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风的形成
【教材简析】
该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感受风”目的是通过制造风、观察风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风的存在。活动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活动3“观察风的形成”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风的成因。活动4“感受风的力量”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了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风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树立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利用风力来发电,春天利用风放风筝等,因此学生对于风是非常熟悉的,但对风的形成原因并不清楚。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2.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
3.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4.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6.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能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说出风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剪刀、尺子、胶水、《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 (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 )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
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 怎样制造出风
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
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一) :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在没有风的环境里,点燃一支线香, 观察线香烟柱的流向。
实验(三):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
(3)提示:①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 ②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①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
②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A.在管口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
(3)出示注意事项。
①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②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 (播放风力发电视频)风能让风车转动说明了风有力量。下面我们制作一个风车来感受风的力量。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制作风车。
(1)掌握方法。
出示风车制作方法图片或课件,讲解制作方法。
①将一张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分别对折,以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为中心,沿对角线从中心到顶点的这段距离取三分之二,用剪刀剪开,对角线的其他三个方向同样剪开:然后折成风车的形状,用双面胶粘住:②用3个大头针把风车固定在轴上;③在一个纸盒上,垂直打两个小洞,将风车的轴穿过小洞;④将一段细线固定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篮。
(2)制作风车。
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问题。
2.实验观察。
(1)提问:怎样让风车提起重物呢
(2)方法:①调试风车,让风车能够灵活转动;②风车与电风扇保持30厘米的距离,小篮中的硬币由少到多逐次放置。观察在弱风下风车是如何提起硬币的;③距离为30厘米,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在强风下风车提起硬币数量各是多少;④风力大小相同,改变风车与电风扇之间的距离(由30厘米调整到50厘米),观察可以提起硬币的数量。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
3.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讨论:风车提起硬币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 与风力大小、风车到电风扇的距离、风车的结构有关。)
(3)思考:怎样改进才会使风车提起更多的硬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问: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哪些是有利的 哪些是有害的
2.阅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结果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