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伤仲永王安石作者:心中的阿凡达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导语设计 王安石(1021----1080),字
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简介:王安石纪念馆全景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王安石手迹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思。哀伤,叹惜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环谒邑称泯然lìpānyèyìchènmǐn解释下列变色的字:
1、世隶耕
2、父异焉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宾客其父
5.仲永之通悟
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属于对此(感到)诧异相当
通达聪慧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没有达到(要求)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 尝:
2.“即书诗四句” 书: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4.“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曾经动词,写从此补充课文注释渐渐5.“或以钱币乞之” 或:6.“从先人还家” 从:7.“还自扬州”:
8.“贤于材人远矣” 贤:
9.“卒之为众人” 卒:
10.“且为众人” 且:11.“固众人” 固:有的人从扬州回家比……优秀最终况且本来跟从补充课文注释翻译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3、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一)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整体感知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二)文章的思路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1—2段)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
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第二部分(3段)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探究文意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具有 作诗才能。 第二: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又过七年后,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二)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三)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个人情况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从道理上讲:其受于人者不至没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三)最后一段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试加以赏析。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感悟主旨1. 未尝识书具 尝:
2.并自为其名 自: 为:
3.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4.或以钱币乞之 或:
5.环谒于邑人 环谒:
6.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7.泯然众人矣 泯然:
8.仲永之通悟 通悟:
9.受之于天 受:
10.贤于才人远矣 贤:曾经自己动词 , 题写通达聪慧承受胜过、超过四处拜访完全相当渐渐有的人实词虚词关课堂练习通假字关
你能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准确说出其用法及解释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词类活用关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父利其然:以…为奇把…当作宾客以…为利
1、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
2、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
————— ,——————
4、又七年后的结局:—————
5、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
————— , —————,
——————。
7、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不使学8、第一、二段的过渡句:
——————
9、仲永变化的原因:
————————————————— 。
余闻之也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1、课外收集关于学习、成才的格言警句,最少五条。
2、课外搜集(图书馆、因特网)少年天才或因勤奋而成才的(古今中外均可)
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心得,自办一份手抄报,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办一期墙报,
主题为“星光灿烂”,力求图文并茂。
作 业 推荐阅读
诸葛亮《诫子书》
《诫外甥书》
刘向《列女传孟母教子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