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十四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500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的《闪亮的雪花》在行将结束之际,一只小鸽子掉队了,随后被另一只鸽子找到,并领着回到了队伍,与此同时其他鸽子都在看着他们的方向,等待归来。
这一幕,让许多网友在感动之余,看到了一层“深意”,因为他们望向的方向,都是东南。
台湾省
是为什么离开“我们”的呢?
“他”
三国
隋
元
1684
1895
1945
孙权派卫温
到达夷洲
澎湖巡检司辖琉球
隋炀帝派人到达琉求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661
台湾溯源
宋
与台湾
联系紧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
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台湾问题的由来
中国的党争问题
内 政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
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
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 —1949年12月31日
《为祝贺新年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武力解放
台湾问题的发展
1950年
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美国悍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美国的霸权主义
干 涉
面对美国的霸权,我们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国际形势逐渐由战争转向和平。而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已接近尾声,社会主义建设随之全面展开。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台湾的战略开始萌芽,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和平解放
“如果美国政府以为可以用战争威胁来吓倒中国人民,来使中国承认‘两个中国’,承认美国侵占台湾和侵入台湾海峡的行动为合法,那是梦想。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我们可以预言,如果美国硬要把战争打到中国头上,我们是一定能抵抗到底的,我们决不屈服。”
— — 周恩来,1955年2月
1958年8月23日晚6时30分,炮击金门的战斗终于打响。
台湾问题的发展
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1978年12月13日前夕,邓小平审阅《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第六次会谈的请示报告》并作出批示:“要明确表示:美方可表示和平解决的愿望,同时我方也要用相同方式表示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完全是中国的内政。”这里,邓小平亲笔用文字形式确立了“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新提法。之后,中美建交公报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也用“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新提法,替代了“解放台湾”的提法,对台工作方针实现历史性转变。
和平统一
《告台湾同胞书》的公开发表,阐述了中共对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倡议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三通),欢迎到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四流)。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我们要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两岸实现‘三通’没有先决条件。‘三通’就是说先来往,增加彼此了解,增加人民之意的了解,这是促进谈判的一种方式。”
—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与台湾知名人士傅朝枢就“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思想的谈话
结合所学回答,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有什么发展?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基础上,
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材料一:
蒋经国曾在声明中提及:“中华民国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与中共政权交涉,并且绝对不放弃光复大陆解救同胞的神圣任务,这个立场绝不会变更。”而在4月4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中....更进一步成为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的内涵。
材料二:
1986年5月3日,一名台湾中华航空公司飞行员在空中制服了其他机组人员,将一架货运飞机劫持至中国大陆的广州机场,迫使蒋经国派出代表赴香港与大陆代表谈判遣返飞行员与货机事宜。最终于1987年,蒋经国授权“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代表台湾当局与大陆的中国红十字会接触,作为两岸沟通的窗口。经两岸红十字会协商后,蒋经国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至此,三不政策事实上已经被放弃。
根据材料思考,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什么样新的发展?这个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意义: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桥梁 名称 全称 时间 所属方 权限 主要成就
海基会
海协会 海峡交流基金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0年
1991年
台湾
大陆
民间团体,
进行经济性、
事务性商谈
和政治对话
1992年达成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的共识。
“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 — 江泽民
汪道涵 辜振甫
“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还面临阻力和障碍,今后也难免会经历曲折和起伏,但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坚定不移、绝不动摇。
— —胡锦涛
“九二共识”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九二共识”影响下的海峡两岸交流 时间 代表人物 成果 影响
2005年
2015年
胡锦涛
连战
习近平
马英九
双方重申:
坚持“ 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一次“和平之旅”
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坚持“ 九二共识”
巩固共同政治基础
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深化两岸合作交流
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翻开了两岸关系
历史性的一页
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 —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时的致辞
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
外华侨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决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高度警惕,有效防范化解台海重大风险,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反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共同维护、携手迈向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