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6.3、生活中的透镜 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6.3、生活中的透镜 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3 16: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6.3、生活中的透镜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小明拍摄“东方明珠”时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用照相机拍照时,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2.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是消费者在结账时通过摄像头“刷脸”支付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C.“刷脸”时,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D.“刷脸”时,摄像头成像原理相当于照相机
3.近年来,刷脸支付已成为付款的常见方式,如图所示。消费者刷脸时面对摄像头, 系统将摄像头拍到的人像与后台信息对比,确认后完成付款。关于刷脸支付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镜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人脸通过摄像镜头成放大的实像
C.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若要像变大,人脸应该远离镜头
4.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主要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手影的形成
B.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 被水珠放大的叶脉
D. 远处景物透过水晶球成像
5.把图甲所示的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间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无法确定
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敏所在的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若将蜡烛移到45.0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若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这时在光屏上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
7.如图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细小物体,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上方,适当调节放大镜的高度,就可以看清玻璃板下的细小物体了。这一做法符合下列哪个器材的工作原理(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显微镜 D.望远镜
8.四种“影”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放电影 B.手影游戏 C.摄影 D.水面上山的“倒影”
9.某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拍照时花菜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10.如图,工人用台式放大镜观察电路板上的元件。为了使看上去的元件大一些,可行的方法是(  )
A.放大镜离元件稍近些 B.放大镜离元件稍远些
C.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D.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二、填空题
11.2021年5月15日,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屈原在《天问》诗句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如图甲,“祝融号“火星车驶离平台的过程中,其后置照相机对着平台先后拍摄得到乙、丙、丁3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 ______透镜,拍摄过程中相机镜头逐步 ______(向外伸/向内缩)。观看三张照片感觉平台是运动的,这是以 ______为参照物。
12.宇航员王亚平给同学们上了一节精彩的天宫课堂,质量为55kg宇航员王亚平从地球进入太空后,质量 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人体密度为1.0×103kg/m3。则她体积为 _____m3。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做了水球实验如图所示,在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直接形成“反像”的水球部分相当于 _____透镜。
13.如图所示是一位老师正在利用投影仪进行授课,屏幕的位置应当位于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__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各角度的同学都能看清屏幕,是因为光射在屏幕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14.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块透镜中,甲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乙透镜叫做_______透镜。照相机的镜头由一组透镜制成,其原理相当于图中透镜_______。
15.全国多地在欢迎援鄂抗疫英雄凯旋时举行了“飞机过水门”的最高礼仪。
(1)“飞机过水门”是指两台或多台消防车停在飞机滑行道两旁,用高压水枪向45°方向喷射细水柱,形成“水门”,飞机滑行通过水门时,相对喷水的消防车是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寓意“接风洗尘”;有时迎接飞机的是蓝色、黄色和红色的水门,这三种颜色与色光的三原色______(选填“相同”、“不同”);
(2)某次仪式中,迎接的人群能看到飞机,是因为飞机表面发生了光的______现象;摄影师拍摄了如图的照片,水门上方出现的彩虹,是因为太阳光经过水珠发生了光的______(前两空均填光学现象),该现象最早是英国物理学家______发现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填“凸”或“凹”)透镜,照相机成像的原理与______(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物镜成像的原理相同;
(3)过水门不仅有壮观的仪式感,而且对飞机也有保养作用,可以清洗飞机外壳,过水门后,机壳上的水发生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变干,该过程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三、综合题
16.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过强,应选择______.(填序号)
①大光圈;②小光圈;③平面镜;④凹面镜.
(2)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______.
(3)如图甲、乙是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载玻片时的视野,若视野甲转变成乙,则移动装片时,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______.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4)某显微镜目镜有和,物镜有和,用这台显微镜观察,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择目镜为______,物镜为______.
(5)如图丙所示,在一个视野中看一行细胞,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和,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和,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______个.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嫦娥五号的“挖土”之旅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在中国文昌披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12月1日23 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12月6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通过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完成中国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2020年12月17日凌晨1点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历时大半个月,嫦娥五号跨越38万公里,闯过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完成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
(1)嫦娥五号探测器 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用声波实现信息交换的,原因是真空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2)嫦娥五号在月面下降过程中,安装在着陆器上的降落相机所拍的影像是 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在下降过程中,降落相机所成的像将 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距月面15km处,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开始实施制动下降,历时800s,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从约1.7km/s逐步降为零,组合体“落月”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m/s;
(4)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1731g月壤,月壤从月球被带到地球的过程中其质量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无所不能的智能化无人机
无人机具有成本低、智能化、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在航拍、农业、植保、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无人机携带的高分辨率高速摄像机和轻型光学相机即能可见光成像、又能红外光成像,携带的激光扫描仪具有高效率、高精度、三维扫描等特点,被称为“百变小能手”, 下表是某小型无人机的部分参数(帧 秒-1指每秒拍摄的画面数)。
参数名称 最大飞行半径R/km 拍摄速度n/帧 秒-1 最大飞行速度v/m s-1
数据 5 11000 20
(1)无人机上载有高清摄像机,以无人机为参照物,摄像机是________的(选填“静止、运动”);下面哪幅图能反应摄像机的工作原理________。
A.
B.
C.
D.
(2)装在无人机上的红外线热像仪的原理是( )
A.地面物体的温度较高,能辐射较强的红外线
B.红外线穿透能力强,夜间有雾也能穿过去
C.红外线人眼看不见,不易被他人发现
D.无人机发出红外线照在地面物体上
(3)人们是利用遥控器操控无人机的,遥控器的有效操控距离至少要为________km, 该无人机以最大速度飞行 200 m 需要_______s。
(4)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限速 120km/h,如图所示,交警部门利用无人机进行高速公路通行情况实时监测. 某时段测得一辆轿车通行 60m 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帧数为 22000 帧,该轿车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_m/s,据此判断汽车_____(选填“超速、不超速”)
19.如图1所示是胶片式投影仪,其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将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清晰的像。
(1)在图2中标示出物距u;______
(2)画出图2中所示的两条光线经凸透镜之后的光线;______
(3)天花板上的像是 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该像相对于物是 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两者原理不相同。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工作的,故B错误;
C.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就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故C错误;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A.摄像头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D.“刷脸”时,摄像头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投影仪使用时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A.摄像镜头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C.刷脸时,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B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要像变大,人脸应该靠近镜头,故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
A.手影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被水珠放大的叶脉,是利用放大镜成像原理,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远处景物透过水晶球成像,是利用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蜡烛在距离凸透镜一倍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这个像是图像中的D,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性质制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性质制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性质制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可以确定像的大小、虚实和倒正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一点,这点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
l=40.0cm﹣30.0cm=10.0cm
故A错误;
B.图乙中,物距u=30cm,像距v=15cm,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照相机,故B正确;
C.若蜡烛移至45cm刻线处,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但在光屏位置透过透镜能看到放大的像,故C错误;
D.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烛焰发出的光线,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像比原来变暗,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由题意可知,细小物体第1次经水滴放大,应用了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一规律。第2次成像应用了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规律,而这两次成像规律是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
A.放电影和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影游戏是利用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常简称光的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后会在后面留下影子,故B符合题意;
C.摄影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面上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详解】
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类型相同,故A正确;
B.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故B错误;
C.利用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D.在物距相同时,由于乙图成像更大,因为镜头的焦距更大,故D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
A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放大镜成的是虚像,为了使看上去的元件大一些,放大镜离元件稍远些,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放大镜成的像的大小与眼睛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凸 向内缩 相机镜头
【详解】
[1][2]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由图可知,像变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相机镜头逐步向内缩。
[3]以相机镜头为参照物,平台位置改变,是运动的。
12. 不变 0.055 凸
【详解】
[1]质量不会随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为55kg宇航员王亚平从地球进入太空后,质量不变。
[2]由可知,王平的体积为
[3]直接形成的“反像”是倒立像,是凸透镜形成的,所以直接形成“反像”的水球部分相当于凸透镜。
13. 大于 红、绿、蓝 漫
【详解】
[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距应处于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屏幕的位置应当位于大于二倍焦距的地方。
[2]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形成各种色光,这三种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屏幕上显示正常的画面,所以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各角度的同学都能看清屏幕,说明反射光线射向了各个方向,所以光射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14. 会聚 凹 甲
【详解】
[1][2]由图示可知,甲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乙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3]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因此其原理相当于图中透镜甲。
15. 运动 不同 反射 色散 牛顿 凸 望远镜 汽化 吸收
【详解】
(1)[1]飞机滑行通过水门时,相对喷水的消防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飞机是运动的。
[2]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蓝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
(2)[3]由于飞机表面能发生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光进入迎接的人群眼睛中,迎接的人群能看到飞机。
[4]水门上方有许多小水珠,太阳光经过水珠组成的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发生光的色散现象,所以水门上方出现的彩虹。
[5]最先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科学家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6][7]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原理为:物距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相同。
(3)[8][9]过水门后,机壳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
16. ②③ q C 2
【详解】
(1)[1]显微镜调节光线的结构有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光线较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的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光线过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平面镜;
(2)[2]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故观察“b”时看到的像是“q”;
(3)[3]显微镜下的物体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题图甲中看到的物体在左下角,说明物体在右上角,要使像在中央,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4)[4]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使用最大的倍数组合,目镜选择;
[5]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物镜选择;
(5)[6]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和时,能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是8个,将镜头换成和,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4倍,视野变为原来的,只能看到2个细胞.
17. 不是 不能 实像 变大 1.875 不变
【详解】
(1)[1][2]声音可以传播信息,但由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嫦娥五号探测器不是用声波实现信息交换的。
(2)[3][4]降落相机工作时,利用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下降过程中,物距变小,则降落相机所成的像将变大。
(3)[5]距月面15km处,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开始实施制动下降,历时800s,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从约1.7km/s逐步降为零,组合体“落月”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4)[6]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1731g月壤,月壤从月球被带到地球的过程中位置发生变化,其质量不变,重量会变化。
18. 静止 C A 5 10 30 不超速
【详解】
(1)[1]以无人机为参照物,摄像机相对于无人机的位置没有改变,摄像机是静止的;
[2]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物距
u>2f,
像距
f<v<2f,
故选C;
(2)[3]装在无人机上的红外线热像仪的原理是地面物体的温度较高,能辐射较强的红外线,故选A;
(3)[4]由表中数据可知,最大飞行半径为5km,故有效操控距离至少为5km;
[5]该无人机以最大速度飞行200 m的时间
t==10s;
(4)[6][7]高速摄像机拍摄1帧画面需要的时间
t0=s,
高速摄像机拍摄帧数为22000帧所需的时间:
t总=22000×s=2s,
该轿车的行驶速度
v车==30m/s=108km/h<120km/h,
该轿车没有超速。
19. 实像 倒立
【详解】
(1)[1]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2)[2] 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从焦点上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射出;如下图所示;
(3)[3][4]由图可知,投影仪的投影片在凸透镜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这时的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当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清晰的像时,天花板相当于光屏,在光屏得到的像为实像,这个像相对于物是倒立放大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