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快乐之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寻找快乐之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19 18: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寻找快乐之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马士钧

导语:快乐之源在哪里
师:每个人都体会过快乐的滋味和痛苦的滋味。在这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调查,请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给你带来了快乐,哪些事情给你带来了痛苦。给大家3分钟时间,用简练的话把它们写出来,能想起多少件事,就写多少件事。
(学生笔答,教师巡视。3分钟后,学生回答。)
生:我的痛苦是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每天都得写到深夜,还有妈妈的唠叨,整天包围着我;我的快乐是睡觉和过生日。
师:老师留的作业,不写不行,妈妈的唠叨,不听不行,因为她们掌握着“生杀大权”,谁胆敢不服从,嘿嘿,小命难保了。(学生笑)我替你解释了痛苦的原因,你自己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睡觉和过生日令你快乐呀?
生:睡觉很舒服,没有人管我了;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听我的,我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买什么,总对我笑眯眯的,好像我变成一家之主了。
师:不受别人控制,甚至还能控制别人,我们就变得快乐起来了。
(继续请几名学生回答、分析,然后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快乐和痛苦,都跟一样东西有着紧密的关系。它魅力无穷,人人向往,拥有了它,我们就拥有了快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快乐。用一个词,两个字来概括,它的名字叫做——
生:(齐答)自由!
师:太好了,我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一下子就透过表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有没有自由,才是快乐与痛苦的根源。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生活在21世纪初的当代少年,有这种感受,那么,请大家猜一猜,生活在120年前19世纪末的少年,他们快乐与痛苦的感受,会不会跟我们一样呢?
生1:不一样!那时候是清朝末年,社会制度、生活环境都跟现在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不可能跟我们一样。
师: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1:100多年前的事儿,我不知道。(学生笑)
生2: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快乐与痛苦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我们都是人!(学生笑)
师:他们的快乐与痛苦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出一个120年前的小孩给我们讲一讲,就真相大白了。(学生疑惑)120年前,这个小孩6岁,他的名字叫“周樟寿”,像个老学究的名字;17岁时,他为了打跑外国侵略者,让中国人民获得自由,进入水师学堂学习做一名海军,并把名字改成“周树人”,这名字挺时髦;37岁,他发表小说《狂人日记》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鲁迅”,是“愚鲁而迅速”的意思,这个名字太响亮了。45岁时,他创作了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下面,我们就走进带给童年鲁迅无限快乐的百草园,看看那里藏着什么样的快乐——

A:走进百草园,呼吸自由的空气
(让学生默读文中关于百草园的内容,至“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结束。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百草园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哪些快乐?)
师: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乐趣的这部分内容,如果换个普通的作文题目,其实就是《童年趣事》。通过默读,文中写了几件趣事,你们一定已经发现了吧?
生:文中写了三件趣事,分别是: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在大雪天里捕鸟。
师:你概括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抓虫子、拔野草这部分内容。为了突出百草园里的乐趣非常多,多得说不过来,鲁迅先生在介绍百草园的时候,运用了一个特殊的句式,你们发现是哪句话了吗?
生:好像是这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师:对,就是这句话!“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关联词语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1:得意洋洋的感觉!由于这里好玩的东西非常多,童年的鲁迅很骄傲。
师:(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个最好玩的不用说了,这个中等好玩的也不用说了,单是最普通的泥墙根一带,好玩的东西就说也说不完了。
生2:我读这句话,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仿佛面对百花齐放的春天,美丽的花朵一个接着一个绽放,看都看不过来。
师:你的感受太美了,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回忆百草园时的感受吧!“‘百草园里’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学生笑)这千万朵花中,哪一朵花让童年的鲁迅觉得最有趣呢?
生:捉虫子最有趣,尤其是那个叫“斑蝥”的虫子,“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师:你们见过斑蝥这种虫子吗?(学生摇头)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也像童年的鲁迅一样,玩过许多种昆虫,其中就有斑蝥。这种虫子有个外号,叫“放屁虫”。(学生笑)它是在用喷烟雾的方式进行防御。可惜呀,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已经见不到丰富多彩的昆虫了,我们熟悉的只有三种昆虫:苍蝇……
生:蚊子、蟑螂!(学生笑)
师:请大家抓住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给它取个小标题。
生:(纷纷回答)泥墙根一带的乐趣!玩虫子!捉昆虫!……
师:题目既要简洁,又要突出重点,哪一个小标题更好呢?
生:捉昆虫!
师:其实“玩虫子”也可以,只是语言过于通俗了,那就选择“捉昆虫”,把小标题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开头处。下面就要说到美女蛇的故事了。这里提到的长妈妈是鲁迅家的用人,大人叫她“阿长”,鲁迅当时是个孩子,就管她叫“长妈妈”。长妈妈是个农村妇女,脑袋里装的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她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吓唬鲁迅,不让他到长的草里边去玩。那时候,没有电视节目可看,没有漫画书可读,也没有电子游戏可玩,一颗孩子的心,就被鬼故事吸引住了,让他觉得恐怖,觉得刺激,觉得快乐。这是文中写到的第二件趣事,给它取个小标题,应该叫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美女蛇的故事!讲故事!听故事!……
师:取小标题的时候,采用的句式应该整齐统一,有几名同学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第一件趣事是“捉昆虫”,是由一个动词,一个名词组成的三字标题,这部分叫“讲故事”、“听故事”,句式是统一的,但是,一个是“讲”,一个是“听”,哪一个标题更准确呢?
生:(略一思考,齐声回答)听故事!
师:说得好,但是,为什么要选择“听故事”呢?
生:因为这里是在介绍鲁迅得到的乐趣,他是从“听故事”中得到的乐趣。如果叫“讲故事”,主角就变成长妈妈了。
师:你解释得很准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字之差,含义不同,我们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再往下看第三部分,冬天到了,百草园里的“百草”都被白雪覆盖了,这时候的乐趣就是捕鸟了。鲁迅捕鸟的方法很简单,很特别,请一名同学根据文中内容介绍一下他是怎样捕鸟的。
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学生一边读,老师一边画,捕鸟的情景出现在黑板上。同时解释什么是“竹筛”,什么是“秕谷”。)
师: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部分的小标题就很好取了。(学生回答:捕小鸟)你们用这种方法捕过鸟吗?(没有。)这种捕鸟的方法好不好玩呀?(好玩。)但是,鲁迅用这种方法捕鸟并不成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他还会快乐吗?
生:(纷纷回答)会快乐的,因为这是在捕鸟玩,抓多抓少无所谓!没人给他下达捕鸟数量,他很自由,所以他会快乐的!……
师:这篇散文创作于1926年,鲁迅先生已经45岁了。45岁的时候回忆5、6岁时的乐趣,还能想起来捉昆虫、听故事、捕小鸟这三件事,说明这三件事给他留下了无限美好的记忆。在百草园里,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愿意捉虫子就捉虫子,他愿意拔何首乌的根就拔何首乌的根,没有任何人约束他。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回答,此时的鲁迅,像百草园里的什么呢?
生1:他像百草园里的主人!
师:对!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笑)
生2:他像百草园里的精灵!
师:在百草园里跳来跳去,他是一个快乐的小精灵。
生3:他像百草园里的国王!
师:百草园就是他的自由王国。你们说得真好!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他失去了自由会什么样?妈妈要求他,每天必须在百草园里捉到50只“放屁虫”,让每只虫子放5个屁,并记录观察日记,完不成任务就要惩罚他,鲁迅一听捉昆虫,肯定脑袋疼。长妈妈规定,每天晚饭后6点半到7点半,鲁迅必须听她讲鬼故事,听完之后要说出故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整个故事可以分成几大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怎么取小标题,长妈妈在鲁迅眼里就会变成鬼妈妈。闰土的父亲教他捕小鸟,从基本功教起,先练眼神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练习100遍,再练立短棒,并让鲁迅答题:短棒立90度角比87度角多几度,哪个捕鸟效果更好?鲁迅一定一听说捕鸟课要开始了,撒腿就逃跑。(学生笑)同样是捉昆虫、听故事、捕小鸟,感受为什么会从快乐变成了痛苦呢?
生:因为先是拥有自由,后来失去了自由。
师:7岁的时候,母亲把鲁迅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真的失去了自由。失去自由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描述,走进三味书屋瞧一瞧吧!

B:走进三味书屋,感受压抑的氛围
生:(朗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师:请注意这段的最后一句话:“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这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中,你体会到童年的鲁迅的告别百草园时,是什么心情吗?
生:(纷纷回答)恋恋不舍!留恋!……
师:他是多么舍不得改变自由的生活呀,但是他必须到书塾里去读书了。
生:(朗读)“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师: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更是语言大师,他倡导使用白话文,并写下了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虽然80多年前的白话文我们今天读起来感觉有点儿别扭,但是它的表现力永远散发着光彩的。就说刚刚读过的这一段吧,介绍了三味书屋的环境,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你们感觉到了吗?(学生茫然)请大家把介绍百草园环境的文字再读一遍,那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可以由教师示范朗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也可以请学生朗读,读出准确的感受来。)
生:朗读介绍百草园的语言,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激动和骄傲;朗读介绍三味书屋的语言,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压抑和无奈。
师:刚才我们说过,百草园里的鲁迅像个主人,像个精灵,像个国王,可是走进三味书屋的鲁迅呢?透过这压抑的语言,规矩的样子,昔日的国王已经变成今天的什么人了?
生:(纷纷回答)平民!奴仆!囚徒!……
师: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统领百草园的首领了,他的兴衰荣辱掌握在了教书先生的手里。走进三味书屋的感觉,多么像一个囚犯被押进监狱呀!我把这段话稍微篡改一下,你们听听像不像囚犯被警察押进监狱的感觉?“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监狱了。从一扇黑油的铁门进去,第三间是牢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牢房’;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骷髅头伏在枪口下。没有死者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骷髅行礼。第一次算是拜死者,第二次算是拜监狱长。”(学生笑)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给这部分取个小标题吧——
生:进监狱!(学生笑)
师:“监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联想,取标题要抓住文章内容,应该是“进……”
生:进书塾!
师:下面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小故事。(继续朗读课文)童年的鲁迅非常关心“怪哉虫”是怎么回事儿,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有一颗什么心呀?
生:好奇心!
师:好奇心太宝贵了,它紧连着求知欲。有了好奇心,有了求知欲,学习就会成为自由快乐的事。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小的时候看见老母鸡孵蛋,很好奇,把老母鸡赶跑,他自己趴到鸡窝里孵蛋去了。鸡窝里都是鸡毛、鸡粪,多么恶心啊,但是他却快乐无比,因为他有一颗好奇心。长大后他成了发明家,一大早进了实验室,深夜才出来,有时甚至忘了吃饭,人们都说他很刻苦,其实爱迪生的心中根本没有感受到苦,你们说他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快乐!
师:是啊,因为他有一颗好奇心,他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搞起发明来,他小心中没有苦,只有乐。这就像有些同学玩起电子游戏来,可以坐在那里三四个小时不动弹,叫他吃饭他都不去;写起作业来呢?10分钟他就蹦出来了,问:“妈,饭做好没?”妈妈说:“马上就好!”他回去了,不到10分钟他又蹦出来了:“妈,饭好没!”(学生笑)好奇心、求知欲,有着多么神奇的作用啊!可是,三味书屋里的这位老先生,面对学生的提问,是什么态度呀?请在文中找一找。
生:“‘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师:“不知道”,冷冰冰的三个字,就把一个孩子宝贵的好奇心扼杀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文中立刻写道:“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这就是书塾里的规矩,你喜欢的事情不准做,你厌烦的事情必须做。“只要读书”,你们知道那时候他们在书塾里读的是什么书吗?
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
师:孩子们对这些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又必须学,这就是书塾里的规矩。你们能给这部分内容取个小标题吗?
生:问问题!
师:意思是正确的,但是用词重复,“问问题”,读起来像一个结巴在说话。第一个“问”字应该改一改……
生:提问题!
师:“提问题”,好,读起来更舒服!不过,我还有个想法,他满怀热情地提了问题,却被老先生浇了一盆冷水,他明白了“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取小标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这部分内容是在说三味书屋不是自由的百草园,在这里就要受老师的控制,遵守这里的规矩,所以,这部分的小标题还可以叫“守规矩”。
你们瞧,从百草园里捉昆虫、听故事、捕小鸟的快乐,到进书塾、守规矩的痛苦,没有一样不跟自由紧密相关。看来,120年前的孩子们的生活感受,跟我们没有多少区别。即使是一两千年前的人,也一样渴望自由。陶渊明写过这样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留恋往日飞翔过的广阔森林,被养在池塘里的鱼儿思念曾经生活过的无边水域。唐后主李煜被幽禁在小别墅里,发出过这样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失去自由的人,忧愁像滔滔不断的江水,怎么流也流不完。追求自由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生活在三味书屋里的孩子们也在寻找着自由,寻找着快乐。
(阅读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思考:在三味书屋压抑的环境中,孩子们找到了哪些乐趣?)
生:最有趣的事儿是捉苍蝇喂蚂蚁。
师:苍蝇多脏啊,他们为什么偏要做这种游戏呢?
生:因为这种游戏静悄悄的没有声音,不会被老师发现。
师:他们是在趁什么时间玩呀?
生:课间。
师:我看,更准确地说,他们是趁课间上厕所的时间偷偷玩一会儿。(学生疑惑。)有没有人能在文中找到证据?
生1:后面写到他们听见先生的一声喊,“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同学们上厕所回教室的时候,都是一个一个陆续回来的,如果是一起跑回来的,就证明他们在外面玩了。
师:这是孩子们的小伎俩,他们为了多获得一点自由,而想出来的小伎俩。
生2:还有捉苍蝇喂蚂蚁这件事,厕所里才盛产苍蝇呢!(学生笑)
师:为了得到一点乐趣,他们已经顾不上卫生不卫生了。除了这个内容,童年的鲁迅和同伴们还找到了哪些乐趣?
生:还有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鲁迅偷偷地在下面画画。
师:画画,是伴随鲁迅先生一生的爱好。他的美术水平是很高的,在三味书屋里,他描的小说人物绣像就能买给同学,挣点儿零用钱。长大以后,他成了作家,作品集的封面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有些文章的插图他也亲自画,而且北京大学的校徽还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呢!在这部分描写里,还有一个隐藏得比较深的乐趣,谁能发现呀?
生:是他们读书那部分吧?他们读什么的都有,人声鼎沸。
师:热闹非凡!对,就是这里!这种场面在你们的班级里出现过吗?老师讲了很长时间,学生也憋了很长时间,一旦得到集体朗读的机会,大家就放开喉咙,拼命乱喊,发泄心中的郁闷。喊完之后,过瘾了,大家的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看来,童年的鲁迅在三味书屋里也有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像做贼似的偷偷摸摸得来的。给这部分内容取个小标题——
生:(纷纷回答)偷快乐!找乐趣!要自由!……
师:好,这就是失去自由、受到压迫的人发出的声音。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表面上看是在讲述童年的快乐与痛苦,其实是一篇温柔的“自由宣言”,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大家来看全文结尾的这句话:“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么大的作家,这么著名的作品,结尾的语言竟然这么平淡。我们常常说,好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像这种回忆童年的文章,如果是我们写的话,结尾怎么地也得来点儿抒情呀,“啊,童年的往事,就像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美丽的光芒,照进我的心田!”但是人家鲁迅先生不这么写,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平淡的结尾的呢?
(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研讨。)
生1:这句话跟整篇文章的风格是相符的,那就是朴实。
生2:鲁迅先生希望再看到小时候画的画,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充满了真情。
师:大家理解得很好!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秘诀时,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有些看似平淡的语言,其实潜藏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感情。我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要这样深入思考,反复品位,不要被华丽的外衣欺骗了,也不要被表面的平淡蒙蔽了探索的双眼。

C:回归现实生活,展开阅读的联想
师:文章读完了,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请同学们来看两幅漫画。(老师现场绘画:1、三个孩子脑门儿冒汗,双腿发颤,头上悬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2、三个孩子面带笑容,向前奔跑,头上飘荡的是动听的乐曲。)这两幅漫画的题目都叫《前进》,谁能谈一谈漫画的含义,它与今天读过的文章有什么联系?与快乐和痛苦有什么联系?
生1:那把大刀就是三味书屋,那个五线谱就是百草园。
生2:第一幅漫画告诉我们,在压力下学习的孩子喊很痛苦,进步会很慢;第二幅漫画告诉我们,在自由的状态下学习,他们很快乐,前进的速度会非常快。
生3:这两幅漫画是在讲教育学生的方法。要让我们在自由状态下学习,老师和家长不要总控制我们。
师:这就看出了自由的可贵,它是快乐之源。有了自由的环境,快乐的心情,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自由?
生:自由就是没人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样做,社会不就乱套了吗?我兜里没钱了,就到别人兜里掏去;小明的考试成绩总排我前头,我把他掐死……(学生笑)
生:(补充)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说得好,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百草园是童年鲁迅的自由王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请你们展开想象,说一说自由王国会什么样?
生1:在自由王国的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时候,可以坐着、靠着,也可以躺着、趴着,怎么着舒服,就怎么听课。
师:他说的对不对?自由王国是不是应该这样?(同学们意见有分歧)课堂上有坐着的、靠着的,有躺着的、趴着的,这不像自由王国,更像什么王国呀?
生2:懒人王国!(学生笑)
师:相当于自由王国,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应该叫什么王国呀?
生:(纷纷回答)约束王国!束缚王国!限制王国!……
师:在我们的约束王国里,课堂上的约束不只是表面上的坐姿,还有更深刻、更痛苦的呢!
生: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得听什么,不管我们爱听不爱听。
师:这是我们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痛苦。在自由王国就没有这种痛苦了,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生1:学生拥有自由,不爱听课就可以到外面玩去。
生2:学生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师:自由不等于玩乐,既然是课堂,就要学习。我觉得第二个同学说得更好,学生拥有自由,拥有的是学习的自由。在自由王国的课堂上,爱学语文的可以创作自己的小说、童话,爱学数学的可以解答奥数难题,爱做手工的可以叠千纸鹤……老师什么都懂,样样都会,既可以指导你写文章,也可以启发你解题的灵感,这样的学习该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呀!
生:我想到了考试。自由王国的考试很自由……
师:是可以随便抄袭吗?
生:不是!他们的试题很简单,答案不是只有一个,有很多很多,只要你能说出道理来,就算你正确。
师:(兴奋)你的这个想法太好啦!现在我们考试的最大苦恼就是答案必须跟老师的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给你判个大错号。我们这里就是自由王国,我给你们出一道自由王国的试题:1+1等于几?
生:(纷纷回答)1+1等于2;1+1等于11,因为两个“1”站在了一起;1+1等于“十”,一个“1”竖着,一个“1”横着;1+1等于“王”,上边一个“1”,下边一个“1”,中间夹一个加号;1+1等于1,因为1斤加1斤等于1公斤;1+1等于3,因为一个爸爸加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孩子,就变成了一家三口……(学生笑)
师:你们太聪明了,你们都是自由王国最优秀的小公民!我想,热爱自由的鲁迅先生,如果知道你们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候发现了快乐之源是自由,如果看到你们这样丰富多彩的回答,一定会露出欣慰、幸福的笑容。课后,你们可以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选集《朝花夕拾》,你们会更清楚地认识鲁迅。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以写一篇想象作文《自由王国漫游记》,尽情地在自由王国里展现自己的才华,感受自己的快乐,好吗?同学们,下课!
[备课笔记]
请文学名著走下神坛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的人;谁是最可怕的人?是那些高高在上,厉声教导孩子的人。文学名著在许多孩子们的心目中,就是那种最可怕的人。“早就听说过它们的大名。”“身材肥得像块大砖头,文章长得像去西天取经的路。”“那是老师和家长安排给我们的阅读任务。”……这就是文学名著在许多孩子心中的那副形象。中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这是《新课标》交给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可是,这些名著的创作年代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它们或在语言上,或在内容上,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存在诸多隔膜,就像古典音乐与流行歌曲,学生们更愿意亲近那一个呢?当然是满大街都在传唱的流行歌曲了。
难道文学名著就只能以一副冰冷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了吗?《论语》是名著吧?它已经两千五百岁了,通过于丹的“活人版《小故事大道理》”的演绎,不是已经顺利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吗?《三国演义》是名著吧?通过易中天的“学术评书”的连播,不是也已经深入人心了吗?他们成功的秘诀,无非是两个“贴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我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看到他讲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这个‘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在《论语》里,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这里解释的是一个“远”字,随手拈来的事例却都是“近”的。南怀瑾讲解古代文化的书籍通俗易懂,一版再版,关键就在于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我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请文学名著走下神坛,蹲在学生身边,让最可怕的人变成最可爱的人?就说伟大的鲁迅先生吧,名气够大的,文章也够艰涩的,语言半文半白,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是属于“最可怕的人”那一类的。然而,我对鲁迅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小时候,家里没有别的书,只有《毛泽东选集》和《鲁迅选集》,我常常捧在手里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那时,我才念小学四年级,只懂得在文中寻找好词佳句,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常常被精彩的细节所吸引。《药》里面那些脖子抻得像呆鸭一样的看客,《白光》里面那个被月亮的寒光照透了全身的落榜考生陈士成,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着我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鲁迅的作品不仅教我怎样描写,怎样选材,而且教我怎样透视社会与人类,怎样运用讽刺与幽默,可以说,是鲁迅的作品让我吮吸到了文学艺术的第一口乳汁,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要把鲁迅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们的。备课时,我苦苦思考的就是怎样把遥远的鲁迅拉近到孩子们的身旁。于是,我重读鲁迅作品,联系现实生活,终于,我发现,这根穿越百年时空的超级连线就是人们对自由的渴望。抓住了这根线,遥远的鲁迅奇迹般地成为了同学们身边的小伙伴,他们拥有同样的快乐与痛苦。正因为抓住了这根线,这篇教学实录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与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师“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中荣获一等奖。我非常珍爱这份荣誉,因为这里面饱含着一名文学爱好者、一名语文教师对鲁迅先生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