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磷肥具有增强农作物抗寒、抗旱能力的作用,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 )
A.Ca(H2PO4)2 B.CO(NH2)2 C.KNO3 D.NH4HCO3
2.Zn(OH)2是不溶干水的碱,ZnCl2可溶于水。由此推断下列几组物质组合,不能直接反应制取ZnCl2的是
A.锌和稀盐酸 B.氧化锌和稀盐酸
C.氢氧化锌和稀盐酸 D.氢氧化锌和氯化钾溶液
3.小深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Na2CO3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俗称:烧碱、苏打
B.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C.化学性质:可与稀盐酸、Ca(OH)2溶液、CaCl2溶液反应
D.用途:用于玻璃、洗涤剂的产生
4.硝酸铵是一种氮肥,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遇碱时放出氨气,在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下列使用硝酸铵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储存和运输时密封防潮
B.结块时用铁锤砸碎再用
C.施用时不宜与碱混和使用
D.给农作物施肥后及时盖土
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制取氧气、用高分子分离膜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均属于物理变化
B.水的硬度过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废旧电池里面有可回收的金属资源,应该丢入标有“可回收物”的垃圾桶
D.钾肥施用适量时,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6.下列化肥属于钾肥的是
A.CO(NH2)2 B.K2SO4 C.Ca3(PO4)2 D.NH4H2PO4
7.某同学为除去食盐水中的Na2SO4杂质,进行了以下实验: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为BaCl2溶液 B.Y为Na2CO3
C.Z为稀盐酸 D.步骤②与④可交换
8.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K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王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KCl
②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③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一定没有Na2CO3
④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9.如图,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X 滴入装有物质Y 的试管中,两物质充分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 为稀硫酸,若反应有气泡产生,则生成的气体一定是H2
B.X 为AgNO3溶液,Y 为Cu片,根据现象可判断金属活动性:Cu>Ag
C.X 为BaCl2溶液,Y 为Na2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D.X 为稀盐酸,Y 为Al(OH)3,该反应可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10.硝石是主要含KNO3的天然矿物,历史上《本草经集注》中对硝石有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下列有关KN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化合物 B.可用作复合肥料
C.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D.其溶解度一定大于NaCl的溶解度
11.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B 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C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u(NO3)2溶液 AgNO3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A.A B.B C.C D.D
12.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 FeCl3溶液显黄色是因为溶液中存在铁离子造成的,而不是氯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 KCl 溶液没有颜色
B.加水稀释后 FeCl3溶液黄色变浅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向 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二、填空题
1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请从①小苏打(NaHCO3)②熟石灰Ca(OH)2③碳酸钠(Na2CO3)④二氧化碳(CO2)⑤食盐(NaC1)中选择适当的一种物质的序号填空。
(1)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盐_________。
(2)可用于灭火的物质_________。
(3)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碱_________。
(4)制作发酵粉的主要成分________。
(5)侯氏制碱的“碱”是_________。
14.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 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_____。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_____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15.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迹,用手动用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到纸上,硝酸银溶液就跟汗迹中的氯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氯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灰褐色逐渐变成黑色,从而显现出黑色的指纹线。
16.现有Cu、Cu(OH)2、Fe2O3、BaCO3、AgNO3溶液、盐酸,若各取少量两两混合,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共有__________个,其中有_________个反应可以生成水,有________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7.如图是小宇对常见化合物的分类整理。
(1)甲处应填写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__;
(2)小宇的分类整理中有一种物质归类错误,这种物质是__________;
(3)实验室现购进一批药品:铁粉、氧化铜、氢氧化镁、硫化钠、氯酸钾、醋酸,其中应归为盐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8.向160g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 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写出b点对应溶液的溶质______ (填写化学式),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9.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上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杂质.现称取只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l1g,全部溶解在50g水中,当加入稀盐酸64.4g时,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1g.
试求:
(1)该纯碱样品的纯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实际生产的产品碳酸钠中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纯碱样品,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称取样品6 g,放入20 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稀盐酸26. 2 g,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得到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溶液的总质量为50 g。试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正确;
B、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错误;
D、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D
【解析】
A.锌的位置排在氢之前,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不符合题意。
B.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氧化锌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锌和水,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锌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锌和水,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锌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钾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生成氯化锌,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解析】
A、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B、碳酸钠是白色固体,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广泛应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等,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解析】
A、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受热易分解,所以储存和运输时密封防潮,不符合题意;
B、因为硝酸铵在猛烈撞击时易爆炸,所以结块时不能用铁锤砸碎,符合题意;
C、硝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显碱性的物质混合时能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所以不能与碱混合使用,不符合题意;
D、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所以给农作物施肥后及时盖土不能露天施肥,不符合题意。故选B。
5.C
【解析】
A、工业制取氧气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的是各气体成分沸点不同分离,没有产生新物质;用高分子分离膜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热稳定性差,受热易转化为不溶性钙镁化合物,故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钾肥施用适量时,能促进植物生长、墙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解析】
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D、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故选:B。
7.D
【解析】
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碳酸钠。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则X为BaCl2溶液,说法正确;
B、先沉淀硫酸根离子,用氯化钡溶液,然后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则Y为Na2CO3溶液,说法正确;
C、加入Z溶液是为了除去反应剩余的碳酸钠,则Z为稀盐酸,说法正确;
D、如果步骤②与④交换,最后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引入了碳酸钠杂质,则步骤②与④不能交换,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步骤I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氯化钾;因为沉淀只有碳酸钡;③步骤I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一定没有Na2CO3;因为沉淀只有硫酸钡,Na2SO4、K2SO4不能确定是哪一种;错误的说法有:②步骤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 2、Na2CO3、K2SO4错误;因为Na2SO4、K2SO4不能确定是哪一种;④步骤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Ba(OH)2、Na2CO3、Na2SO4;Ba(OH)2、Na2CO3、Na2SO4、KCl;Ba(OH)2、Na2CO3、K2SO4;Ba(OH)2、Na2CO3、K2SO4、KCl;Ba(OH)2、Na2CO3、K2SO4、Na2SO4;Ba(OH)2、Na2CO3、K2SO4、Na2SO4、KCl,共有6种情况;
故选B。
9.A
【解析】
A、稀硫酸和碳酸盐反应能生成气体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A错。
B、活动性强的金属可知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X 为AgNO3 溶液,Y 为Cu片,铜可以置换出银,根据现象可判断金属活动性:Cu>Ag,B正确。
C、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C正确。
D、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是氢氧化铝治疗胃酸的反应,D正确。
故选:A。
10.D
【解析】
A、由化学式KNO3可知,KNO3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B、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故正确;
C、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硝石是硝酸钾,灼烧产生紫色火焰,说明有单质钾生成,可能发生了分解反应,故正确;
D、不知温度,无法比较Na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大小,故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可除去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可除去泥沙,蒸发可得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加入足量稀盐酸,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D、加入过量的铜粉,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除去多余的铜和生成的银,可得硝酸铜,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除杂选择试剂的原则是: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不能将原物质反应掉)、不繁(整个过程不繁琐)。
12.B
【解析】
A、FeCl3溶液中含有水分子、铁离子和氯离子三种粒子,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证明水分子、氯离子都不会对影响颜色产生影响,故只进行该实验有意义,但不符合题意;
B、加水稀释对溶液中的氯离子和铜离子都没有影响,只是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造成溶液黄色变浅,不能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与Cl 离子无关,故只进行该实验无意义,符合题意;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把氯离子转化为氯化银沉淀而除去,但铁离子不变,而溶液黄色未消失,证明氯化铁溶液显黄色与氯离子无关,故只进行该实验有意义,但不符合题意;
D、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把铁离子转化为沉淀而除去,但氯离子不变,而溶液黄色消失,证明氯化铁溶液显黄色与氯离子无关,故只进行该实验有意义,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⑤ ④ ② ① ③
【解析】
(1)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盐是氯化钠;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
(3)熟石灰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碱;
(4)发酵粉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5)侯氏制碱法是制取碳酸钠。
14. 食盐 碳酸钠 氯化钙(合理即可)
【解析】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食盐,故填:食盐。
(2)方案一:碳酸钠和醋酸生成二氧化碳,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故填:碳酸钠。
方案二: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生成碳酸钙沉淀,加水溶解,分别滴加氯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故填:氯化钙。
15.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2AgCl 2Ag + Cl2 ↑
【解析】
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到纸上,硝酸银溶液就跟汗迹中的氯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 + AgNO3=AgCl ↓+ NaNO3。氯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gCl2Ag + Cl2↑。
16. 5 3 1
【解析】
根据金属和酸的化学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知识,常用连线的方法可得,从Cu开始向后两两组合分析,能够发生反应的(即连线的)有一个(即Cu与AgNO3溶液反应),且无水生成,但是属于置换反应;从Cu(OH)2开始向后两两组合分析,能够发生反应的(即连线的)有一个(即Cu(OH)2与盐酸反应),且有水生成,但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从Fe2O3开始向后两两组合分析,能够发生反应的(即连线的)有一个(即Fe2O3与盐酸反应),且有水生成,但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从BaCO3开始向后两两组合分析,能够发生反应的(即连线的)有一个(即BaCO3与盐酸反应),且有水生成,但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从AgNO3溶液开始向后两两组合分析,能够发生反应的(即连线的)有一个(即AgNO3溶液与盐酸反应),且无水生成,但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由此可见,可以发生的化学反应共有5个,其中有3个反应可以生成水,有1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7. 氧化物 C2H5OH(或乙醇) 硫化钠、氯酸钾(或Na2S、KClO3)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1)甲处应填写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2)小宇的分类整理中有一种物质归类错误,这种物质是C2H5OH(或乙醇),不是氢氧根,而是羟基,属于有机物;(3)实验室现购进一批药品:铁粉、氧化铜、氢氧化镁、硫化钠、氯酸钾、醋酸,其中应归为盐类的是硫化钠和氯酸钾。
18.Na2SO4;10%
向含有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b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故b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是:Na2SO4;
设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是x,则
x=10%。
答:硫酸铜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见答案。
19.(1)96.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64.4g+50g+11g-121g=4.4g
解:设参加反应的Na2CO3质量为x。
解得 x=10.6g
样品中碳酸钠纯度为:×100%≈96.4%
(2)10%
设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解得 y=11.7g
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11g﹣10.6g=0.4g
反应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0.4g=12.1g
反应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1)该纯碱样品的纯度约为96.4%;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见答案。
20.(1)2.2(2)5.3g(3)13.1%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前的质量为:6g+20g+26.2g=52.2g,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50g,则相差的质量就是生成气体的质量,即:52.2g-50g=2.2g。故答案为:2.2;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解得x=5.3g,y=5.85g。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
(3)根据题意可知,两种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通过分析题意可知,氯化钠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样品中含有的,质量为6g-5.3g=0.7g。一种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5.85g。则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为:5.85g+0.7g=6.55g。溶液的质量为50g,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