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复习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复习资料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5:3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目 录
一、传统节日 1
1.元旦 1
2.人日 1
3.上元 1
4.社日 1
5.花朝zhāo 1
6.上巳sì 1
7.寒食 2
8.清明 2
9.端午 2
10.乞巧 2
11.下九 2
12.中元 2
13.寒衣 3
14.下元 3
15.中秋 3
16.重阳 3
17.冬至 3
18.腊日 3
19.除夕 3
二、古代刑罚 4
三、古代服饰 5
1.头衣 5
2.体衣 5
3.足衣 6
4.补子 6
5.顶戴 8
四、音乐文娱 8
1.音乐 8
2.文娱 8
五、汉字演变 10
1.汉字的形体演化 10
(1)甲骨文 10
(2)金文 10
(3)大篆 10
(4)小篆 10
(5)隶书 10
(6)草书 10
(7)行书 10
(8)楷书 10
2.汉字的构成使用 11
六、古代天文 11
1.二十八宿 11
2.四象 11
3.其他 12
4.月亮别称 13
七、古代地理 13
1.地区名 13
2.政区名 14
3.城市名 15
4.山川关隘名 15
5.其他 15
八、名胜古迹 16
1.四大名桥 16
2.四大名楼 16
3.苏州四大名园 16
4.四大古建筑群 16
5.古代四大工程 16
(1)万里长城 16
(2)都江堰 16
(3)灵渠 16
(4)京杭大运河 16
6.道教四大名山 16
7.佛教四大名山 16
8.历史古都 17
九、古代历法 17
1.二十四节气 17
2.古人记年 18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8
(2)帝王年号纪年 18
(3)干支纪年法 18
(4)年号干支兼用法 18
3.古人纪月 18
(1)孟仲季记月 18
(2)花名记月 19
4.古人纪日 19
5.古人纪时 19
(1)地支纪时 19
(2)天色纪时 19
(3)五更报夜 19
十、官职名称 20
1.古代官制 20
2.中央官职 20
(1)三公九卿 20
(2)三省六部 21
(3)其他 21
3.地方官职 21
十一、官职变动 22
1.授官 22
2.升职 22
3.降职 23
4.免官 23
5.辞官 23
6.调职 24
7.代职 24
8.其他 24
十二、经济战争 25
十三、教育科举 26
1.学校教师 26
2.察举制 27
3.九品中正制 27
4.科举制 27
5.其他 28
十四、宗法礼俗 29
1.宗法 29
2.礼俗 30
(1)政治礼仪 30
(2)生活礼仪 31
(3)婚庆礼俗 32
(4)丧葬礼俗 33
(5)座次尊卑 34
(6)忌讳 34
(7)避讳 35
十五、人物称谓 35
1.直称姓名 35
2.称字 35
3.称号 35
4.称谥号 35
5.称斋名 35
6.称官名 36
7.称官地 36
8.称爵名 36
9.称籍贯 36
10.称郡望 36
11.几项兼称 36
12.职业+人名 36
13.称百姓 36
14.按朋友关系称谓 37
十六、姓氏名字号 37
1.姓 37
2.氏 38
3.名 38
4.字 38
5.号 38
十七、历史名人 39
1.古代圣人 39
2.四大名医 39
3.诗人称号 40
4.四大美女 40
5.战国四公子 40
6.初唐四杰 40
7.楷书四大家 41
8.北宋四大家 41
十八、谦称、敬称、贱称 41
1.谦称 41
(1)王侯自称 41
(2)一般人自称 41
(3)自称家人 42
2.敬称 42
(1)称君王 42
(2)称臣子 43
(3)称师长 44
3.贱称 45
十九、谥号、庙号、年号、尊号、徽号 45
1.谥号 45
2.庙号 46
3.年号 46
4.尊号 47
5.徽号 47
二十、年龄称谓 47
二十一、文学常识 49
1.中国古代小说发展阶段 49
2.经史子集 49
3.《左传》 49
4.《诗经》 49
5.乐府双璧 50
(1)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50
(2)北朝民歌《木兰诗》 50
6.史学双璧 50
(1)西汉·司马迁《史记》 50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0
7.前四史 50
8.唐诗宋词元曲 51
(1)唐诗 51
(2)宋词 51
(3)元曲 51
9.四大古典名著 53
10.明代四大奇书 53
11.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54
(1)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54
(2)晚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54
(3)清末·刘鹗《老残游记》 54
(4)清末民初·曾朴《孽海花》 54
12.古代民间四大传说 54
13.其他 54
二十二、史书体例 55
1.编年体 55
2.纪传体 55
3.国别体 55
4.通史 55
5.断代史 55
二十三、作品命名 55
1.以姓名命名 55
2.以字命名 55
3.以号命名 56
4.以谥号命名 56
5.以帝王年号命名 56
6.以地名命名 56
7.以官名命名 56
8.以书斋命名 56
二十四、其他 56
1.四大名绣 56
2.四大名花 56
3.十大名花 56
4.四大名茶 56
5.十大名茶 56
6.四大名酒 57
7.四大菜系 57
8.龙生九子 57
一、传统节日
1.元旦
时间:正月初一。
别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
习俗: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开门爆竹。
诗句: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人日
时间:正月初七。
别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起源: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习俗:戴人胜(人形的饰物)。
3.上元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别称:元宵、元夕、元夜、灯节、天官节。
起源:燃灯习俗、汉武帝祭祀说、纪念平吕说等。
习俗: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耍龙灯、踩高跷。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4.社日
时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wù日。
定义: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wù日。间或有四时致祭者。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习俗: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诗句:宋·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花朝zhāo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日(或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
起源:为纪念百花生日的日子,俗称“花神节”“花朝节”。
习俗: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诗句: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6.上巳sì
时间: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故称上巳。曹魏以后,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起源:祭祀、祓除畔浴(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以前是在水边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习俗: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fú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fú禊xì”,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shāng、郊外游春等内容。
诗句: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寒食
时间:清明节前一二日。
别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起源: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习俗: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拔河)、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诗句: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清明
时间:农历三月上半月,阳历的每年4月5日或6日。
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起源: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吃蒿饼、吃青团、吃馓sǎn子、蹴鞠、采食螺蛳。
诗句: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端午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别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
起源: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习俗: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喝雄黄酒、避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拴五色丝线辟邪、佩香囊、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薰苍术祛病防疫、吃粽子与咸鸭蛋。
诗句:宋·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10.乞巧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别称:七夕节、七姐诞、七巧节。
起源: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fǔ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
习俗:香桥会、拜七姐、斗巧。
诗句:五代·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11.下九
时间:农历每月十九日。
定义: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诗句: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12.中元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定义: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
习俗:祭祖、上坟、点荷灯。
13.寒衣
时间:农历十月初一。
别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鬼头日。
定义: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习俗:以扫墓、祭拜等形式为祖先送寒衣。
14.下元
时间:农历十月十五。
别称: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
起源: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习俗:修斋设醮jiào(道士设立道场祈福消灾)、享祭祖先、祈愿神灵。
15.中秋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起源:天象崇拜,秋夕祭月。
习俗:祭(拜)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
16.重阳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阳”。
起源:天象崇拜,丰收祭天。
习俗:登山秋游、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摆敬老宴、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
诗句: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冬至
时间:农历十一月,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习俗:吃水饺、吃麻糍cí。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18.腊日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
定义: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习俗:吃赤豆粥、祭拜祖先。
诗句:唐·杜甫《腊日》: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19.除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年三十、大年三十。
习俗: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诗句:宋·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知识储备:
三元 上元﹑中元﹑下元。
三大鬼节 清明、中元、寒衣。
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禊xì 古代春、秋两季为消除不祥而在水边举行的祭祀。
修禊xì 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禊。
二、古代刑罚
刑罚 古代刑、罚轻重有别。刑,指较重的惩罚,如肉刑、死刑等;罚,指以金钱赎罪的较轻的惩罚。
髡kūn刑 又称髡首,指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黥qíng刑 古代的一种刑罚,商周称“墨”,秦汉称“黥”。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颜料,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刺字、刺配 刺字即商周的“墨刑”、秦汉的“黥刑”。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开始有刺配的刑罚,即将犯人刺字后发配到边远地区。
充军、发配 古代刑罚之一。即让罪犯当兵服役,一般是把重犯押解到边远地区当兵,或在军中服劳役。
徒刑 拘禁并迫使犯人服劳役的刑罚。
劓yì刑 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
刵èr 古代刑罚之一,指割去耳朵的刑罚。
笞chī刑 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
杖刑 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刖yuè刑 是一种砍掉双脚或脚趾的酷刑。“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膑bìn刑 古代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如:孙膑)
宫刑 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女犯的宫刑又称“幽闭”。商周时期开始使用。最初用来惩罚淫乱罪,后来也用到别的大罪上。(别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zhuó刑)
剕fèi刑 是一种断足的刑罚。
大辟bì 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绞刑 上古叫“磬qìng”,死刑的一种,用绳索套在犯人脖子上将其勒死。
炮páo烙luò 商代纣王时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之发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车裂 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的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五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如:商鞅)
汤镬huò 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投入烧着开水的锅中烫死。
凌迟 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零割犯人肉体直至其死亡。始于五代,清末废止。
腰斩 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弃市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枭首 古代酷刑,斩头并悬挂示众。
菹zū醢hǎi 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族诛、灭族 古代一人犯罪,而父母兄弟妻子等全族被杀,古书上也单称“族”。古代有灭三族、灭九族的刑罚。
人彘zhì 指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熏聋),用喑yīn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然后扔到厕所里,有的还要割去鼻子,剃光头发,剃尽眉发的酷刑。(如:戚夫人、萧淑妃)
三、古代服饰
1.头衣
冠guān 古代男子戴在头顶罩住发髻的一种头衣。发髻用笄jī穿过,冠圈绾wǎn住。冠圈两边系有两根丝带,叫作“缨yīng”。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冕miǎn 礼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冕由冠和綖yán两部分组成。綖是一块狭长的板,两头微微上翘。綖的前后沿各用五彩缫sāo丝绳穿上玉珠,垂于綖的前后,名为“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巾 冠的一种,以葛或缣jiān制成,横着zhuó额上。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衣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 冕
弁 弁biàn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常礼之服用弁。 乌纱 始自东晋,当时为宫官所戴。其后,无论贵贱,官民在宴私场合均可戴。唐代,成为官帽。 帻zé 包头的巾。帻是平民百姓所戴之物。 幞fú头 亦作“襆fú头”。古代一种头巾,亦名“折上巾”。
2.体衣
深衣 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时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上衣、下裳cháng相连缀,前后深长。
衣裳cháng 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衣服,总称为“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遮掩下身的裙。
短褐hè 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服。
绅shēn 古代士大夫腰间系在衣外的大带子,也偏指其下垂的部分。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束绅,于是称有地位、有权势的人为“绅”。
袂mèi 衣袖,袖子。
氅chǎng衣 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用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今称“披风”。
裘 皮衣,毛向外。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tì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不加裼。
襦 短上衣。
马褂 旧时男子穿于长衣袍衫之外的短褂。
3.足衣
弓鞋 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妇女因缠足脚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
屐jī 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
屣xǐ 上古指草鞋。后来,屣成了鞋的泛称。
袜 穿于脚上的织物。
靴 即高筒的鞋。靴分高筒靴、短筒靴。
芒鞋 芒鞋也就是草鞋。
4.补子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án,六品鹭鸶,七品鸂xī鶒chì(紫鸳鸯),八品鹌鹑,九品蓝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pí,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xiè豸zhì。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补服均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
清代补子参考图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鸂鶒 鹌鹑 蓝雀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罴 彪
犀牛 海马 獬豸
5.顶戴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戴、顶子。 礼帽分为夏天戴的凉帽、冬天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 礼帽上有代表官阶的顶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清政府规定: 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 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chē磲qú; 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
四、音乐文娱
1.音乐
五声 也称“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阳律 律 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阴律 吕 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宫调 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也统称为“宫调”。
八音 古时对乐器的总称。按制造乐器的主要材料分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
胡笳jiā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较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2.文娱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著名的有:安徽泾jīng县的宣纸、安徽歙shè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阴刻 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刻字的一面,字体或图案被挖空,只留下字体以外的部分。 阳刻 是指凸起形状,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留着字体或图案本身,刻掉剩余的所有部分。
永字八法 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点、横、竖、撇、捺、折、钩、提)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对联 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语句。
(1)从上下联的语义关系,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①正对:上下两联相近或相似。
②反对:上下两联内容相反。
③串对: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承接、假设等主从关系。又称流水对。
(2)对联的特点:
①上下联字数相等。
②上下联对应位置词性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③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⑤内容相关。下联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不能重复。
(3)对联的禁忌:
①忌“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的意思雷同。例如“春晖盈大地”对“正气满乾坤”是不错的,因上联比喻,引出下联赞颂的“正气”,上下联互相衬托,但对“朝霞满山川”则不好,因为上下联意思重复。
②忌“同字”。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有相同的字。如“科学能致富”对“艺术可修身”是不错的,但对“诚信能纳财”则犯忌,因上下联都有“能”字。但也有例外: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说明:带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
酬倡chàng 亦作酬唱、唱酬、唱和hè,指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
岁寒三友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梅:迎寒而开、傲霜斗雪、剪雪裁冰。
兰:空谷幽香、与世无争、谦谦君子。
竹:修长挺拔、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金秋绽放、恬然自处、不趋炎势。
五、汉字演变
1.汉字的形体演化
如果从殷商时期算起,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1)甲骨文
是商代和西周早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象形程度较高,字形的方向相当不稳固。
甲骨文特点:①带有浓厚的原始绘画意味。(如:马、虎、龟、鱼)②形体未定型。变现在:a.字的方向可以变换。b.偏旁可有可无。(如:龟、犬、牢)
(2)金文
由于古代把铜叫做“金”,所以文字学上把西周和春秋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叫做“金文”,也叫“吉金文字”。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由于古文又以钟、鼎作为青铜器的总称,所以金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特点:①笔画较粗壮,屈曲圆转。②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大篆
也叫籀zhòu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大篆特点:笔画工整匀称,文字大致左右均衡,字形竖长而略呈椭圆。
(4)小篆
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小篆特点:①字体规整匀称。②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③字形有所简化。
(5)隶书
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吏、差役、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隶书特点:把小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笔画,有时还略加省改,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秦隶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秦隶归入古文字,汉隶归入今文字。
(6)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
草书特点: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7)行书
出现在东汉晚期,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
(8)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
楷书特点:字形方正严整,笔画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2.汉字的构成使用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方法 六书 含义 示例
独体造字法 象形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人、口、手、足 牙、耳、目、火 日、月、水、山
指事 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 上、下、本、末 朱、刃、曰、甘 亦、寸、夫、母
合体造字法 会意 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 众、泪、尘、尖 莫、盥、采、艳 灾、裕、掰、苗
形声 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蛛、晴、抱、宵
用字法 转注 当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
假借 即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对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他的含义。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早晚的“早”写成“蚤”。
六、古代天文
1.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七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西方白虎七宿 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2.四象
四象 指天空中东南西北四大星区。我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垣”即“城墙”。“三垣”:“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北玄武(水)
西白虎(金) 土 东青龙(木)
南朱雀(土)
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3.其他
分野 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天狼星 是夜晚最亮的恒星。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可以之喻西夏。
文曲星 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羲和、常羲、常仪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
参shēn商 指的是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①喻彼此对立,不和睦。②喻亲友隔绝,不能相见。③喻有差别,有距离。如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流火 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北斗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古人把这七星联想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斗柄,古曰杓biāo。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 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4.月亮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七、古代地理
1.地区名
中国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也指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文化发达,历史悠久,故称“中华”。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地区。
江东 指长江以东地区,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 淮水东面,指淮河下游,位于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
岭南 约今天广东、广西地区。又称“岭表”。
江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腹里 内地。元代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及以西的这片地区叫作“腹里”。
河东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是自北向南的流向,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
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xiáo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因此所指地区不尽相同。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 相当于今陕西省。
西域 西域之称始于汉代。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指凡经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朔漠 北方沙漠地区。
百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常指桂、浙、闽、粤等地。
京畿jī “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qí”。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 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六合 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八方 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泛指周围、各地,犹称“天下”。
四夷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称呼 分布范围
东夷 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南蛮 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
西戎 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
北狄 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
2.政区名
九州 古代中国划分的九大区域。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后泛指中国或天下。
《尚书 禹贡》指冀jì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尔雅 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
《周礼 夏官 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
国 西周直至汉初,天子统治的地域称为“天下”,诸侯王统治的地域称为“国”。
京师 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秦时的咸阳,汉时的长安,唐时的长安,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
道 汉代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别行政区,相当于县级。
路 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里 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①里正:一里之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②里胥:指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3.城市名
南京 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集庆、应天、天京、白下等。
杭州 古称余杭、钱塘、临江、杭县、临安、武林。
扬州 古称广陵、维扬、江都。
镇江 古称京口。
开封 古称东京、汴biàn京。
苏州 古称姑苏、吴郡。
武汉 古称夏口、江夏。
沈阳 古称奉天。
西安 古称长安。
北京 古称大都。
天津 古称直沽。
绍兴 古称会kuài稽jī。
京兆 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三辅 ①西汉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②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陕西关中一带)。
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和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太原和京都长安。
4.山川关隘名
四渎 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长江、黄河、淮河、济jǐ水。
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sōng山。
五湖 洞庭湖、鄱pó阳湖、巢湖、太湖、洪泽湖。
五津 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shè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
玉门关 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如唐·王之涣《凉州词(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如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其他
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①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会从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阳照射到,而北面则受不到阳光照射,所以山南为阳,俗称“阳坡”,山北为阴,俗称“阴坡”。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我国地形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流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下淘,南岸相对高差大,地势低湿,岸下难受光照;北岸反之。
八、名胜古迹
1.四大名桥
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东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
2.四大名楼
有以下几种说法:
(1)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和蓬莱阁(山东烟台)。
(2)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和鹳雀楼(山西永济)。
(3)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和越王楼(四川绵阳)。
(4)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和大观楼(云南昆明)。
3.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四大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山东曲阜fù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山东泰安岱庙、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
5.古代四大工程
(1)万里长城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yuán,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3)灵渠
古称秦凿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4)京杭大运河
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6.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7.佛教四大名山
名称 道场 俗称
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 金五台
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 银普陀
四川峨眉山 普贤菩萨 铜峨眉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 铁九华
知识储备:
庐山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黄山 天下第一奇山,有“震旦国中第一山”之誉。黄山主峰莲花峰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代表景观有“五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8.历史古都
称呼 都城
四大古都 洛阳 西安 南京 北京
六大古都 (洛邑) 西安 (长安) 南京 (金陵) 北京 (北平) 开封 (汴梁) 杭州 (临安)
七大古都 洛阳 西安 南京 北京 开封 杭州 安阳
八大古都 洛阳 西安 南京 北京 开封 杭州 安阳 郑州
知识储备:
世界四大古都 陕西西安、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
九、古代历法
1.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划分为24段,分列在12个月中,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西汉武帝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已有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12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知识储备: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开始。
最具四季气象特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表示四季上半季气象特征:雨水(雨始降)、小满(麦饱满)、处暑(热结束)、小雪(雪始下)。
表示四季末尾的气象特征:谷雨(雨最足)、大暑(暑最热)、霜降(霜始降)、大寒(年最冷)。
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niàn三。
2.古人记年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如:①“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帝王年号纪年
帝王纪年法: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像“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帝王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元盛世”。
(3)干支纪年法
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配成六十对。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这六十对组合中,从第一对“甲子”到第六十对“癸亥”为一周,称“六十花甲子”,即六十干支。历法上用干支表示年、月、日的顺序,主要用来纪日和纪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①《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②《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③“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3.古人纪月
(1)孟仲季记月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2)花名记月
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4.古人纪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朔:农历每月初一。
晦:农历每月末尾。
胐fěi:农历初三。
望:农历每月十五(有时是十六或十七)。既望:“望”后的一天。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5.古人纪时
(1)地支纪时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昼夜十二个时辰的变化。古代地支纪时与今天的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下表。
地支 现代时间 地支 现代时间
子 23:00—1:00 午 11:00—13:00
丑 1:00—3:00 未 13:00—15:00
寅 3:00—5:00 申 15:00—17:00
卯 5:00—7:00 酉 17:00—19:00
辰 7:00—9:00 戌 19:00—21:00
巳 9:00—11:00 亥 21:00—23:00
(2)天色纪时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天色 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明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纪时 23- 1点 1- 3点 3- 5点 5- 7点 7- 9点 9- 11点 11- 13点 13- 15点 15- 17点 17- 19点 19- 21点 21- 23点
(3)五更报夜
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孔雀东南飞(并序)》:“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引申为时间、时刻。
五更 五鼓 五夜 天色 现代时间
一更 一鼓 甲夜 黄昏 19:00—21:00
二更 二鼓 乙夜 人定 21:00—23:00
三更 三鼓 丙夜 夜半 23:00—1:00
四更 四鼓 丁夜 鸡鸣 1:00—3:00
五更
五鼓 戊夜 平明 3:00—5:00
十、官职名称
1.古代官制
禅让 把帝位让给贤者,如尧传舜、舜传禹等。
兄终弟及 即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商代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传弟多按年龄长幼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嫡长子继承制主要适用于王位与皇位的传承及宗法制度下贵族爵位的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
宗法制 宗法制是古代以家庭血缘为基础,根据家族成员血缘的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一种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为了巩固贵族统治,西周统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又实施宗法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
五等爵 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始于周代。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五等。
2.中央官职
(1)三公九卿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设立始于秦朝。因为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三公 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秦时三公九卿具体工作
三公 丞相 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 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 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九卿 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 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 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 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 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 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 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 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 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 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长官 六部职能
最高长官称尚书 副长官称侍郎或右侍郎 各司之长为郎中 副长官为员外郎 吏部: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
户部: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国库等。
礼部: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xiǎng等事宜。
兵部: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刑部:管刑法、狱讼、审计等。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管各项工程、营造、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
(3)其他
御史台 古代官署的名称。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宰相 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百官。“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首相 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
鸿胪寺 官署名。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鸿胪寺的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中官 最初是古官名,后还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称中人、阉人、内官、内臣等。
3.地方官职
节度使 唐代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节度使。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隋代以后,刺史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后刺史成为太守的别称。元、明两代废除,清代仅用为知州的别称。
太守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代设郡守,主管一郡事务;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代以后,郡改为府或州,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明清两代,专指知府。
京兆尹yǐn 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省作“京尹”。
巡抚 明初设,负责巡视地方。清代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
总督 别称制军、制府、制台,明代始置。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京官至地方总督军务,事毕即罢。清代时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综理军民要政,同治年间,总督权势尤重。另有漕运总督,主管运河上的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知府 宋代始设,由朝臣充任。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
知县 宋代开始正式称知县,为一县的行政长官,明清相沿不改。辛亥革命后,改称知县为县知事,不久废止,易名为县长。
知州 宋代始设“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综理州郡政事,由朝臣充任。明清两代,知州便为州的长官。
里正 乡官名。春秋时即有此乡官,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明代改里正为里长。
里胥xū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二千石dàn 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十一、官职变动
1.授官
征、召 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任 担当,担任。
拜 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除 任命,授职。
授 授给、给予官职。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封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赏 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赐 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赠 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仕、仕宦、仕进 做官,任官职。
选、简 通过推荐或选拔任以官职。
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复 恢复原职。
荫yìn补 靠先人的业绩补任官职。
恩荫yìn 又称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封妻荫子 表示封建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世袭官职和特权。
2.升职
提 提拔。
升 升官。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擢zhuó、拔擢 在原官上提拔。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超迁、超擢 破格或越级提拔。
陟zhì 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晋、进 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 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3.降职
贬 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谪zhé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放 驱逐,流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窜cuàn 放逐,贬官。
左迁、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huàn 降级使用,贬官。
出、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责授 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
4.免官
罢、免、解、黜、夺、去、废 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罢 免去,解除官职。
免 罢免官职。
夺 削除官职。
绌chù、黜chù 废除官职。
革、褫chǐ 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开缺 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削xuē秩zhì 削除官职。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5.辞官
悬车 辞官居家。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告老、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乞身 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解官 辞去官职。
致仕 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致政 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移病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移疾 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VS 托疾:称病推托。)
谢病 托病隐退或谢绝宾客。
6.调职
转、移、调、徙xǐ 一般的职务调动,调迁。
迁 调动官职。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累迁 多次调职或升职。
出 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
补 补任空缺官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改 改任官职。
7.代职
兼 同时掌管,兼任。
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判 高位兼低职。
摄 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行 代理官职。
守 代理官职,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署 暂时代理。
权 临时代职。
假 非正式的,暂时代理。
护 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8.其他
主、知、典 主持,主管。
视事 官吏到职办公。
下车 官吏初到任。
坐 ①犯罪,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缘坐 犹连坐。因牵连而获罪。
秩zhì满 官吏任期届满。
行xíng部 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洗沐 沐浴,借指休假。
归沐 回家洗发,指官吏休假。
解褐hè 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释褐 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脱巾 脱下头巾,改戴官帽。指开始入仕。
解巾 除去头巾,谓出任官职。
释巾 换去平民头巾,开始做官。
听事 ①处理政事,判断是非曲直。②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
十二、经济战争
盐引 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始于宋代。
屯田 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末mò作 古代指工商业或低下的作品。
循xún吏 指奉公守法的好官。
陶朱 春秋时越国范蠡lǐ,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锱zī铢zhū 均为古代重量单位, 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籴dí 买进(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舍 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六军 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万乘shèng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千乘shèng 兵车千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介胄zhòu 介:铠甲。胄:头盔。
辎zī重 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缮shàn甲兵 缮,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牙门 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
牙旗 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
号旗 用作联络信号或舰船标志的旗。
吴钩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干戈 古代常用武器,具体“干”指盾牌,“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
橹 ①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②大盾牌。
虎符 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其他形式:麟符、鱼符、兔符、龟符)
假节 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持节 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使持节 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
假节钺yuè(假黄钺) 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衔枚 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
行háng伍 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即25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勤王 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彀gòu中 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馘guó 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也指上述情况割下的左耳。
北 打了败仗往回逃。
败北 打不过转背而逃。
俯首系颈 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斥候 指侦察兵。
部曲 私家军队。
檄xí文 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幕府 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
便biàn宜从事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烽燧suì 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十三、教育科举
1.学校教师
庠xiáng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国家设立的学校。国学根据学生入学年龄和程度的高下,分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为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uò、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
数:指理数、气数,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官学 中国历代各级官府直接举办和管理的学校。官学的特点是由官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私学 与官学相对,中国历代私人办的学校。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zī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都曾来此讲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小学 周代的初级学校。与“大(太)学”相对。《汉书 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太学 古代的大学。相传庠、序、瞽gǔ宗、辟雍均为古代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国子监jiàn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始设。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代改名国子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废止。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祭酒 古代主持太学或国子监的长官。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所以祭酒原是一种荣誉之称,后来指学宫的主持人。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建武初,置五经博士。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隋唐以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博士 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 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经筵yán 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2.察举制
察举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察举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
孝廉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秀才 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明经 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中正 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品评的主要内容:
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4.科举制
科举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乡试 科举时代,由朝廷选派考官,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乡试分三场,考中者才能参加会试。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乡试后第二年在礼部举行。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或“礼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制级别最高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会试考中的贡士再行殿试,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榜眼和探花,为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lú。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连中三元 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鼎甲 指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故别称鼎元。
鹿鸣宴 亦作“鹿鸣筵”。科举时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或放榜次日,宴主考、执事人员及新举人,歌《诗经 小雅 鹿鸣》,作魁星舞,故名。
桂榜 为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的时间而得名。
杏榜 为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的时间而得名。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童生 明清科举考试,凡未考试合格成为秀才(生员)以前,无论老少,都称作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八股文虽然表现了锤炼文句、熔铸典故的写作能力,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实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弊端。
明清科举制表
考试 别称 考试时间 考试级别 主考官 发榜 及第者称谓 第一名
院试 章试 道试 三年两次 县、府、州 省提督学政 生员、秀才 茂才、相公 案首
乡试 秋闱 秋试 解jiè试大比 三年一次 京城和各省 皇帝派遣考官 (翰林或部院官员) 桂榜 鹿鸣宴 乙榜 举人 解jiè元
会试 春闱 礼闱 乡试后第二年 京城礼部 皇帝特派考官 杏榜 贡士 会元
殿试 御试 廷试 廷对 会试后同年四月 皇宫殿廷 皇帝 金榜 一甲三名 (进士及第) 状元(鼎元)
二甲若干名 (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 (同进士出身)
5.其他
童子科 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特设科目之一。东汉规定儿童年十二至十六岁,能“情通经典者”可以入选,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职。唐以后科举特设童子举。唐制十岁以下能通经者、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皆可应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
贡举 “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征辟bì 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十四、宗法礼俗
1.宗法
宗法 是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在历史上还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嫡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 ①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受族人兄弟尊敬,继承大宗,故称“宗子”。②指皇族子弟。
庶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
众子 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世子 太子,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清制,亲王的嫡长子得封为世子。
亲戚 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
姻亲 因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如丈夫的父母、兄弟姐妹是妻的姻亲;妻的父母、兄弟姐妹是丈夫的姻亲。
六亲 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zǐ、甥舅、婚媾gòu (妻的家属)、姻yīn亚(夫的家属);按《老子》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宗 ①根据宗法制度,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仅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为“五宗”。②犹言五世。谓高祖、曾祖、祖、父、已身五代。
建储 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五服 五种丧服。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斩衰cuī(服孝期3年)、齐衰zīcuī、大功(服孝期9个月)、小功(服孝期5个月)、缌sī麻(服孝期3个月)五种。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之外为疏。
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七庙 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又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
太庙 ①天子的祖庙。②春秋时,鲁国称周公的庙为“太庙”。
昭穆 ①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按父子辈分排列为昭穆,昭居左,穆居右,以此区分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②指祖先。
三纲 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五常 ①指封建社会的五种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②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③指仁、义、礼、智、信。④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七出 又叫“七去”“七弃”,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yì、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从四德 “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女性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趋庭 《论语·季氏》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以“趋庭”指子承父教。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菽shū水 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伯(孟)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的排序。“孟仲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但“孟仲季”还可以表示季节。
兄弟三人 称“孟、仲、季”或者“伯、仲、季
兄弟四人 伯、仲、叔、季
兄弟五人 伯、仲、叔、季、少
知识储备:
俎zǔ豆 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卜bǔ筮shì 古代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shī草占卜叫“筮”。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太庙 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家庙 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
皇天后土 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皇天:天神。后土:地神。
尚飨xiǎng 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多用作祭文的结语。
2.礼俗
(1)政治礼仪
社稷 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社稷”用来代指国家。
祭天 祭祀天神。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yuán丘举行。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 祭祀地神。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等。
封禅shàn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称“禅”。
朝觐jìn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定期朝见,春见曰朝,秋见曰觐jìn。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朝觐。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免胄zhòu 指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
盟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shà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
誓 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
歃shà血 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
牺牲 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 用于养生或者祭祀的三种动物。①指牛、羊、猪。俗称“大三牲”。②指猪、鱼、鸡。俗称“小三牲”。
太牢 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俱备为太牢。
少牢 古代祭祀宴会时用的羊和猪。
祖 出门走远路时祭祀路神。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祖帐 指在道路旁设帐践行。
郊祭、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zhǐ、人鬼(天地只能由统治者去祭祀)。
斋戒 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戒除奢欲,以示虔诚。
衅钟 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衅鼓 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谒yè庙 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告庙 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2)生活礼仪
五礼 ①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②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cháo聘之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 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zhī、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dì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凶礼 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其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gu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军礼 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宾礼 是接待宾客之礼。
嘉礼 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xiǎng燕之礼;脤shèn膰fán(古代祭社稷和宗庙用的肉)之礼;贺庆之礼。
冠礼 古代男子20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
笄jī礼 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六礼 有两种解释:①指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②指旧时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长cháng揖 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拱 拱手。两手相合胸前,表示恭敬。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qǐ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一般来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空首是上对下的答礼。
稽qǐ首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用于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神,拜师,拜祖拜庙、拜墓,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
顿首 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用于下对上或平辈间;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
空首 头不至于地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举手到地,接着俯头至手。是下对上的答礼。
振动 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吉拜 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即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凶拜 服丧三年期内或丧礼用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奇拜 奇为单数,即拜一次。
褒拜 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寿 用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趋 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郊迎 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万福 旧时汉族妇女所行的敬礼。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是多福、祈祷之意。
再拜 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抬起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长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尊敬。
跽jì 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
坐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虚坐尽后:“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表谦恭。食坐尽前:“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箕jī踞jù 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倨jù傲无礼的表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后引申为倾倒、崇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婚庆礼俗
妻 男子的正式配偶。
妾 本义指有罪的女人,即女奴。后指旧时男子除正妻外另娶的女子。
媵yìng 媵制在春秋诸侯贵族间盛行,成了风俗。媵指古时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文定 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以此代称订婚。
青庐 用青布幔临时搭建的帐幕,是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交拜迎妇之所。一般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置,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合卺jǐn 古代结婚时的一种仪式,饮交杯酒。把瓠hù分成两个瓢,叫“卺”,新夫妇各拿一瓢来饮酒。后遂把“成婚”叫作“合卺”。
婚姻 指约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
三书六礼 是旧时汉族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六个礼法: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采 男方在媒人通辞得允之后,具送求婚礼物。也称“行聘”。
问名 男方具书,派人到女方家问女之名。女方复书,具告女子的出生年月和其生母姓氏。
纳吉 男家便到宗庙占卜,获得吉兆,再备礼品派人往女方家告知,表示婚事可成。
纳征 男家择日具书,遣人送聘礼与女方。
请期 男家纳征后,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
亲迎 举行成婚典礼之日,新郎奉主婚人之命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的礼仪。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案,盛放食具的矮几。
归、于归 指女子出嫁。
归宁 指已婚妇女回娘家看望父母。
待字 指女子尚未许配人。字:许嫁。
待字闺中 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4)丧葬礼俗
崩 山的倒塌,指皇上、皇后、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
山陵 指山岳,旧指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皇后、皇太后死亡的委婉语。
晏yàn驾 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宫车晏驾 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薨hōng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不禄 古代对士之死的讳称。意为不再享俸禄。
殁(没)mò 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是死的委婉说法。
棺椁 “棺”是装殓liàn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都有椁。
殓liàn 古丧仪之一,即给死者穿衣、装入棺内。有小殓、大殓之分。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qīn;大殓是把已裹好的尸体装进棺材。
殡 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的丧礼:“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
七七 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赙fù 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小祥 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
大祥 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叫大祥。
讣fù 报丧的文书。
唁yàn 慰问死者家属。
坟墓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墓志 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
墓表 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
稿ɡǎo葬 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庐冢zhǒng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梓zǐ宫 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
东园秘器 古代的高级葬具,指皇室、显宦死后用的棺材。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
知识储备:
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溘kè然长逝 指忽然去世。
丁忧(丁艰) 遭到父母的丧事。
丁内忧(丁母忧) 遭逢母亲丧事。
丁外忧(丁父忧) 遭逢父亲丧事。
丁外艰 子遭父丧或承重zhòng孙遭祖父丧。
丁内艰 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夺服 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夺情 又称夺情起复,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夺哀 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墨绖dié从戎róng 又称“金革之事不避”。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服阕què 指守丧期满除服。
除服 指守孝期满,脱去丧服。
期jī、功 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杖期 旧时服丧礼制,祖父母死了,嫡孙要服一年丧,手中拿着丧杖,称为杖期。
(5)座次尊卑
座次 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
如《鸿门宴》中: 项羽、项伯东向坐(即向东),为最尊; 范增南向坐(即向南),次之; 刘邦北向坐(即向北),再次之; 张良西向坐(即向西),最下位。
南面 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南面”也代称帝位,“南面为王”指登上帝位。
北面 称臣子。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官位 官职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车座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古制是一车三人,御者居中,骖cān乘shèng(陪乘者)在右,尊者在左。
右族 豪门大族。
豪右 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闾lǘ左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秦代指主要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
(6)忌讳
①钱财
润笔 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铜臭xiù 铜钱的气味,可用来讽刺唯利是图的人。
孔方兄 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故名。
②如厕
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
③死亡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佛教、道教徒之死称“涅niè槃pán、圆寂、坐化、羽化、灭度、仙游、仙逝”。一般人之死称“殂cú、殒、没mò、弃世、谢世、捐背、捐馆舍、就木、填沟壑、老、故、逝”。
(7)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空字等办法来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不在位的君主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如《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中“人”本应为“民”,这是在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家讳(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如司马迁祖父名僖xī,所以《史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