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单选题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此可判断( )
A.小球一定带正电
B.小球一定带负电
C.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D.小球一定不带电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麦浪起伏 B.尘土飞扬 C.花香四溢 D.大雪纷飞
3.有甲、乙、两三个轻质小球,甲球带正电。将甲与乙、丙靠近时,他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球可能带负电,丙球一定带正电
B.乙球一定不带电,两球可能带负电
C.乙球一定带负电,丙球可能带正电
D.乙球可能不带电,丙球一定带负电
4.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进入约1mm,这个实验说明(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运动的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5.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长期堆放的煤会渗透进地板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春天柳絮飞扬
D.将糖放入水中,水会变甜
6.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
B.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
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塑料小勺摩擦毛料布带了电,说明小勺是导体
7.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这是因为( )
A.蜜蜂身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空气中 B.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
C.蜜蜂身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空气中 D.空气中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蜜蜂身上
8.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迅速张开。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玻璃棒带电 B.不能说明玻璃棒是否带电
C.接触金属球后,玻璃棒的电荷消失了 D.两片金属箔片带上了异种电荷
9.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使它们带上正电荷,手持玻璃棒A,靠近被吊起的玻璃棒B,如图所示,发现玻璃棒B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得到电子
B.摩擦前玻璃棒是导体
C.实验现象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利用不带电验电器可以检验玻璃棒所带电荷的电性
10.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箔张开瞬间电流的方向是由金属箔到金属球
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验电器金属球上
C.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因带负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D.正电荷从验电器金属球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1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大风起兮云飞扬 B.柳絮飞时花满城
C.满架蔷薇一院香 D.秋雨梧桐叶落时
12.如图所示,民间艺人将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然后用它在平板上“画成”各种小动物,静待慢慢变硬后就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关于“糖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糖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减少
B.糖的内能一直在增加
C.糖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
D.固态糖分子固定不动
13.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失去电子,因此带负电荷
B.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两片金属箔带异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C.橡胶棒接触金属球时,验电器中的电流方向为从金属箔到金属球
D.橡胶棒接触金属球时,橡胶棒所带的负电荷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14.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正确的是( )
A.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都带上了正电荷
C.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了电子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时,正电荷从金属球转移到橡胶棒上
15.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带和 PVC 管,然后将塑料带放在 PVC 管上方,丝状塑料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塑料带、PVC 管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B.用摩擦的方法使 PVC 管、塑料带因得失电子而带了电
C.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塑料带、PVC 管带了电
D.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经过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后,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此过程中电子的移动方向是__(选填“从玻璃棒到金属箔”或“从金属箔到玻璃棒”)。
17.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_____电;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_____种电荷相互排斥.
18.图是与电学有关的三个实验情景。
(1)梳子与头发摩擦前不吸引纸屑,与头发摩擦后能吸起纸屑如图甲所示,说明:___________。
(2)两根没有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放置,不发生排斥现象;它们分别与丝绸摩擦后再次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放置,出现了排斥现象,说明它们带上了________电荷。(选填“同种”或“异种”)
(3)如图丙所示,将不同的水果,通过电极和导线连接起来,接在发光二极管的两端,发现二极管发光,这里的水果在电路中扮演了_________的角色。
19.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______。苹果很难被掰开,这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
20.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__________;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某同学要将水和硫酸铜溶液装入量筒中做“做液体扩散”实验,已知水的密度小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装好液体后,处于量筒底部的液体应该是______________;装好液体的量筒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液体颜色变均匀所用的时间越短,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1.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__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________。
A.道耳顿模型特点: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汤姆生模型特点: 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C.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集中在核上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习了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王等几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王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分别倒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再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王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盛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
(3)实验过程中,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原因是____.
(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说说你对“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理解.______
23.1克食盐中约有1.04×1022个分子,把1克食盐投入一个水库中,已知水库的蓄水量为4×109m3,如果食盐分子均匀分布在水库的水中,那么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通过以上计算,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4.我们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若以斥力作用为正方向,画出斥力一分子间距离图如图所示,请解释以下问题.
(1)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2)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即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从图线上如何解释?
25.归纳式探究——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学习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一规律后,好学的晓丽等同学很想知道,两个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经查阅资料他们搜集到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相互作用力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电荷 q1/ 电荷 q2/ 电荷间距离r /m 电荷间作用力F/N
1 1 1 0.3
2 1 2 0.3
3 2 2 0.3
4 2 2 0.1
5 4 3 0.1
(1)电荷间作用力 与甲电荷量、乙电荷量及两电荷间距离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为: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填上数值和单位).
(2)保持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不变,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中的来________表示.
26.(1)电场强度
我们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同样,带电体周围存在电场,我们用电场强度表示电场的强弱,在电场中各点的大小一般是不同的,越大,表示该点电场越强,不同点的方向一般也不同.
如图甲所示,若一个小球带的电荷量为,则与其距离为的点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为常数),这说明距离带电体越远,电场越______.点处电场强度的方向如图甲中箭头所示.
(2)环形带电体的电场强度
如图乙所示是一个带电均匀的圆环.已知圆环的半径为,所带的总电荷量为,过圆环中心点作一垂直于圆环平面的直线,那么在此直线上与环心相距为的点处的电场强度的表达式是怎样的呢?
小雨首先把圆环均匀分割为许多等份,每一等份的圆弧长度为,则每一等份的电量为______;每一等份可以看作一个带电小球,则每一等份在点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______;沿着方向的分量______.的大小等于圆环上所有等份的大小之和,即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个小球一定带负电,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麦浪起伏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尘土飞扬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花香四溢是由于花香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大雪纷飞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
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球带正电,由图可知,与丙球在相互排斥,则丙球一定带正电;甲球与乙球相互吸引,又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则乙球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B
【详解】
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5年后发现它们彼此进入了对方,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
A.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上,地板会变成黑色,是煤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属于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酒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春天柳絮飞扬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将糖放入水中,过一会整杯水都变甜了,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
A.塑料勺经过摩擦带了电,带电体吸引胡椒粉这样的轻小物体,故A正确;
B.若塑料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电子,故B错误;
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电荷发生了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
D.摩擦起电不能说明物体是导体,塑料小勺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A。
7.B
【详解】
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且蜜蜂在飞行中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蜜蜂带负电;蜜蜂带负电的原因是: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蜜蜂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空气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
玻璃不是导体,金属箔片张开,说明两片金属片带同种电荷,电荷的来源不是玻璃上的电荷传到金属箔片上的,因为玻璃不是导体不导电,电荷来源是金属箔片与玻璃之间的静电作用,玻璃上带正电,小球和金属箔片的组合中,负电荷流向小球,正电荷流向箔片,两片金属箔片都带有正电荷,因此张开。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C
【详解】
A.玻璃棒带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比较弱,失去电子,故A错误;
B.玻璃棒不容易导电,摩擦前、后玻璃棒都是绝缘体,故B错误;
C.玻璃棒B远离玻璃棒A,实验现象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正确;
D.利用不带电验电器可以检验玻璃棒是否带电,但不能检验玻璃棒所带电荷的电性,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A.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接触验电器后,电子从金属球到金属杆,故电流的方向为由金属箔到金属球,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金属球后,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验电器金属球上,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都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负电荷从橡胶棒转移到了金属球上,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
A.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和花看得见,故不是分子,故不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满架蔷薇一院香,是香味分子在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秋雨梧桐叶落时,雨、梧桐叶都是看的见的物体,不是分子,故不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
A.糖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A错误;
B.糖在加热过程熔化,内能增加;慢慢变硬形成“糖画”的过程,糖由液态凝固为固态,凝固放热,内能减小,故B错误;
C.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所以糖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故C正确;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固态糖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
A.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得到电子,因此带负电荷,故A错误;
B.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故B错误;
CD.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时,一半负电荷从橡胶棒经过金属球移动到金属箔上,验电器中的电流方向为从金属箔到金属球,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A
【详解】
A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电子经金属球金属杆到达金属箔片,金属箔片因为带负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故A正确,B错误;
C.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毛皮失去电子,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故C错误;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金属球转移到橡胶棒上,故D错误。
故选A。
15.C
【详解】
A.用毛皮摩擦后,塑料带悬浮在PVC管上方,是由于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实验中用摩擦的方法使 PVC 管、塑料带因得失电子而带了负电,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与这种现象的原理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从金属箔到玻璃棒
【详解】
经过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此玻璃棒接触验电器后,验电器也带正电荷,所以验电器失去电子,而玻璃棒得到电子,所以此过程中电子的移动方向是从金属箔到玻璃棒。
17. 正 同
【详解】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负电.
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玻璃棒由于缺少电子,会从金属球上夺得电子,使金属球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金属球通过金属杆和两片金属箔相连接,故两片金属箔也带正电.
18. 见解析 同种 电源
【详解】
(1)[1]梳子与头发摩擦前不吸引纸屑,与头发摩擦后能吸起纸屑,因为带电体能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说明梳子带有电。
(2)[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根玻璃棒分别与丝绸摩擦后,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同种电荷。
(3)[3]要使用电器工作,电路中必须要有电源,水果能使二极管发光,说明在这个的电路中水果能提供电压,所以水果相当于电源,
19. 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
[1]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苹果很难被掰开,这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20. 无规则运动 斥力 硫酸铜溶液 快
【详解】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闻到花香,是芳香物质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所以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硫酸铜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如果量筒底部是水,上方是硫酸铜溶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硫酸铜溶液会迅速向下运动.所以为了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量筒底部的液体应该是硫酸铜溶液;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越高,两种液体颜色变均匀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扩散速度越快.
21. 原子核 B C
【详解】
(1)[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3]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应如图C,故选C。
22.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控制变量法 不能 玻璃棒的搅动,也可使水的颜色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水的颜色变化是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温度越高,花香分子运动越快.
(1)分析对比实验的内容,指出实验能够研究的问题;
(2)根据题干中的描述,控制一些量不变---用相同的烧杯,盛质量相同水,同时只有一个变量—水的温度,与控制变量法思想一致;
(3)探究目的是研究分子热运动,所以要排除外界因素干扰,而用玻璃棒搅拌会增加干扰实验的因素;
(4)诗中的骤暖是指温度升高,花气袭人是指人闻到花香;
【详解】
(1)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中,发现热水杯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保持某些变量相同--烧杯和水的质量;同时只有一个量变化--水温不同;体现了控制变量法思想;
(3)若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那么水杯中颜色变化,可能是搅动造成的,增加了这一干扰因素后,实验探究将无法得出的准确结论;
(4)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另一层意思是气温升高后人更容易闻到花香,这也间接说明了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即温度越高,花香分子运动越快;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考查了对控制变量法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最后联系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23.2.6×106,通过这一计算可以看出,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详解】
水库中水的体积:
V=4×109m3=4×1015cm3,
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
n==2.6个,
通过这一计算可以看出,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点睛】
先对水的体积进行单位换算,再让分子总数除以水的总体积即可得出答案。
24.(1)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物体不被压缩也不被扩展;
(2)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物体处于分裂状态;
(3)液体间的间隔较小,从图上可以看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故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详解】
(1)由图可以看出: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物体不被压缩也不被扩展;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物体处于分裂状态;
(3)液体间的间隔较小,从图上可以看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故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
25. a
【详解】
(1)[1][2]结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点电荷连线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表达式为F=k其中k=9×109N m2/C2;
(2) [3]根据公式F=k在q2的电荷量不变、两个电荷间的距离不变时,力F与q1成正比,故选a.
26. 弱 ;
【详解】
(1)[1]由电场强度大小的公式E=可知,当r增大时E变小,所以距离带电体越远,电场越弱;
(2)[2]半径为R的圆环的周长是2πR,圆弧长度为ΔL的弧上的电量为:
ΔL×;
[3]由勾股定理可知,ΔL处到点P的距离的平方:
r2=R2+x2,
P点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E1=①
[4]由图乙,结合数学知识,
cos∠E1PE1x=②
①②代入E1x=E1cos∠E1PE1x,得E1沿着OP方向的分量
E1x=E1cos∠E1PE1x=k,③
[5]将③代入EP=E1x×,得
EP=E1x×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