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期中复习 (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期中复习 (含解析)2021-2022学年下学期辽宁省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3 17:1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辽宁鞍山·七年级期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宋夏金
2.(2021·辽宁锦州·七年级期中)导致唐朝最终灭亡的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朱温建立后梁
3.(2021·辽宁鞍山·七年级期中)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下图连环画《张巡守城》刻画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坚守雍丘,抵抗叛军……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势力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是( )
A.农民起义 B.政权分立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4.(2021·辽宁营口·七年级期中)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下列对其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起义军攻入都城,并建立了政权 B.起义军最后被镇压下去
C.起义军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起义军推翻了唐朝统治
5.(2021·辽宁·海城开发区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唐朝国势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标志是
A.八王之乱 B.藩镇割据 C.外戚专权 D.安史之乱
6.(2021·辽宁鞍山·七年级期中)下图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安史之乱》的封面。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影响的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7.(2021·辽宁沈阳·七年级期中)“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败”,“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边将安禄山逐渐扩张势力”。以上内容分析的是
A.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安史之乱的影响
C.黄巢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的特征
8.(2021·辽宁·营口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如下表所示,它反映的史实是
起止时间 755年至763年
叛军指挥官 安禄山、史思明等
结果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影响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9.(2021·辽宁鞍山·七年级期中)诵读诗词。感受历史。杜甫在《乘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该诗句描绘的是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盛唐气象
10.(2021·辽宁营口·七年级期中)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黄巾起义 C.八王之乱 D.黄巢起义
11.(2021·辽宁大连·七年级期中)《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而,该战乱指的是
A.黄巢起义 B.朱温篡唐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12.(2021·辽宁营口·七年级期中)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先后出现在:( )
A.海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二、综合题
13.(2021·辽宁抚顺·七年级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能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材料二:
皇帝 时间 人口
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 37 140 000
唐玄宗 开元十四年(726年) 41 419 712
唐玄宗 天宝十四年(755年) 52 919 712
唐肃宗 乾元三年(760年) 16 990 309
唐穆宗 长庆元年(812年) 15 762 43
材料三: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玄宗在边地设节度使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唐朝人口出现第一次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什么重大事件发生了?它有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巢起义采用的作战方式及对唐朝的影响。
(4)唐朝灭亡后,我国又出现了怎样的政权形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进入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C项正确;西周灭亡后,中国进入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两汉之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五代十国之后中国进入辽宋夏金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导致唐朝灭亡的事件是朱温建立后梁,故选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使得唐朝政局更加黑暗,加之连年的灾荒,爆发了黄巢起义,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黄巢起义最终失败,故排除BC。故选D。
3.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选C;根据“地方势力加大”可知逐渐形成的局面是藩镇割据,并不是农民起义和政权分立,排除AB;宦官专权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势力加大”不符,排除D。
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经无力控制藩镇,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因此不是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统治,D项符合题意;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故A不符合题意;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故B不符合题意;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发生于(755---763年),而唐朝灭亡于907年,故D说法违背史实,D符合题意;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A不符题意;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B、C均不符题意。
7.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败,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安史之乱。由此可知题干内容分析的是安史之乱的原因,A项正确;影响是在事件之后,题干没有涉及到安史之乱的发生,排除B项;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各级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又遇到连年灾荒,无法生存,发动了大规模起义——黄巢起义,排除C项;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题干内容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
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题干表格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故B项正确;184年爆发黄巾起义,878年爆发黄巢起义。907年唐朝灭亡,均与题干“755—763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解析】
材料“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是对唐中叶安史之乱的描述,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A项排除;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C项排除;盛唐气象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故选B。
10.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C项;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局面,因此D项正确;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A项排除;朱温篡唐标志着唐朝的灭亡,B项排除;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夺权的事件,C项排除。故选D。
12.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B项正确;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1)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
(2)安史之乱 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答出其中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3)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
【解析】
(1)根据“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得出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
(2)原因:根据材料二看出,755年到760年人口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安史之乱,造成人口急剧下降。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总结。
(3)方式:根据“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得出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影响:根据“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得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4)结合所学可知,907年唐朝灭亡,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