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动态之美(三)教案 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上册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动态之美(三)教案 人美版(北京)五年级上册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4-14 15: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美版五年级上第12课
《动态之美(三)》教学设计
海淀区教学设计模板2018
基本信息
姓 名 学 校
学 科 美术 联系电话及邮箱
年 级 五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美版 五年级上
学习领域/模块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人物动态表现系列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学习单元可以按教材内容组织,也可以按学科学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还可以按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组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及,以讨论、比较的方式,欣赏绘画、雕塑等不同种类的作品。运用泥、塑料等媒材,以立体造型的方法,表现所见所闻,表达思想与情感,体会造型活动的乐趣。本单元以人物动态表现为主题展开,感悟绘画与雕塑动态之美的体现,能够用语言描述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单元学习包括4课内容。分别是第9课《展现瞬间之美》,第10课《动态之美(一)》、第11课《动态之美(二)》第12课《动态之美(三)》。在《展现瞬间之美》一课中,通过欣赏、评述雕塑和摄影作品体会精彩的瞬间之美,感悟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之后三课,侧重于运用不同的形式与媒材,表现人物动态的美感。 本单元教学围绕人物动态表现展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的素养及相关能力,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提升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比较,了解不同形式作品的表现方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展现瞬间之美》是一节“欣赏﹒评述”课,通过感悟生活中人物瞬间之美的体现,学生认识和理解雕塑、摄影艺术的语言及表现风格,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为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之后三课,是“造型﹒表现”课,在了解人物动态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绘画、剪贴、雕塑等方式,表现不同的动态之美。 基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本单元设计以第一课作为开启,了解人物动态的基本规律,感悟雕塑与摄影艺术中人物动态的体现,后三课在此基础上,利用线上微课自主学习,情境式学习等方法,运用不同的媒材与表现形式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单元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欣赏古今中外雕塑、摄影作品等方式,学生用语言描述作品的风格,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 2.通过微课自主学习、人物动态对比等方式,学生能够运用动态线表现人物的不同动态,以平面和立体造型的方式结合剪、贴、塑形等方式表现美术作品,表现人物的动态之美,提升学生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的能力。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动态之美 知识铺垫 知识铺垫 知识迁移 图像识读 审美判断 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动态之美(三)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建立在两个学段的基础上。从教材体系看本课教学主题可以概括出两条主线。一条为泥工系列的延续。以第一学段《特色小吃》《小花垫》《好看的器物》《我喜欢的动物》、第二学段《面塑》《故事里的人》《泥条造型》《浮雕》《造型各异的房屋建筑》等课为依托,构建起第三学段《动态之美(三)》并为后面的《发现老房子的美》《城市雕塑》提供支撑。第二条为以人物表现为主题贯穿的暗线。第一学段《我爱我家》第二学段《快快乐乐扭秧歌》等课为依托,为后面《故事里的人》等课程提供支撑。同时本课与前三课同属人物动态单元,是以动手制作为主的学习课程。所以,此课紧紧围绕塑造立体造型与表现人物夸张动态,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习者分析 (一)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 对于我校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形状概括物体;掌握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能够运用塑形材料通过揉、捏、压等方法塑造小动物、器物。 (二)学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学生对于徒手塑造造型学生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人物,这种构造、组成比较复杂的造型来说,很多学生会产生以下问题: 问题1:人物动态僵硬。 问题2缺乏“立体人物”的感知。 解决策略: 针对问题一:仅仅抓住“动态线”这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概括连接点方向的改变,也就是关节的弯曲可以让人物更具动感。 针对问题二:通过微课,感知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物不同侧面的表现,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塑造方式。并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感知“立体”。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与技能:通过微课学习、小组讨论,学生概括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选择一种方式,独立创作一件体现动态的人物立体泥塑作品。提升美术表现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欣赏雕塑图片、模型表现动态,学生概括人物表现动态的方法;区分平面与立体造型不同的表现特点,感知泥塑的体积感。提升学生图像识读以及文化理解的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泥塑人物造型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体验泥塑造型活动的乐趣,提升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抓住人物的动态特点,表现出人物的动态感。 学习难点:人体各部位的连接及作品的稳定性。
5.学习评价设计 1. 任务描述: (1)独立创作一件体现动态的人物立体泥塑作品。 2.任务导向: (1)概括雕塑作品夸张的动态特点。 (2)分析夸张动态的方法。 (3)区分平面与立体造型不同的表现特点。 (4)概括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选择一种方式,独立创作一件体现动态的人物立体泥塑作品。 3.评价准则 评价准则优秀合格待提高思维能够通过对比图片等环节,概括出雕塑作品的动态特点;用语言描述夸张动态的方法;用语言描述平面与立体造型的不同表现特点。能够了解夸张动态的方法;能够用模仿的形式表现出夸张的身体动态;在创作中体现立体造型的特点。对雕塑的动态与立体造型方法能够通过微课,概括出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能够准确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能够通过微课,概括出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能够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但欠缺解决方法。能够通过微课,概括出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表现运用夸张的方式对人物动态进行艺术处理,表现一件人物动态生动有趣的立体造型作品。运用夸张的方式对人物动态进行艺术处理,但作品体积感欠缺。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但缺乏稳定性。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激趣导入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预计回答人数:1-2人) 追问:通过什么看出来的?(预计回答人数:1-2人) 适时小结:同样是人物,但不同的动态传达了不同的信息。 揭示课题:《动态之美(三)》 创设情境:我们上节课创作了雕塑人物的骨架,我在上面裹满超轻泥就是一件生动的雕塑作品了吗?我们这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用雕塑体现人物的动态之美。学生活动1 学生根据图片,分析图片中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和编花篮的游戏。 学生发现人物动态对信息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品。 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学生爱猜想,对事物好奇心理,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发现本课重点;通过对图像识读,了解“动态”在雕塑中的具体体现,导入课题。环节二:感知动态教师活动2 环节二:感知动态 通过对比了解雕塑的特点。提问:雕塑作品《争先》与生活中真实的动作相对比有什么不同?(预计回答人数:1-2人) 总结:用夸张的动态更能表现人物动作的特点、有更强的视觉效果。 (板书:夸张的动态) 活动一:请小组组员模仿《争先》的动态。 1思考:如何夸张动态的? 2.组际交流思考的问题,总结让人物更富动感的方法。 (预计回答人数:全班同学按小组参与讨论。1-2个小组回答问题。) 总结:骨骼的连接点方向的改变,让人物更具动感。 (板书:关节→弯曲→动态美) 活动二:“站不稳的人” 1.提问:(出示模型人物)如何让这个动态人物站稳?(预计回答人数:1-2人) 总结:在雕塑中可以运用左右位置基本对称,保持平衡。 2.猜一猜,图片中雕塑是如何保持平稳的?(预计回答人数:3-4人) 总结:制作辅助支撑、保持重心在中心位置来保持整体平稳等方法,保持雕塑平稳。 当然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保持稳定的方法,比如跨栏冲刺,借助栏挡,作为辅助支撑。用裙子代替腿支撑作品。学生活动2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与图片的直观对比分析,回答问题。雕塑具有夸张的动态。 学生通过模仿、体验作品动态,表现模型动态塑造,总结展现动态的方法: 人物的头、躯干、四肢的变化决定动态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人体的各个关节弯曲产生动态的变化。 学生通过图像识读,观察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分析雕塑作品保持作品平稳的方法:1.制作支撑物2.加粗人物腿部3. 保持重心在中心位置来保持整体平稳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与图片的直接与间接的对比,感知雕塑在动态表现与造型两方面的特点。通过视觉对比的形式,了解雕塑的造型特点,以此培养学生图像识读以及文化理解的素养。 调动学生的触觉体验,了解让人物更具动感的方法,感知雕塑动态美感的体现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术表现的素养。为之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通过观察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雕塑作品保持作品平稳的方法。环节三:感知造型教的活动3 环节三:感知造型 追问:了解动态之后,来看看它和绘画作品有什么不同?(预计回答人数:1-2人) 总结:绘画是平面的,雕塑作品特别圆雕是立体的,不仅表现人物的正面,同时表现人物的侧面与背面。(板书:立体的造型) 环节四:明确创作步骤,解决具体问题。 活动一:课前我们欣赏了微课,归纳了创作步骤,哪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两种创作方式的具体步骤? 活动二:出示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有同学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尝试制作,可是却出现了问题,是步骤当中的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怎样解决呢?(预计回答人数:3-4人) 总结:方法一:注意体积感的表现。(板书: →形体) 方法二:注意连接部分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概括圆雕的特点。 学生利用课前微课进行前期学习,初步了解制作方法与过程,课堂上对步骤进行归纳: 方法一:1.调整铁丝动态 2.添泥:(1)头-球体(2)躯干-按动态变化的长方体(3)四肢-稍细稍长一些的圆柱体 3.初步塑造:加大人物各部分体积感。 4.细节塑造:刻画头发、五官、手、脚、衣服的花纹等 方法二: 总结:1.先做出人物的头、躯干和四肢。 2.在头与躯干、四肢连接处挖出插接的洞,然后把部件插入洞中进行粘接。 3.按照自己设计的动态调整头和四肢的方向,也可以用适当的道具作支撑,增强泥塑的稳定性。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创作步骤,突出重点。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绘画与圆雕作品的对比,学生概括圆雕的造型特点。通过课前微课进行前期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制作方法与过程,课堂上对步骤进行总结,明确创作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突出重点,掌握创作步骤。环节四:欣赏感悟教师活动4 欣赏同学创作作品:同学们用立体的形式展现人物一瞬间的动态,让瞬间成为永恒。说说,你喜欢哪件作品? 学生活动4 学生从作品的动态、表现方法(概括人物细节、细致描绘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评述。欣赏同学作品,发表自己看法。 活动意图说明 感受立体形式表现作品的乐趣。感知雕塑风格的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风格作品的审美理解力、包容性,而不以一种标准作为审美判断,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确立良好的审美态度。开阔学生思维,形成联想,从而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环节五:创作实践教师活动5 实践内容: 选择一种方式,用雕塑体现人物的动态之美。 同组同学说一说,你想表现什么运动,哪个瞬间?学生活动5 实践评价要求: (1)作品通过人物关节的弯曲体现出人物的动态。 (2)作品体积感强。 (3)作品能够稳定站立。 (4)作品完整。活动意图说明 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环节六:评价展示自我评价: 介绍自己的作品的美感。 (预计回答人数:1-2人) 2.集体评价: 我们今天用泥塑的方式,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动态之美,说说你喜欢同学创作的哪件作品?学生从动感表现、与众不同、细腻等不同角度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点。 评述:我的作品人物在做什么动作?我很满意……! 学生从评述他人作品优点与有待提升空间两个角度评价作品。 评述:我喜欢……作品!或者我觉得……就更好了!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从不同角度展评作品,培养学生对自己作品与他人作品进行评述的能力。提升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的素养。
7.板书设计 动态之美(三) 夸张的动态:关节 增大弯曲程度 立体的造型: 形体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实践内容: 选择一种方式,用雕塑体现人物的动态之美。 实践评价要求: (1)作品通过人物关节的弯曲体现出人物的动态。 (2)作品体积感强。 (3)作品能够稳定站立。 (4)作品完整。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带入课题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用微课前置学习让学生了解制作方法。学生先行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解决出现问题,明确创作步骤,学生能够选择适合制作方式,独立完成一件人物动态泥塑作品。提升美术表现能力,更好的落实美术核心素养。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怎么教?”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怎么教之前,我们要追问教什么?更要突出学生的“学”,也就是学生通过这节课能够学到什么?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育”被定义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其中“创新、创造”成为亟待加强的环节,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高阶思维中,“创新、创造”占据着重要位置,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课堂的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变为能力的培养,通过依据课标、学情,运用适当的表述方式,制定清晰可测的目标;运用表现型评价的形式,依据目标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思维水平。《动态之美(三)》这一课,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图片等环节,概括出雕塑作品的动态特点;用语言描述夸张动态的方法;用语言描述平面与立体造型的不同表现特点。能够通过微课,概括出两种表现方式的具体步骤;能够准确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运用夸张的方式对人物动态进行艺术处理,表现一件人物动态生动有趣的立体造型作品。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把握自己创作的灵魂,美术表现与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