qī)
煞白(shà) 地契(qì)
骂骂咧咧(liē) 名噪京师(zào)
咬牙跺脚(duò)
(2)多音字
济 勒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
搭济:帮人脱离困难。
怯懦:胆小懦弱。
打镲:方言。胡扯,胡搅。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天下第一楼”给人的第一观感就是“巍峨、雄伟”。同时给读者留有悬念:何以称为“天下第一楼”?其中会有怎样的故事?这样会吸引读者渴望了解这一剧情,所以这一标题也起着设置悬念的作用。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开头到“我今天得赶致美斋头炉萝卜丝饼(常下,王欲下)”]:交代了福聚德的开业的兴隆景象以及掌柜的身世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从“唐茂昌带福子气冲冲地上”到“跪下”):卢孟实出场前,唐茂昌与王子西、罗大头与克五、罗大头与成顺的矛盾冲突,暗示着社会背景的复杂和福聚德开业的不顺。
第三部分(从“一个衣着整齐的小伙计快步跑上”到“玉雏儿扶卢下”):卢孟实出场后,先后经历了卢孟实与小伙计、卢孟实与罗大头、卢孟实与唐茂盛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预示着福聚德开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暗示着福聚德由盛而衰的过程。
第四部分(从“唉,不知道打哪就给你横插一杠子”到结尾):尾声。揭示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
3.板书导图
开端:福聚德的开业
天下第一 发展:唐茂昌与王子西、罗大头与克五、罗大头与成顺的矛盾冲突
楼(节选) 高潮:卢孟实与小伙计、卢孟实与罗大头、卢孟实与唐茂盛的矛盾冲突
结局:揭示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
(二)深层领悟
1.开篇的舞台说明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分别交代了粉刷一新的福聚德门前的陈设,前堂和后厨热闹的情景,以及上上下下人员的整齐穿戴。这些都预示着福聚德开业应该是“开业大吉”的景象。
2.舞台剧强调的是集中的舞台冲突,在节选部分,也有不少的舞台冲突,请逐一概括。
(1)开业当天,唐茂昌到福聚德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2)克五讹诈罗大头,被罗大头力拒,克五虽是无赖,却讨了个没趣。
(3)罗大头发现烤杆被徒弟成顺用过,让他下跪,训徒。
(4)克五想讹诈卢孟实,被其强行赶出。
(5)卢孟实严惩不成器的小伙计,却厚赏成顺。
(6)罗大头想惩戒成顺,被卢孟实阻拦,引发罗大头的罢工,卢孟实顺势将其辞退,重用成顺。
(7)唐茂盛到店里要钱要人,卢孟实被逼得欲骂无言,欲哭无泪。
3.在这些诸多的矛盾冲突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是哪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应该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就节选部分而言,就是以唐家二少东家为代表的剥削阶级以及克五这些剥削阶级的爪牙与以卢孟实为代表的这些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4.通过对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的分析,说说你对卢孟实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1)通过王子西与常贵的对话,了解卢孟实的背景,知道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志之人。
(2)通过对福聚德开业当天红红火火的场景的刻画,可以看出卢孟实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实业家。
(3)通过卢孟实严惩小伙计,厚赏成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赏罚分明、原则性很强的人。
(4)通过卢孟实周旋侦缉队,周旋两位少东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5)通过卢孟实与下属的矛盾冲突,与两位少东家的周旋,给侦缉队送礼等,还可以看出他是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这也预示着他人生的命运。
四、课堂小结
节选部分通过叙写装潢一新的福聚德的开业当天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形象地刻画了卢孟实想干事业却处处受阻的现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8课配套习题。
本文节选自何冀平的同名剧本《天下第一楼》,全剧讲述了在老北京一个名叫“福聚德”的烤鸭店里发生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梳理情节入手进行把握,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本文内容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主体,从而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话剧的重要特征,如从体会“京味”语言把握话剧语言的真实性特征,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话剧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特征。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拓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地位。引导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阅读形式和富有实效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鉴赏作品时,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新性阅读,从人物性格分析到对主题的认识,都力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找到认识的根据,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九年级·RJ版
第五单元  戏剧舞台
17 屈原(节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诵读感知法。
3.表演体会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缔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汨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人永恒的纪念;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明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地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如果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而中华儿女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2.背景链接
课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一部历史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当时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郢(yǐng)     雷霆(tíng)
诡谲(jué) 咆哮(xiào)
瘦削(xuē) 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污秽(huì)
犀利(x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虐待(nüè)
镗镗鞳鞳(tāng tà) 哗众取宠(huá)
(2)多音字
稽 笼
(3)形近字
(4)重点词语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炫目:令人眼花缭乱。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
驰骋:骑马奔驰。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指天画地:形容指手画脚,说话无所顾忌。
拖泥带水: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语言不简明扼要。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屈原”是整部历史剧的题目,这一标题既点明了剧作的主要人物,也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看到“屈原”这一人物,就能让我们联想到他生活的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拳曲于胸前”):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到篇末]: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二部分第一层[从(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开头第1段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文字详细地介绍了舞台的布景。尤其详细介绍了摆设的神像,并介绍了正殿外面的天气状况,这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屈原歌颂风雷电,痛斥各种神像都是在这一环境下进行的。
2.“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运用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屈原对风的热切呼唤,表达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3.屈原为什么“思念那洞庭湖”“思念那长江”“思念那东海”?
因为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了人民群众,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同时希望人民的力量打破黑暗。
4.“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
5.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主要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文章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17课配套习题。
本文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又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理解文本时,教师由浅入深地设计几个问题:“假如你是屈原,面对奸佞的诬陷迫害,在这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的午夜,将会怎样倾吐衷肠?”“假如你是作者,当主人公吟诵这篇独白时,你会安插哪些舞台提示,来形象地表现他的动作和表情?”“假如郭沫若走进课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本文,并释疑解难,你准备问他哪些问题?”学生不仅充分地诵读、创读,而且欣赏了表演性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