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 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 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15:4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将一段粗熔丝(俗称保险丝)用刀斜着切成两段,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下面挂一个合适的物体,两段熔丝也不会被拉开,这个现象说明(  )
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D.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2.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物质具有流动性,但较难被压缩
B.乙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
C.乙图中分子静止,甲、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
D.甲、乙、丙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
3.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 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 原子构成的
4.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B.小米与大豆放在一起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D.一定量的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减小
5.在以下生活经验中,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事例是(  )
A.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B.海绵能吸水
C.防水不好的车库会渗水 D.穿着棉纺制品的衣服透气
6.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放量,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诗词包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宋代诗人陆游在《梅花绝句》中写道:“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诗句中的“香不断”说明(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隙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花气袭人知骤暖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忽如一夜春风里,千树万树梨花开
9.疫情期间每天闻到校园里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说明分子(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很小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可看到
10.在探讨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在学校里的活动状态进行类比.比如以同学们课间在教室里的活动状态类比
A.固态物质分子的活动状态 B.液态物质分子的活动状态
C.气态物质分子的活动状态 D.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分子的活动状态
11.关于热量、内能及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多
B.热量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C.把0℃的冰块熔化成0oC的水,其内能不变
D.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作用的斥力,所以固体很难压缩
12.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破镜难圆---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摘较大的水银---分子间有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存在空隙
D.施制鸭蛋,盐分子能进入蛋中---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填空题
13.“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是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诗句,其中隐含的物理知识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程度与______有关;雨后天晴,荷叶上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一般情况下,固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______。
14.家中衣柜里面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属于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现象;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包装纸上粘有一层“白粉”,这属于_____现象;轿车到加油站加油时,会闻到汽油的气味,这属于_____现象。
15.放入冰箱内的食物会串味,食物串味是因为分子______;气体可以被压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存在______
1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有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其中“昼暖花香”描述的现象说明:_______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诗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其中“夕露”的形成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综合题
17.如图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能模拟太阳产生能量.为了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温度,需要用电流产生磁 场,电流的强度非常大,时间长了,线圈就要发热.从这个角度来说,装置不可能长时间运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最新的超导技术引入到该装置中.
虽然“人造太阳”的奇观在实验室中已经出现,但“人造太阳”所发出的电能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进入人们的家中.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状况,这一梦想最快有可能在50年后实现.“人造太阳”的实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对能源的研究和使用已从化石燃料的单一化结构,发展到以化石能源为主,核能和水能互补的多元格局.但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不能过度的开采和使用,目前已经商业化的核裂变能又会产生一定的核废料,同时受到原料的限制.
而核聚变能则被认为是无限、清洁、安全的换代新能源.据专家介绍,自然界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丰富,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竞相研究、开发核聚能的原因所在.
(1)在“人造太阳”中,要用到超导材料.超导材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变为 ________  .这里应用超导材料是为了________ (选填“增加”或“减少”)线圈产生的热量.
(2)石油、煤炭的化石能源属于________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核能属于________ (选填“一次”或“二次”)能源
(3)核聚变的优势有哪些?(写出两点); ________
18.位于我市湘江中的橘子洲自古被称为小蓬莱,是世界城市中最长的内河绿洲,东临长沙城,西望岳麓山,四面环水,绵延十里.介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春来,波光粼粼,鸟声阵阵;盛夏,纳凉消暑,嬉戏水中;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是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 上面的描述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从中举出两例并说出它们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当前“雾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雾霾笼罩已经严重污染了空气质量.
霾,也称灰霾(烟霞),它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μm到10μm,平均直径大约在1﹣2μm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如图所示为国内某厂商生产的名为“秦”高性能混合动力车,在很多城市PM2.5爆表的今天,“秦”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新的出行方式.“秦”充电10kWh即可达到纯电动模式续航里程50km,能满足日常上下班短途用电需求.长途可使用油电混合动力,最高时速可达180km/h,百公里综合油耗仅2L.“秦”电动机效率为80%.
(1)霾粒子人眼看不到,它的运动__(“是”或“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燃油汽车的发动机通常是汽油机,汽油机工作时,_____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那么石油属于__________能源.(选填“一次”或“二次”)
(3)“秦”行驶时电池将____能转化为电能供电动机使用.汽车在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比静止时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秦”在纯电动方式行驶时,车子所受的平均阻力为_____N.
(5)若某一次行驶中“秦”消耗电能4.6kWh,则若用效率为25%的燃油汽车需要____kg的汽油?(汽油热值为4.6×107J/kg)
20.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1)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的核_____(选填“裂变”或“聚变”)产生的核能来发电的.
(2)由于一系列的爆炸,使得大量的核燃料外泄,周围的人们处在核污染中.为了给处于高温中的核反应堆外壳降温,消防员通过喷水的方法来有效降温,这是用_____的方法来改变内能的;在喷水过程中,会看到的核反应堆外壳冒出大量“白气”,“白气”的形成先后经过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后_____.
(3)如果核电站每年需要50t的核燃料,而同等规模火电站每年需要6×106 t的煤炭.6×106 t的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J.(煤炭的热值为3×107J/kg)
(4)“能源和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说法中需要改正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B.养成及时关掉水龙头和人走关灯的习惯
C.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空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D.及时将生活垃圾,废电池装在一起丢入垃圾箱
21.完成下列两小题
如图所示,根据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解释.
①说明分子 ______ ;
②说明分子间 ______ ;
③说明分子间 ______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下面挂一个合适的物体,两段熔丝也不会被拉开,下段熔丝受到物体施加的向下的拉力,说明上段熔丝通过平滑表面对下段熔丝有向上的拉力作用,即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故选D。
2.A
【详解】
A.甲图表示液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液体具有流动性,但是较难被压缩,故A正确;
B.乙图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固体分子相距最近,分子间的作力力最大,故B错误;
C.乙图表示固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故C错误;
D.甲、乙、丙图分别表示液体、固体、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A.根据分子动理论内容知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一般地,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
A.固体分子间有间隙,但是很难被压缩,表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正确;
B.小米与大豆放在一起总体积变小,是因为物体间存在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B错误;
C.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C错误;
D.一定量的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
A.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之间的空隙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了分子间有空隙,故A符合题意;
B.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的细小孔隙,水能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不符合题意;
C.防水不好的车库会渗水,是因为墙体间有裂缝而渗水,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C不符合题意;
D.棉纺制品的衣服透气,是因为这类衣服布料孔隙较大透气,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
A.图示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最后会混合在一起,两个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相同,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错误;
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颗粒在做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B错误;
C.分子的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颜色相同后,气体分子仍然在做运动,故C错误;
D.原来上方瓶中为空气,现在两瓶颜色相同了,说明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混在一起了,所以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二十里中香不断,香不断说明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花香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使人闻到香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
A.天气骤暖,气温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在空中做的无规则运动加剧,芳香物质扩散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故A不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有淡雅的清香飘过来,“暗香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诗人把雪花比作梨花,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物态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
疫情期间每天闻到小区到处弥漫的消毒水味,这是消毒液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我们闻到了气味,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
固体物质分子间隔很小,分子活动不明显。气态物质分子间隔很大,与同学们在教室的活动状态不相符。只有液态物质分子的活动状态,与题目例子相似,分子间隔不太大,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之内。
故选B。
11.D
【详解】
A.热量是状态量,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只能说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故A错误;
B.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故B错误;
C.把0℃的冰块熔化成0oC的水,不断吸热,其内能变大,故C错误;
D.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很难压缩,存在引力,难以拉伸,故D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
A.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A符合题意;
B.两滴水银能自动结合,是因为相水银分子之间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相互吸引,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存在间隙,故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施制鸭蛋,盐分子能进入蛋中,是因为盐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温度 相互作用的引力 斥力
【详解】
[1]春晴天暖,空气温度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分子的扩散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后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将两滴水珠合成了一滴。
[3]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14. 升华 凝华 扩散
【详解】
[1]家中衣柜里面的樟脑丸越来越小,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2]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冰棒包装纸上往往结着一层“白粉”,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华现象。
[3]车到加油站加油时,会闻到汽油的气味,是因为汽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
15. 扩散 间隙##空隙
【详解】
[1]食物串味,说明食物在互相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发生了扩散现象。
[2]气体可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16. 温度 液化
【详解】
[1]“昼暖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温度升高,花香更加明显,即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2]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夕露”的形成是液化。
17. 0 减少 不可再生 一次 海水中藏量丰富;反应产物无放射性污染
【详解】
(1)在“人造太阳”中,要用到超导材料.超导材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变为0.根据可知,电阻为零不会产生热量,所以这里应用超导材料是为了减少线圈产生的热量;
(2)石油、煤炭的化石能源是短时间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所用原料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故属于一次能源;
(3)根据短文的内容知,核聚变的优势有:原料在海水中藏量丰富,反应产物无放射性污染.
【点睛】
注意掌握能源的分类: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叫一次能源,不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叫二次能源.
18.见解析
【详解】
根据所述的现象,结合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可得:
“鸟声阵阵”,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盛夏,纳凉消暑”,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水面及附近升温小;
“柚黄橘红,清香一片”,香气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凌寒剪冰”,是水结成冰,即凝固现象;
“江风戏雪”,雪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冰晶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19. 不是 做功 不可再生 化学 减小 576 1.152
【详解】
试题分析:(1)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是一种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发动机工作时,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从能源可否再生角度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3)电动汽车行驶时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供电动机使用,小汽车外型是流线型,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相同时间内,空气经过上方的路程比下方路程长,流速大,压强小,汽车在压强差下产生向上的升力,汽车对路面的压力减小,小于汽车的重力;
(4)该电池充一次电所消耗的电能:W=Pt=10000W×3600S=3.6×107 J;
因为“秦”电动机效率为80%,所以,W有=80%×3.6×107 J=2.88×107 J;
因为W有=Fs,s="50km=50000m" 所以F=W有/s=2.88×107J/50000m=576N,
(5)W1 =4.6KWh=1.656×107 J ,25%mq=80%W1
m=80%×W1/25%q=80%×1.656×107J/25%×4.6×107J/kg=1.152kg
考点:燃料的热值;分子的热运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电源及其能量转化
20. 裂变 热传递 汽化 液化 1.8×1017 D
【详解】
解:(1)核电站是利用核能来发电的,其能量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时释放出来的;(2)喷水降温是将反应堆外壳的热量传递给水,这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内能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聚集中空中;“白气”形成先后经过的物态变化是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再液化成小水珠;(3)放出的热量Q=qm=3×107J/kg×6×109kg=1.8×1017J;
(4)用太阳能替代电能,养成及时关水关灯的好习惯,废旧物品的二次利用等都符合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要求,只有将废电池与生活垃圾丢在一起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
21. 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存在引力 存在空隙
【详解】
①第一幅图中,整杯水可以全部被染色,是因为墨水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第二幅图中,两个铅块连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可以让台灯悬挂在下边,说明铅块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③第三幅图中,混合后总体积比两个体积相加之和要小,说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