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扩、刹、镶”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 9个字,会写“清净、扩大”等 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同学们见过海上日出的情形吗?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2、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3、交流资料,了解背景。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2005年。四川成都人。1927年 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 23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先生的这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海上日出》。(板书课题:海上日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课下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扩大重荷一刹那镶嵌
( 1 )读准字音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 2 )强调多音字:荷花重荷
( 3 ) 指导书写汉字,重点指导替、镶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教师再指导学生认真读首尾段,学生就会明白开头交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结尾总结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它们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主要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 2、3、4、5自然段)描写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 6自然段)用反问句总结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
三、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 1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 1自然段,这一段交代了什么,并把有关内容划下来?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这一段交待了:时间——天还没有大亮;地点——船上;人物——我;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小结:第一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环境,“常常”一词说出了作者的心情——“向往”。
(二)学习第 2自然段。朗读课文第 2自然段,说说日出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横线画出颜色变化的词。(浅蓝红霞越来越亮)
(三) 朗读课文。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课后第 1题)(板书:晴天时)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上图,同时找一位同学朗读第 3自然段。
1、“果然”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2、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的呢?
讨论太阳一步步升起的几个阶段,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有关词语,然后找同学来说一说。
①太阳是这样一步步升起来的:阳露出小半边脸,红是真红,没有亮光。
②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③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④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⑤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
3、哪几句写了太阳的颜色、亮光、动态?
4、“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这样写?你认为哪些字、词在句子中用得好?(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写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些词用得都很好。)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所以才会写得这样美。请同学们一边看投影一边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太阳升起来的情景。
5、相机指导重荷、一刹那。
6、怎样才能读出太阳向上升的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呢?(应该以舒缓的节奏朗读,“负着”、“慢慢地”、“冲破”“跳出”等词要重读。)
7、检查朗读后,教师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经过仔细观察描写了太阳升起时的过程和景观。朗读的时候,我们要把作者那种渴望日出的心情读出来,还要把太阳初升时那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读出来。
(四)学习第 4段。
1、请同学默读第四段,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组织同学前后桌讨论,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板书:有云)
2、在“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观是怎样的呢?请用书上的句子回答。(“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3、为什么说“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阳光由上而下地“直射”到水面,水面就把光线由下而上地反射上天,这样天光,水光融为一体,水天一色,所以“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五)学习第 5段。
天边有黑云时的海上日出又是怎样的景象?(板书:有黑云时)第 5自然段写的是太阳从黑云包围中透出光芒来的景色。也就是写了作者对日出后两种情况的描绘。同时把“晴天”和“有云”连到了一起。
(六)学习第 6段。
请同学齐读第 6段,然后讨论(1)这一段起什么作用?(2)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1. 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这一反问句作结尾,比一般陈述句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并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前后呼应。)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样写一方面肯定了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海上日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的确是伟大的奇观。这篇文章是作者经过多次生活感受才写成的,才使得作者在文中如此生动地写出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2、小练笔在作者笔下的海上日出辉煌、壮观!小朋友们,你仔细观察过日出吗?你写一写你身边的日出吧,注意抓住日出时周围景物的特点。
《海上日出》评测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转( ) 刹( ) 范( ) 镶( )
辨( ) 芒( ) 传( ) 杀( )
犯( ) 箱( ) 辩( ) 忙(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转眼睛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
2.指周围的世界。 ( )
3.光彩耀眼。 ( )
4.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
三、给词语搭配连线。
范围 亮光 冲出 光彩
负着 上升 躲进 红霞
使劲 重担 出现 云里
发出 扩大 有了 重围
四、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云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 )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 ),到了最后,它终于( )云霞,完全( )海面,颜色(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候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阳( )和( )的变化来写。
3.作者采用()的写法,表现出日出时的()美。
4.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 说些什么 心情怎样
《海上日出》课后反思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课文第 2-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第 2-5自然段,了解海上日出过程中景物的变化,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三个:
(一)激趣导入,整理把握全文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见到的日出景象,然后导入课文,一起看看海上日出是怎样的景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根据“那时天还没有大亮--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另外,作者还写出了有云时的日出和有厚云时的日出,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了很多天,几种日出的情况都观察细致了。这样,先在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脉络。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是找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日出的壮丽,如“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负着重荷”“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些词语的描写体现了太阳非常艰难地升上天空的过程。让学生继续发现文中的关键语句,并分析关键语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试文,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色。
(三)做到了读写结合,以阅读促写作分析了文章的内容,我又着重从写法上引导学生,写景文章要有一定的顺序,像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时间顺序,让学生运用此方法写一篇观察日出的小练笔。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的生字词所用时间过长,如果前面的生字学习少用一些时间,最后小练笔也可以放到课上来写,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次,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讨论,说明上课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以后会多鼓励这样的学生。
三、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灵活驾驭课堂,注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个别学生在分析关键词句的环节中没有参与,说明这一部分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下次我要多关注这些学生并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