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2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也会不断呼出“白气”、对这两种“白气”的分析正确是( )
A.前者是汽化现象,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前者是液化现象,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后者是汽化现象,是口腔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后者是液化现象,是口腔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夏天游泳上岸后,站立在阳光中还“瑟瑟发抖”的情境示意图,分析其原因是( )
A.凝固放热 B.汽化吸热 C.液化吸热 D.熔化吸热
3.下列关于水沸腾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继续加热,水温不断升高 B.继续加热,沸点不断升高
C.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 D.气泡上升过程中压强不变
4.下列生活现象中,为减慢蒸发的是(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把湿衣服晾在向阳处
C.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
5.夏天用电风扇吹,人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是冷气 B.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空气的温度
C.电风扇吹出的风吸收人体的热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加速人体表面水分蒸发
6.下列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储存
B.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扇风
C.农名将刚打下来的麦子摊开在阳光下晾晒
D.把湿衣服展开晾在向阳处
7.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小阳按照疫情防护的要求佩戴口罩去学校,在路上他发现自己所佩戴的眼镜片上有一层白雾,他用力捏了一下口罩上的鼻夹,过了一会儿眼镜片上的白雾消失了。关于上述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眼镜片上的白雾是水蒸气
B.眼镜片上的白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
C.眼镜片上的白雾是由他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
D.眼镜片上的白雾消失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8.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天早晨的“大雾”,是夜间从地面冒出的“白气”
B.冬天户外用温度计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物态变化不一样
D.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
9.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0.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自己家的小汽车的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冬天都在内表面 B.夏天、冬天都在外表面
C.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D.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1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用吹风机吹刚洗过的头发 B.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C.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D.给盛有酒精的瓶子盖上瓶盖
12.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冰在 BC段处于液态 B.图甲:冰是非晶体
C.图乙:本地水的沸点为 98℃ D.图乙:4min过后,水不再吸收热量
13.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14.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冷却剂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液化成纯度较高的酒精溶液,烧瓶中剩下的主要是水。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
A.水的密度比酒精大 B.水的沸点比酒精低
C.水的密度比酒精小 D.水的沸点比酒精高
15.对某物质持续加热的某段时间,放在物体中的温度传感器输出数据即时在电脑软件显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一定是液体加热至沸腾的图像
B.从到时间段,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C.从到时间段,物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D.即使时刻后还一直加热,物质的温度也不会再升高
二、填空题
16.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使用时喷在患处时又在皮肤上迅速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起到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17.接种疫苗时,医生会先在接种处涂抹一点酒精消毒,此时接种处会有明显的冰凉的感觉,这是因为酒精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8.如图,烧杯里盛有足够的水,把盛着水的试管放在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水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______。
19.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所示.若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且其他条件不变,对于以下三种情况,实验中记录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为b、c、d,则b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c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d曲线对应___________情况.(均选填“甲”“乙”或“丙”)
甲:仅增加水的质量
乙:仅增大液面上方气压
丙: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上方气压
20.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B中装有一些水,如图所示放置,用酒精灯给各容器中的水加热,使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 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B杯中的水 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
三、综合题
21.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年诺贝尔医学奖,阅读关于她研究过程中的一段描述,回答问题.
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最后整理了一个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从中找出了现在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的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972年,该成果得到得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最初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抗疟效果并不好,屠呦呦由此认为__________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
()屠呦呦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因为乙醚的__________,加热的过程中乙醚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实现在了较低温度下成功提取抗疟成分青蒿素.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
A.30% B.40% C.60% D.90%
(3)使用一段时间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逐渐减少,主要是________(水/原液)蒸发了,与一开始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
23.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瓶里的水,一段时间后金属盘下部出现了“雨”。
(1)实验中烧瓶里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的是先 _____后 _____;
(2)为了使实验中的“雨下得大些”,可以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 _____(选填“热水”或“冰块”);
(3)实验中发现金属盘底部出现小水滴同时温度升高了,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24.“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加热.
(1)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现象如何形成?煲盖跳动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2)为什么盅内的汤不会沸腾?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还要加入不易汽化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低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不过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散热效果.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
A.逐渐升高 B.先升高后降低C.逐渐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2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
A.30% B.40% C.5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混合液中的水因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减少,从而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防冻液的含量,所以混合液的沸点会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6.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1)风会使人感觉更寒冷的原因主要是加强了下列哪种散热方式( )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汗液蒸发
(2)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散失热量4.2×105J,如果人体没有产生相应的热量,则体温将下降______℃.[人体的比热容取4.2×103 J/(kg·℃)]
(3)利用表格给出的数据作出风寒温度—风速图像____________.
(4)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地面的水会结冰吗?答: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B.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错误,B正确;
CD.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故CD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人上岸后,身体表面的水蒸发,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从人体吸热,使人感觉到冷,这是汽化现象。
故选B。
3.C
【详解】
AB.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没变,所以沸点不变,故AB错误;
CD.气泡上升过程中深度变小压强变小,所以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用电吹风机将头发吹干,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和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湿衣服晾到向阳处,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冷藏室内,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降低了温度,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加快了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夏天用电风扇吹,尽管不能降低气温,但是通过加快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汗水的蒸发,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即汗水的蒸发会吸收人身体的热,所以会觉得凉快,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
A.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储存可以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可以减慢蒸发,故A符合题意;
B.使用电风扇吹风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农名将刚打下来的麦子摊开在阳光下晾晒可以增大麦子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分的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湿衣服展开晾在向阳处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加快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
A.眼镜片上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C. 眼镜片上的白雾是由他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因为人呼出的水蒸气是热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才能液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眼镜片的温度一样低,不会发生液化,故B错误,C正确;
D. 眼镜片上的白雾消失的过程,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8.D
【详解】
A.秋天早晨的“大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冬天户外用温度计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故B错误;
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是口中水蒸气遇冷空气放热液化而成,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二个“白气”物态变化一样,都是液化,故C错误;
D.“白气”为液态水,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温度计示数会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
车窗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内温度低于室外,车外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外温度低于室内,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
A.用吹风机吹刚洗过的头发,可以加快头发表面空气的流速及提高温度,从而使蒸发加快,故A符合题意;
B.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可以降低种子表面空气的流速,从而使蒸发减慢,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蔬菜把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可以降低蔬菜表面空气的流速及降低温度,从而使蒸发减慢,故C不符合题意;
D.给盛有酒精的盖子盖上瓶盖,可以降低酒精表面空气的流速,从而使蒸发减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
A.图甲:BC段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故A错误;
B.图甲:冰在BC段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冰是晶体,故B错误;
C.图乙:水温达到98℃时温度不变,因此本地水的沸点为 98℃,故C正确;
D.图乙:4min过后,水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水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降低温度可以使蒸发变慢,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减小蔬菜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使蒸发变慢,故B不符合题意;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减小农田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可以使蒸发变慢,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提高温度可以使蒸发变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详解】
对含水较高的酒精加热时,因酒精的沸点比水低,故酒精会先沸腾,而酒精沸腾时温度不变,故不断加热后,酒精会不断汽化,变成酒精蒸气,而水的温度未达到沸点,不会沸腾,由此可以将酒精和水分离,提高酒精的精度,故可知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5.C
【详解】
ABC.由图像可知,该物体一开始温度升高,从到时间段,物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这可能是晶体熔化的图像,也可能是液体沸腾的图像;如果是液体沸腾的图像,则从到时间段,物质处于液态,且正在沸腾,故AB错误,C正确;
D.如果图像为晶体熔化的图像,时刻后一直加热,待物质完全熔化为液体后,它的温度还会再升高;如果图像为液体沸腾的图像,时刻后一直加热,液体继续沸腾,温度保持不变,不会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16. 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详解】
[1]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气态的氯乙烷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下液化成液态储存在容器内。
[2][3]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起到局部麻醉。
17. 汽化 吸收
【详解】
[1]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2]气化吸热,所以此时接种处会有明显的冰凉的感觉。
18. 不能 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
[1][2]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而小试管中的水要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不能发生热传递,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即原因是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19. 乙 甲 丙
【详解】
[1]比较a、b可知,b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与a曲线相同,温度升高速度相同,即b曲线对应水的质量与a曲线相同,但b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比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要高,即水的沸点高,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所以b曲线对应乙情况。
[2]比较a、c可知,c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与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相同,即沸点相同,气压相同,但c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a曲线小,温度升高较慢,即c曲线对应水的质量比a曲线大,所以c曲线对应甲情况。
[3]比较a、d可知,d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比a曲线中水的最高温度要低,即水的沸点低,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减小了液面上方气压,而且d曲线中水在相同时间内升高的温度比a曲线小,温度升高较慢,即d曲线对应水的质量比a曲线大,所以d曲线对应丙情况。
20. 不能 不能
【详解】
[1] A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A杯中水面上放封闭了一部分空气,随着杯中水温升高,杯中的水蒸发,封闭的空气压强会变大,大于外部气压,而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变大,所以A中水的沸点大于容器中水的沸点。容器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变化,所以A杯中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2]水沸腾的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能不断吸热。B杯中水的沸点和容器中水的沸点相同,当容器中水沸腾后,B杯中的水温度也能达到沸点,但由于二者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因此不能继续吸热,就不能沸腾。
21. 高温 沸点低 汽化.
【详解】
解答: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由此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改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加热的过程中乙醚汽化,实现在了较低温度下成.
22. D B 水 升高
【详解】
(1)观察表格数据,可知防冻量由30%到90%,混合液凝固点分别为-17℃ -28℃
-37℃ -49℃ -48℃ -46℃ -28℃,所以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该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所以混合液凝固点为-25℃到-30℃,所以应选B
(3)水易蒸发,所以箱中混合液会减少,主要是因为水蒸发了;水减少后,防冻液含量升高,所以沸点升高.
23. 汽化 液化 冰块 能
【详解】
(1)[1][2]烧瓶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有部分水汽化成水蒸气,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会液化成小水珠。
(2)[3]为了让雨下得大一些,即液化成的小水珠更多,应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冰块,冰在熔化过程吸收热量,降低金属盘的温度,会使液化效果更好。
(3)[4]金属盘底温度会升高,是吸收了热量,而这些热量是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金属盘吸收了热量,于是温度升高,这能说明液化需要放热。
24.(1)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2)盅内的水的温度达到沸点,但无法继续吸热
【详解】
(1)冒出的大量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盖子跳动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盖子的机械能.(2)虽然盅内的水的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由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5. D C 汽化(蒸发) 增大 升高
【详解】
(1)通过图表分析可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降低,当防冻液含量由6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一直升高,所以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2)因为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 15℃,而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25℃,结合图表可知,混合液的凝固点为 28℃即可满足条件,所以选择防冻液含量为50%故选C;(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因为汽化而减少就会导致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而混合液的沸点会随着含量增大而升高,所以沸点就会升高.
点睛:实际应用题要结合物理知识点进行分析,严格按照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结论,本题混合液的沸点会随防冻液在混合液中的含量变化而变化,具体分析就可以.
26. C 2℃ 不会 略
【详解】
(1)风加速了人体周围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对流,是通过对流这种散热方式,故选C;
(2)根据Q放 =cm△t知道降低的温度:△t=Q放/cm=4.2×105J/4.3×103J/(kg ℃)×50kg=2℃
(3)由图象知道,当温度一定时,风寒温度与风速成正比,设关系式为T=kv+b,将v=0,T=5℃代入解得:b=5℃,把v=10km/h,T=3℃,代入解得,k=-0.2,故关系式为T=t-0.2v.
(4)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虽然风寒温度为-2℃,但地表温度高,地面的水不会结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