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歌考点梳理及鉴赏
一、课标要求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策略:从语言入手,通过言语变异现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古代诗歌的分类:思乡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 边塞诗、咏史诗、 咏怀诗、闺怨(宫怨)诗
5、诗歌鉴赏表达公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 (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 作用。
二、诗歌鉴赏中考主要考点
(一)主题、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⒈ 表达方式 (描写方法、抒情方式)⒉ 表现手法 ⒊ 修辞方法
(三)品味诗歌语言、名句赏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⒈ 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
⒉ 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四)结构形式的鉴赏
三、边塞征战类诗歌
特点:
边塞诗多以描述边塞独特风光、风景、人物为对象,借以表现军旅生活、边塞苦寒、风光美景等。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
感情:
①抒发建功立业、杀敌报国、报效祖国的豪情;②状写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亲之苦、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③惊叹边地奇异风光;④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⑤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等
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等。
从地名看:夜郎、楼兰、单于、玉门关、关山等。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落日、黑云、长城、黄沙、秋月、雪山、孤城、归雁等。
从乐器看:羌管(羌笛)、琵琶、胡琴、角、鼓等。
手法 :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四、部编教材重点篇目:
木兰诗(七下)、使至塞上(八上)、雁门太守行(八上)
渔家傲·秋思(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五、梳理及鉴赏
第1篇:木兰诗
1.背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
2.情感主旨: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3.名句技法品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修辞、写作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修辞,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赏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兰诗(节选)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的杰作,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B.“东市买骏马……买长鞭”四句排比表现了木兰出战前准备不足的慌乱状态。
C.木兰只用了两天就奔赴战场,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D.“同行十二年”中的“十二”是一个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表示“多”的意思。
(2)请对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B.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父亲在天子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
C.“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表现木兰出战前准备不足的慌乱状态。
D.详写战前准备,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2)写木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赶赴战场的路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第2篇:使至塞上
1.背景:盛唐:国力强盛,诗歌基调豪迈、爽朗,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2.情感主旨:表现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抑郁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3.名句技法品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内容理解: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写作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4.名句技法品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炼字、情感:“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颔联借“蓬草”写飘零之感,由“归雁”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C.颈联中“直”“圆”二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直”和“圆”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颔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D.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3篇:雁门太守行
1.背景:中唐:边塞诗中虽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不免有悲伤和感伤。
2.情感主旨: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
3.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内容理解: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炼字: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委婉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情感: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甲】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战城南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写景也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结尾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B.【甲】诗五六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等,又显妥帖。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4篇:渔家傲·秋思
1.背景: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退,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不思进取,文人笔下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悲凉之气和家国之愁多了,豪迈之气和雄伟气魄少了。
2.情感主旨: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3.名句技法品读: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和征人们既渴望杀敌报国、成就功业又思亲念乡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内容理解、情感:“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最后一句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鹤楼》中“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的使用,使得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
D.“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喜庆欢快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2)这两首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异同?
第5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背景: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退,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不思进取,文人笔下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悲凉之气和家国之愁多了,豪迈之气和雄伟气魄少了。
2.情感主旨: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3.名句技法品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用典:引用“的卢”的典故,说明将士骑快马,挽强弓,突出将士的勇猛、雄健,表达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能增强词作的表现力,使情感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名句技法品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容理解:“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此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即在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三句生动地描述了作者想象中的军营生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向往。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满含悲壮之情。
D.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2)“沙场秋点兵”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以“挑”“看”“梦回”等一系列动词,刻画了一个夜醉难寐、渴望军营生活的将军形象。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通过写马快、弓响,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场面。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功勋和美名,间接表达了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D.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常规,前九句抒发豪情壮志,而结句发出沉痛慨叹,与前面内容形成对比,使词人的悲愤、抑郁之情展露无疑。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词人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B.词的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了词人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D.这首词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结句虽戛然而止,却内涵丰富,读之余味无穷。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
示例二: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解析】
(1)B项,“东市买骏马……买长鞭”四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战争气氛和木兰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2)赏析诗句可以总作描写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解读,比如,这句话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也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赏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六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2.
【答案】
(1)C
(2)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解析】
(1)C项,分析错误。这四句诗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2)分析诗歌内容可知,“旦辞爷娘去……”八句写木兰从家里出发,经过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这样写也让诗歌内容显得简练,更符合诗歌的特点。
3.
【答案】
D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解析】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4.
【答案】
(1)D
(2)示例:沙漠浩瀚无边,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徐徐而降,显得格外圆。形象地描绘出大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
【解析】
(1)D项,“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说法错误,应为“奇异壮观的塞外风光”。
(2)示例:沙漠浩瀚无边,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徐徐而降,显得格外圆。形象地描绘出大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
5.
【答案】
(1)C
(2)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解析】
(1)C项,“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表述有误,应是描写了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解答本题,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将相关场景描述出来,注意语言流畅。“黑云压城城欲摧”意思是敌兵袭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对阵,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盔甲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6.
【答案】
(1)C
(2)尾联说的是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征战者始终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的情怀。
【解析】
(1)C项,“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2)阅读【乙】诗可知,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征战者始终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情怀。
7.
【答案】
(1)B
(2)描写、抒情,戍边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和浓浓的思乡
【解析】
(1)A项,“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错误。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C项,“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理解错误。白发的不单是将军,还有士兵;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哀伤落泪。爱国的激情,壮志难酬的悲痛,乡思的浓重,共同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D项,“全词意境豪放壮阔”错误,应为“全词意境悲凉壮阔”。
故选B。
(2)纵观全词,上阕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秋景图;下阕词人则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8.
【答案】
(1)D
(2)相同:两首诗词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不同:《渔家傲·秋思》除了表达思乡之情之外,还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及强烈的爱国激情。
【解析】
(1)D项,“形成了浓厚的喜庆欢快气氛”错误,应为“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2)《黄鹤楼》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首、颔、颈、尾联起承转合。首联巧妙用典铺垫,颔联紧承上联抒发物在人非、鹤去楼空的茫然空幻之感,颈联书写眼前胜景,尾联“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相交融,面对此情此景,又怎能不生乡愁之意。诗的前四句由传说落笔,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笔锋一转,描写晴川草树,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上阕侧重写景,作者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下阕重在抒情。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这首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据此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即可。
9.
【答案】
(1)B
(2)“秋”字用得好。这里用“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氛围,又表现出作者胸怀大义、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意对即可)
【解析】
(1)B项,“描述了作者想象中的军营生活”赏析有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意思是: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这三句是作者回想自己在军营的生活,而不是“想象中的军营生活”。
(2)沙场秋点兵的意思是: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秋“字用的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出表现了词人坚定的信念。
10.
【答案】
(1)C
(2)示例一:运用典故,叙写了军营里与部下分食酒食以及演奏粗犷军乐的场面,使诗句内涵丰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
示例二:运用对偶,叙写了军营里与部下分食酒食以及演奏粗犷军乐的场面,词句整齐匀称,节奏铿锵,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
【解析】
(1)C项,“间接表达了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有误,应为“直接表达了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2)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其表达效果。“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思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画线句正是运用了此典故。同时,“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炙”对“塞外声”,运用对偶,词句整齐匀称,节奏铿锵,叙写了军营里与部下分食酒食以及演奏粗犷军乐的场面,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
11.本题考查诗词理解与赏析。
A.词的上片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选项中“词的上片实写军旅生活”分析有误;
故选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