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5: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主要成就,了解文赋的形式特点,了解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
3.把握作者由乐转悲再到喜的情感经历,感受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读到的苏轼好像都是积极豁达的苏轼,永远是一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样子?其实苏轼也用过徘徊惆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评价: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作为一个很难让人想起的小城,但却成为了苏轼人生的转折,见证了一位文豪的崛起。苏轼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两赋一词。
二、解题
1.赋
“赋” 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2.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为“三苏”。
(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次遭贬至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继位后,遇赦北还,在常州病逝。
补充:乌台诗案:北宋年间著名的文字狱,苏轼被抓进乌台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1段 月下泛舟,饮酒赋诗 乐
2-3段 凭古伤今,由乐转悲 悲
4-5段 苏子答客,感悟人生 喜
四、研读理解
(一)第一部分
1.作者具体缘何而乐?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
事: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咏诗诵文。
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遗世独立,超然物外。
现实中的水月给作者以柔和之美,作者沉醉于风月之美中,触景生情,因景而乐。
【板书】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
(二)第二部分
1.读第2段思考,苏子为什么感受到了悲凉?
外因:客人倚歌而和,发出幽怨悲凉的箫声。
内因:美人渴望而不可即,理想难以实现。(“美人”指一种理想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遭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在优美的景色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的箫声也勾起了主人心中的伤感,对政治生活的失落,也为下文主客对话做了铺垫。)
2.前文中主人隐约透露出了他的一丝感伤,回看第1段,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月下怀人,美人不见,独自悲愁,与下文“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情感自然相照应。
3.读第3段思考,客为何发出幽怨的箫声?客缘何而悲?
客人由现实中的水月想起了曾经在这里看过同一轮明月,临同一条江水的曹操,英雄不在 ,浪花淘尽(英雄且如此,凡人岂能不悲);因此普通人更觉得宇宙无限,个人有限(长江永无穷,吾生只须臾),理想的无法实现与现实的冲突 (本应经世济民,现却渔樵江渚),客怀想历史,观照当下,英雄人物的消失,自然万物的永恒和人生命的短暂,理想实现受阻,光阴荏苒,华发早生,都使得他不禁“悲中从来,不可断绝”。这实际上是一种虚无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板书】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
(三)第三部分
1.读第4段,看作者是如何劝慰客人的,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看,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有阴晴圆缺。从不变的角度看,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的精神寄托,摒弃俸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清风明月为我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作者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不追名逐利,豁达乐观的。
【板书】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乐观豁达
2.听了苏子的解释后,客人豁然开朗,结尾转悲为喜有何蕴义?
既照应开头超然物外的快乐,又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与暗示,表明作者即使遭到迫害,也仍不寂寞苦恼的生活态度。
五、总结思路
我们分析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其实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有明显的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赤壁—歌唱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景—事—情—理(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
六、问题探究,总结特色
作者在《赤壁赋》中营造了一场主客问答,你认为这一场主客问答是真实存在的吗?
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云: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
引出赋的特点: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张衡《两京赋》等等。赋往往采用客问主答的形式。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复杂的心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实际上作者借客人之口问出自身的苦闷,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人生短暂的伤怀,对宇宙个人对比的感伤。但是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作者完成了一次自我剖析,他的乐观豁达战胜了心中的消极被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逆境当中不能是日渐消沉,而应该快乐度日。
合理可以总结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通过主客问答表达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乐观。第二是作为文赋的形式特点,对文、散句的结合,长短句相间,用韵自由。第三是由景由事入情入理的层层深入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