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回顾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早年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
写作背景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老骥伏枥,岁近暮年的陆游看到此时西湖怡人又想到边疆战况连连,在这种繁华与战乱的反差之中,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时代背景——南宋
内忧外患 积贫积弱
奸相频出 朝政腐败
皇室昏庸 耽于逸乐
解题
临安,南宋王朝的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初霁,刚刚放晴。
诵读该诗,整体感知。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再读该诗,赏析各联。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是否合乎情理?
似乎不合乎情理,对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但联系背景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客”字,七分在官场失意,三分在羁旅愁思。
“骑马”二字更显官小位卑。
首句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首联以讽喻笔法写无奈
诗开篇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湿漉漉、明艳的春色,浓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清新隽永。
颔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①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一夜”意为“整夜”。 诗人在“小楼” 整夜“听春雨”,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含蓄深蕴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②表达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落寞情怀。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清新隽永。 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
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
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
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理解: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作草书,晴窗分茶,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作者不结交权贵,厌倦官场的黑暗,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无聊可悲。
颈联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用典和细节描写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很少写。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用日常细节含蓄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素衣莫起风尘叹”运用了什么手法?
用典。借用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偌大一个临安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归纳总结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情思的气势上由高到低,而又浑然一体。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世态炎凉的感慨,对官场的厌倦。
(2)国家多事的忧虑。
(3)不被重用的无聊与无奈
(4)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
探究诗人形象
奉诏入京、感叹世道凉薄、在客舍中等待召见、因国家多事而一夜未眠、以写字品茶消磨时光、不愿在京城久留的厌倦官场、壮志难酬、无聊无奈、心系国家、要保持高洁情操的诗人形象。
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作者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②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比较阅读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诗歌风格和表达技巧上的差异。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现重点:《书愤》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
诗歌风格:《书愤》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表达技巧不同:《书愤》的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回忆往事是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临安春雨初霁》的表达技巧之一是以乐景衬哀情,以恬静闲适的生活反衬落寞无聊的心境。
陆游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让几百年前清明时节的临安城蒙上了淡淡的愁绪,昨夜春雨,明朝杏花,春景婉丽,情怀落寞。沧海横流,八方风雨,不得志的陆放翁只好回归乡里,种豆种瓜,烹茶酿酒。可半夜时分,孤村僵卧,放翁壮志犹在,龙泉剑啸,放翁豪气干云!
千百年来,他如一枝凌霜绽放的寒梅,逸韵幽香,高标傲岸,永存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