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RJ版
23 出师表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2.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和“知恩图报”的拳拳诚意。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有一篇文章情辞恳切,读之令人感动,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慨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文天祥高度评价:“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篇文章就是《出师表》。《出师表》已成为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精神榜样和力量源泉。此文何以令这些后世英杰、文豪如此喟叹?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出师表》寻找答案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五次伐魏不果,建兴十二年(234)八月,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公元222年,刘备攻吴兵败,次年病故。刘备死前托孤白帝城,后主刘禅继位。当时,蜀国已失荆州,主丧时危,处境十分艰难。在诸葛亮的决策下,东与孙吴修好,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诸郡,发展生产,治兵讲武。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至227年,蜀国出现了“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可喜局面,而此时曹魏内部正有动荡,诸葛亮便率兵北驻汉中,以图中原。鉴于后主刘禅的懦弱无能,出师北伐前,诸葛亮上奏《出师表》,规劝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为自己建立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实现“北定中原”的宏伟目标。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猥(wěi) 崩殂(cú)
疲弊(bì) 侍卫(shì)
费祎(yī) 恢弘(huī hóng)
攘除(rǎng) 咨诹(zōu)
遗诏(yí zhào) 夙夜(sù)
斟酌(zhēn zhuó) 郭攸之(yōu)
妄自菲薄(fěi) 裨补阙漏(bì quē)
以遗陛下(wèi) 性行淑均(xíng shū)
行阵和睦(háng) 以彰其咎(zhāng jiù)
以塞忠谏(sè) 陟罚臧否(zhì pǐ)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2)一词多义
遗
行
以
于
感激
(3)古今异义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古义:道理。今义:意义、含义)
不宜异同(古义:差异,偏义复词,只有“异”起表义作用,“同”只起陪衬作用。今义: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词类活用
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小人(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恐托付不效(动词用作名词,托付的事)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之事)
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状语后置,应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③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省略主语“陛下”)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出师”即出兵。“表”即奏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下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的上书。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际写的,所以名曰“出师表”。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5段):谈治国大计,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以消除伐师的后顾之忧。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请命北伐。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归结全篇主旨。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文章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1)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于刘禅是否能“亲贤远佞”这一点上。
(2)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对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
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2.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处叙述,看似与前后文内容联系不紧,其实是貌分神合。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来的殊遇,披露感恩图报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让后主易于接受。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帝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发愤图强。第三,以二十一年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这个榜样,希望后主能效法先帝知人善任。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即以陈情的方式叙述自己的心愿,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3.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后主“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后主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23课配套习题。
本文是一篇奏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布满全篇,作者在文中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由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有关故事,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和有关《出师表》的诗句导入新课。重点介绍了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强调重点词语,结合课下注释粗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教学时,教师重视诵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来理解文意,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把握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的写作特点。在分析研读文本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辩证全面地分析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在当时的进步性,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感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九年级·RJ版
22 陈涉世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统治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力求生动地叙事、形象地写人。
2.学习本文通过剪裁取舍来突出重点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着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使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
2.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早日成才而努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认识陈涉的才略胆识以及他在反秦统治斗争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正确评价陈涉。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竞赛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秦朝统治时期,秦始皇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这些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他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苦不堪言。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百姓困疲不堪,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终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访问了许多遗老,考察了诸多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逸闻、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武帝,被处以宫刑。但他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直至遇赦,改做中书令,终于完成《史记》这一部巨著。
2.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有删节。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他为了满足个人荒淫无道的享乐生活,却让民众担负沉重的徭役,征发七十多万人去修建宫殿(如阿房宫)和陵墓(如骊山墓),又征发大批民众修筑工程浩大的长城和驰道,戍守岭南和长城沿线,历时十几年。到了秦二世胡亥继位时,民众负担的赋税更重了,徭役有增无减。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使民众与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到了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罾(zēng) 笞(chī)
铚(zhì) 酂(cuó)
柘(zhè) 谯(qiáo)
佣(yōng) 徇(xùn)
阳夏(jiǎ) 辍耕(chuò)
怅恨(chàng) 鸿鹄(hóng hú)
嗟乎(jiē) 闾左(lǘ)
適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毋斩(wù) 篝火(gōu)
间令(jiàn) 丛祠(cí)
社稷(jì) 会计事(huì)
忿恚尉(huì) 陈胜王(wàng)
度已失期(duó) 号为张楚(hào)
宁有种乎(nìng) 以数谏故(shuò jiàn)
(2)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適戍,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同“倡”,倡导、发起)
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
(3)一词多义
上
应
将
行
书
号
令
以
乃
数
次
之
(4)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中间,时间)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动词“会”和“计”的连用,意为集会议事。今义:读kuài jì,指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文中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表示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5)词类活用
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尉果笞广(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铠甲和武器)
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
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功宜为王(名词作状语,论功劳)
狐鸣呼曰(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似的)
失期,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律法)
固以怪之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判断)
②倒装句
祭以尉首(介词结构“以尉首”后置)
③省略句
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
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主语“起义军”)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和辅汉功臣的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胜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一层(“二世元年七月”到“法皆斩”):写起义背景。
第二层(“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为起义所谋划的策略。
第三层(从“乃行卜”到“皆指目陈胜”):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第一层(从“吴广素爱人”到“吴广为都尉”):写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从“攻大泽乡”到“号为张楚”):写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和陈胜立国的经过。
第三层(从“当此时”到“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的情形,反映了农民起义在更大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3.板书导图
陈涉世家
(二)深层领悟
1.如何理解“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话是以陈胜的远大志向为基础的,他不甘于这种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他立志要改变这种生活。“富贵”是他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当中又带有平等意识和侠义豪情,“无相忘”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2.如何理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深层含义是: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人可为的。它表达了陈涉等人敢想敢做,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陈胜有着非凡的组织才能?
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的书来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他先使吴广“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众人抗争的信念,使众人明白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唯一出路,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最后,他又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足以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三)拓展延伸
司马迁为何写《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之时对司马迁说“把我没有完成的事业完成”,因此,司马迁遍访名人古迹,到处收集材料。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却降临到他头上。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后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想到《史记》没有完成,就忍辱负重,选择继续写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十几年时间,终于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的是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的过程。作者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他们起义前做的形势分析、谋划准备以及起义的过程,从而突出了陈胜、吴广在反秦斗争中的组织才能和反抗精神,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22课配套习题。
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知识点多的文言文。文中涉及了从文学常识到重点实、虚词,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再到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诸多知识点,可以说是一篇知识结构相对复杂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读、译、议、评、讲,而不仅是单调的字字落实的串讲。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的这一内容中,引导学生先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如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他给出的理由是“‘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极为信服。此外,学生们还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分析出了陈涉志向远大,有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能,有叛逆精神等,教师只是稍加启发和引导。九年级·RJ版
24 诗词曲五首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2.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反复诵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4.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韵律美。
2.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词曲,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诗句含义,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3.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学习如何感受其韵律美。
2.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岑高”。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其作品有名的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著有《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帝祥兴元年(1278)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链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作于宋祥兴二年(1279)。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应召出任山西行台中丞,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的抒情名篇。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冢(zhǒng) 雉(zhì)
羹(gēng) 饴(yí)
羌(qiāng) 风掣(chè)
琵琶(pí) 瀚海(hàn)
狐裘(qiú) 寥落(liáo)
潼关(tóng) 踌躇(chóu chú)
万兜鍪(móu)
(2)一词多义
山河
(3)古今异义
将军角弓不得控(古义:拉开。今义:控制)
(4)词类活用
出门东向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十五从军征”,题目中的“十五”是指年龄,说明年龄不大,“征”有被征的意思。诗题流露出年少服兵役的无奈和辛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即送姓武的判官回都城长安。题目点明本诗为雪中送别,既是咏雪诗,又是送别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北固亭”是点明了地点,“有怀”点明了主要内容。
“过零丁洋”,“过”,经过、途径之意,“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公元1279年,文天祥途径零丁洋时写下此诗,以表示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潼关,古代著名关塞,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2.分层解读
《十五从军征》
第一层(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第二层(远望):松柏冢累累。
第三层(近看):野兔野鸡,旅谷旅葵。
第四层(伤悲):荒冢累累,泪沾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一层(前10句):侧面咏雪。
第二层(后8句):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以问句起,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讽刺。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一生。
颔联:国破家亡。
颈联:追忆过去,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明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4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2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十五从军征》
1.本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几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几句诗体现出来的。
2.本诗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路人说出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诗人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这首词中词人追怀的古代人物是谁?词中的三问三答,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追怀的人物是年轻有为、雄踞东南一方、富有英雄气概的孙权。词中的三问三答,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表现的讽刺,抒发了忧国、爱国之情。
2.如何正确理解词人在词中的用意?
这首词的用意是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词人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期,国家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诗人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江西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选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一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仍频,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难。“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联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四、课堂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24课配套习题。
本课五首诗词曲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十五从军征》中流露出的深厚、沉痛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边塞诗,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将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作为落脚点。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环节,教师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九年级·RJ版
第六单元 古人哲思
20 曹刿论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人民群众的支持、得当的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2.掌握课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掌握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用法,了解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心所向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特殊文言词语用法,了解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2.通过探究对话指导,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朗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知识卡片
1.背景链接
这次战争发生在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王位,再次举兵攻鲁。
2.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辙(zhé) 靡(mǐ)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鄙(bǐ)
曹刿(guì) 夫战(fú)
又何间焉(jiàn) 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弗敢专也(fú)
(2)一词多义
故
其
加
之
以
焉
(3)古今异义
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砍伐)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
肉食者鄙(古义:浅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可以一战(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4)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
③省略句
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宾语“鲁庄公”)
民弗从也(省略宾语“鲁庄公”)
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
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指“能尽职尽责这一条件”)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省略谓语“鼓”)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曹刿,是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论战”就是(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曹刿请见,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部分(第3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定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这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3.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20课配套习题。
本文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寓教于乐。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又说了说这些战例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最后引导到本文。探究人物形象时,学生对曹刿的爱国精神、政治的远见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认识得很清楚,但是对鲁庄公这个人,大多数学生就将其草率地划归为昏君的行列。所以在“释疑”的环节,教师就把释疑的问题设定为“鲁庄公是不是一个昏君?”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立刻仔细阅读文章分析起来,经过几番分析恍然大悟:鲁庄公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在“自学”“互帮”“释疑”环节中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在小组内充分展现了自我,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合作的能力。
eq \a\vs4\al(关心国事 深谋远虑)九年级·RJ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战国策》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熟练掌握特殊句式。
2.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1.故事的借鉴意义、现实意义。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趣味导入
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子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知识卡片
1.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2.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蔽(bì) 昳丽(yì)
衣冠(guān) 谤讥(bàng jī)
期年(jī)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朝服(zhāo)
朝于齐(cháo) 暮寝而思之(qǐn)
(2)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
(3)一词多义
朝
美
上
之
下
于
(4)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本地,当地)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今义:左边右边或大约)
明日徐公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用于将来时态)
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中性词,指责讥刺。今义:贬义词,诽谤,讥讽)
窥镜而自视(古义:察看,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暗中察看)
(5)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暮寝而思之(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自”作“信”的宾语)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于市朝”作“谤讥”的状语)
皆朝于齐(状语后置,“于齐”作“朝”的状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于朝廷”作“战胜”的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能面刺寡人之过”作“群臣吏民”的定语)
③省略句
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与宾语“客”)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邹忌,人名,是战国时齐国人。“讽”是“讽喻”的意思,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动听,就用说故事的手法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以达到启发、教育或者讽刺、谴责的目的,这种修辞方法就叫讽喻。“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板书导图
(二)深层领悟
1.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2.邹忌“三问”的语气有何不同?“三答”的语气又有何不同?
(1)邹忌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感彩是亲昵。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用较庄重的书面语自称,端着点架子。感彩是严肃。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感彩平淡。从问话的语气和方式的不同可以看出邹忌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细致与敏感。处事很有分寸感,这是他后来由家事感悟到国事的思想基础。
(2)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彩是阿谀奉承。
3.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四、课堂小结
本文生动记述了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活学活用
完成《学海风暴》第21课配套习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邹忌如何讽谏齐王及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以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录音,解决字词读音及断句,以及自读课文解决疑难词句来实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接着,第二个教学目标类比说理,主要是通过解题引入对邹忌讽谏方式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邹忌是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想到去劝说国君的,由自己身边的妻、妾、客想到了国君身边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想到了国家大事”和“邹忌和齐王两个男人遇到的问题很相似”,可以看出邹忌的处境与国君相似的地方,再指出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