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2.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12:5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4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注射新冠疫苗是防控疫情的重要途径。如图所示,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已达四种,据了解疫苗需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
B.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打开保存疫苗的冰箱时看到冰箱周围有“白雾”,“白雾”是冰熔化形成的
D.注射疫苗前,用酒精对皮肤消毒,因酒精蒸发吸热使皮肤感觉凉爽
2.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词作《沁园春 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句中“霜”的物态变化过程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一致的是(  )
A.缥缈的“水雾”
B.秀丽的“雾凇”
C.晶莹的“露珠”
D.耀眼的“冰块”
4.如图所示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晨雾弥漫
B.冰块熔化
C.朝露晶莹
D.霜打枝头
5.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流泪”是液化现象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6.如图是自然界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应的条件,其中由乙状态到丙状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熔化 C.汽化 D.液化
7.下列关于物质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深秋的早晨,窗户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B.夏天,我们吃的冰棒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从冰箱取出可乐罐放在桌面,一会儿后表面有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
D.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丝先汽化后再凝华的结果
8.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滑雪场地,需要造雪机进行人工造雪。造雪机的工作原理是:水在专用喷嘴里由高压空气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再被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在落到地面以前就能变成雪花,如图所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
9.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下列选项中,对应水的物态变化名称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雪是升华形成的
B.岚拂纱巾湿,露沾蓑草衣——露是液化形成的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是汽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熔化形成的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是不能变为水蒸气的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冷藏是为了加快蒸发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秋天的早晨花草树叶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12.下列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寒冬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
B.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汽化现象
C.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冬天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13.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生了汽化和凝固现象
14.对物态变化中四种现象的下列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长时间佩戴口罩后,其内侧会逐渐出现小水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这句诗中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1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放热
B.图乙:“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吸热
C.图丙:“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图丁:“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二、填空题
16.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而形成的,干冰在空中迅速______,吸热变为干冰的蒸气,使空气温度急速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粒,这是______过程,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降过程中冰粒又变成水滴,这是______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17.将密封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泡放进温水中,玻璃泡里很快就会弥漫着淡紫色的气体,是由碘颗粒 _______ 形成的;附着在路边草叶上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 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_______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1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霜的形成是______现象,河水结冰是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9.《长津湖》电影描述的是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下,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致使美国节节败退的真实历史场景。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是______(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如图乙战士们口罩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水银凝固点﹣39℃,酒精凝固点﹣117℃)
20.干冰的制取方法是将气态的CO2加压降温处理直接变成固态CO2,该过程的物态变化是_____;干冰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干冰_____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三、综合题
21.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所示.
(1)请说明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同属于哪种物态变化?________
(2)请仿照示例具体说明这两种“白气”的成因.
示例:冬天房间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由室内玻璃窗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白炽灯泡
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制作的,其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在制作灯泡时要抽真空,在制作大功率灯泡时,还要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
(1)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制作的,说明金属是______,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______(均填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2)如下表所示,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熔化,所以用金属______制作灯丝;用久的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黑的是因为灯丝发生______,灯丝也变细了,这是因为灯丝发生______;(均填物态变化)
(3)白炽灯泡逐渐被LED灯所替代,LED灯是由______(填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材料制成的。
金属 铅 锌 金 铜 铁 铂 钨
熔点 327 420 1064 1083 1525 1769 3410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8年我国航天事业继续大步向前,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如图甲,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如图乙,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1)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水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为水蒸气后再液化形成大量的“白气”.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前,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照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______的.
(2)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通常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______(吸收/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3)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后,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可以将______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嫦娥四号补充“体力”.
(4)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信息的传递可类比于光的传播),“鹊桥”中继星应该位于图乙中______(a/b)位置时,可起到信息中转作用.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______.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25.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雨、露、霜、雪、雾的形成
自然界中的“雨、露、霜、雪、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发生物态变化产生的.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时,它们遇冷温度下降,可液化成小水珠,降下即为“雨”;也可能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如果遇到地面附近的气温较高,就熔化成“雨”,如遇到地面附近较低的气温就形成“雪”.
在低空,一般情况下水蒸气不会液化或凝华,如果在晚上,它们遇冷降温可能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停留在空气中形成了“雾”;若是附着在草、树枝等地面物体上,则形成了“露”;在冬天寒冷的天气,水蒸气也可能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了“霜”.
自然界中,水有多种状态,雨、露、雾、云等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霜、雪、冰、雹、窗花等是固态.
请回答:
(1)雨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露的形成是________现象,霜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雪的形成是______现象,雾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现象.
(2)为什么夏天不下雪而冬天下雪__________?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形成霜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
(2)小红由短文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中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保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故A错误;
B.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水蒸气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白雾”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是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用酒精对皮肤消毒,由于酒精蒸发吸热,所以皮肤感觉凉爽,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①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②蜡烛滴“泪”是固态的石蜡熔化为液态;
③冻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A.“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块”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
A.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块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蜡烛“流泪”是由固体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雪的形成是一种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甲状态到乙状态需要放热,乙状态到丙状态需要吸收热量,而丙状态到甲状态又要吸热,可以判断甲状态气态水蒸气,乙状态是固态冰,丙状态是是液态水,乙状态到丙状态会发生熔化。
故选B。
7.C
【详解】
A.深秋的早晨,窗户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我们吃的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从冰箱取出可乐罐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体,放热液化,所以一会儿后表面会有水珠,故C正确;
D.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泡内表面发黑,是因为钨丝工作时在高温下先升华为钨蒸气,然后停止工作时,又放热凝华为固态钨附在灯泡内表面上,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
人工造雪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地面上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凝华成冰下降,冰在地面上吸收太阳光的热量熔化成水,以此循环,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B
【详解】
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
A.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能蒸发变为水蒸气,故 A错误;
B.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秋天的早晨花草树叶上出现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物质同由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寒冬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由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凝固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冬天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热发生凝华现象,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详解】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使人温度降低,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遇到热的包子汽化时从手上吸热,使手的温度不至于太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迅速吸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壁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发光时温度很高,一部分钨升华为钨蒸气,熄灭时温度下降,钨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钨,附在灯泡的内壁上,导致玻璃壁变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
A.在长时间佩戴口罩后,内侧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雾气”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详解】
A.雨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是放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16. 升华 凝华 熔化
【详解】
[1][2][3]干冰在空中由固体直接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干冰吸热,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体变为小冰粒,是凝华现象;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降过程中冰粒又变成液态水滴,是熔化过程。
17. 升华 凝华 放出
【详解】
[1]将密封有少量碘颗粒的玻璃泡放进温水中,碘颗粒吸收热量变成淡紫色的碘蒸气,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2][3]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此过程中药放出热量。
18. 凝华 凝固
【详解】
[1]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了固态,故是凝华现象。
[2]河水结冰是将水变为固态,故是凝固现象。
19. 酒精 放热 凝华
【详解】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42℃,此温度水银是固体,故图甲所示的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
[2][3]图乙战士们的口罩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放热结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20. 凝华 升华吸热 液化
【详解】
[1]将气态的CO2加压低温处理变成固态CO2,是气态变为固态,即发生凝华现象。
[2][3]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吸热,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升华为气态时吸热,降低了周围的气温;空气中的水蒸气则会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即白雾。
21. 液化 详见解析 详见解析
【详解】
(1)[1]白气是液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2)[2]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3]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2. 导体 绝缘体 钨 凝华 升华 半导体
【详解】
(1)[1][2]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制作的,说明金属是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由玻璃制成,是绝缘体。
(2)[3]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熔化,所以用熔点高于2000的金属钨制作灯丝。
[4][5]灯丝变细,是因为钨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发生升华;气体附在玻璃壁上,凝华变成固体状态的钨,所以用久的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黑的。
(3)[6]白炽灯泡逐渐被LED灯所替代,LED灯的核心部件是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23. 汽化 静止 升华 吸收 太阳能(或光能) b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研究对象和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2)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3)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消耗太阳能,产生电能;
(4)发射中继卫星的目的是解决地面与月球背面的通信和测控问题.
【详解】
(1)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的水池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离前,以嫦娥四号探测器为参照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位置没有改变,说明它是静止的;
(2)航天器表面的特殊材料在熔化、汽化和升华时可以吸收大量热量,从而达到保护航天桥的目的,这是利用了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的原理;
(3)嫦娥四号的太阳翼展开后开始工作,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4)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探测器无法与地球直接传输信息,故“鹊桥号”中继星位于b位置时,可以同时与地球和月球背面进行信息和数据交换.
24. 凝华 放热 D 低 乙 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雪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干净的雪是晶体,其熔点是0℃,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详解】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凝华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放热;
(2)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根据阅读材料可知,云层下气温较高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故选D;
(3)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且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向路面撒盐可以让雪在低温下熔化以达到除雪的目的;
(4)雪是晶体,其熔点是0℃,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雪在零摄氏度时,吸收热量而熔化但温度不变,当雪全部熔化成水以后,温度升高到室温后,水的温度不变,故选乙;
(5)根据阅读材料可知,空中形成的雪花靠近地面时空气在0℃以上,部分雪熔化,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25. 液化 液化 凝华 凝华 液化 因为夏天气温高,水蒸气一般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成为雨落下而不会凝华成为雪,冬天温度低,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雪下降.
【详解】
(1)雨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露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霜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雪的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雾的形成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2)冬天下雪而夏天不下雪是由于夏天气温高,水蒸气一般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成为雨落下而不会凝华成为雪,冬天温度低,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雪下降.
26. 水蒸气 凝华 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不能;没有做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出现霜的对比实验.
【详解】
(1)[1][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3]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4]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不能对比验证,故不能验证猜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