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录
杨亚奎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参加小学毕业典礼时的情景吗?当时,你想到了哪些人?又想到了哪些事呢?
生1:我想到给我帮助的老师以及和他们之间的一些事情。
生2:我想到我的同学,要毕业了,我很不舍得。
生3:我想到上小学的第一天,爸爸拉,我的手去学校。
师:是啊,不同的人,想到的那时候的人和事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选自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我们来看,文中的英子在自己的小学毕业典礼上,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生4:文中的英子主要想到的是她的爸爸和她之间的一些事。
二、初读感知
师:这篇文章有一大特点:在叙述眼前的事时不断地插入对往事的回忆。请在阅读时思考:“我”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想到了与“爸爸”之间的哪几件事情呢?
(生自读文章。)
师:文章都读完了吧?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生卜一年级时的一个下雨天,
“我”赖床不肯上学,“爸爸”打“我”上学去。
生2:“爸爸”让“我”给陈叔叔寄钱,“我”不敢去,“爸爸”逼“我”去。
生3:“我”让“爸爸”参加“我”的小学毕业典礼,“爸爸”不肯去,拒绝了“我“的要求。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
生1:我觉得他是个严厉的爸爸。
生2:我觉得他还是个狠心的爸爸。
生3:我感觉他是个不顾女儿的感受,不近人情的爸爸。
师:同学们主要是从“打”、“逼“、“拒”三个词中看出来的吧?下面,我们来精读文章,看看这几个同学讲的有没有道理,“爸爸”是不是他们说的这样呢?
三、精读理解
师:我们先来精读“爸爸打我上学去”这个片段。
(生认真读文章。)
师:英子赖床不上学,“爸爸”打得狠不狠?
生1:我从“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可以,出“爸爸”是追着“我”打,打得真狠!
生2:我从第22段中的“拖”、“抡”、“咻咻”可以看出“爸爸”打“我”时很用力,的确是蛮凶的。
生3:我从“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可以看出来打得用力,打得狠。
师:“爸爸”打英子,打得的确是狠.看来“爸爸”真是个狠心的爸爸了。那么“爸爸逼我寄钱”这件事,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狠心、不顾及女儿的感受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英子是不情愿去寄钱的?
生1:我从第51段中“我虽然很害怕”可以看出英子很害怕,不敢去。
师(补充):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候北京兵荒马乱的,一个小姑娘出门还拿着钱,又是去日本人的银行,她当然很害怕。还有哪里可以看出?
生2:我从第47和48段的对话看出英子的不情愿。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文章,读出英子的不情愿。)
师:我读“爸爸”的话,你们一起读英子的话,读出她的不情愿的语气。
(师生演读文章,师读“爸爸”的话,生读英子的话。师提醒学生读出英子的撒娇、不情愿的语气。)
师:我们来看第三件事。英子为什么想让“爸爸”参加毕业典礼?
生1因为英子代表毕业生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毕业典礼对她来说很重要。
生2:因为英子达到了“爸爸”六年前给她定的目标。这是“爸爸”和她的约定。
师:我们小结一下,通过刚才的精读,我们发现文中的“爸爸“的确是狠心和不近人情的。那么,文中的“爸爸”为什么这样狠心和不近人情呢?
(生沉默。)
师:我们再来,文章,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从字里行间找到其中的原因。我们,第一件事中,“爸爸”打“我”上学之后,还做了什么事?
生1:给“我”送花夹袄。
师:你能不能结合细节来看,说说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呢?
生1:我从“看着我穿上”可以看出他的细心。他刚刚打过“我”,怕“我”不穿,所以看着“我“穿。
生2:从“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可以看出他对“我.的爱。因为“我”没吃饭,还有可能是他打得太凶了,让“我”坐车回家。
师:“爸爸”狠打之后,英子有什么变化?
生3:她改掉了赖床毛病。
师:第二件事中,“爸爸”为什么非要逼英子去寄钱呢?他为什么不让别人去或者自己去呢?
生4:因为’‘爸爸“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师:她最大也不会超过12岁啊。她家有几个孩子?
生(杂):7个。“我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我才12岁……”
师:也就是说,“爸爸”想让英子——
生(杂):闯练!将来好帮妈妈。
师:当英子完成了这个原先她以为完不成的任务时,她的心情如何?
生5:高兴。“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她的高兴?
生6:这里也能看出:“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这里两次写到了“蒲公英”,可以看出是衬托英子轻松自豪的心情的。
师:你真善于发现,除此之外,英子还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7:她懂得了:一些看似很难的事情,只要去勇敢闯练,也能够完成。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英子在“爸爸’的狠打下改掉了赖床的毛病,为六年后成为优秀的毕业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爸爸”的逼迫下她懂得了: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师:如此看来,“爸爸”也不全是狠心的啊,他也细心,甚至很用心啊。英子的这些成长与爸爸密不可分呀。
四、品读探究
师:这样一个用心的“爸爸”,为什么会不参加女儿这么重要的毕业典礼呢?“爸爸“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来细细地品读第三件事情。我先给大家一个提示。
(课件展示。)
阅读提示:我们可以从人物外在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细读第4到第11段。你能从“爸爸”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读出他此时的内心世界吗?
(生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作旁批。)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哑着嗓子”读出了“爸爸.的病很重,从“笑笑”读懂了“爸爸”强忍病痛,强装笑脸,不让英子知道自己的病情。
生2:我从“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读出了他的病重。
师:哦?“爸爸”为什么举起他的手,看上面的指甲呢?
生2:我觉得可能是“爸爸”的病很重了,指甲有什么病变吧?
师:你这个理解有些意思啊,“爸爸”的病重到了从指甲上都可以看出来了?
生2(有些不服气):那么“爸爸”为什么要举起手看他的指甲呢?
师:是啊,我也想知道啊。这样,我们再读读上下文吧。
(生默读文章。)
师:当英子到医院探望“爸爸”并希望“爸爸“能够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时,你觉得“爸爸”想去吗?
生(众):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因为女儿毕业了,“爸爸”当然想去参加。
生2:因为“爸爸”六年前就想让女儿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现在女儿做到了。
师:读得很仔细。那么“爸爸”为什么不去呢?
生2:因为他生病了。
师:生病了可以坚持一下嘛,他不是一直要求英子“硬着头皮去闯”吗?
(生沉默,过了一会儿。)
生3:他已经病!到不行了。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3:我从第2段“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看出来,这说明他病得挺重的。
生4:我从“他住院了”看出来他病重了。
生5:后文说,“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急得吐血了”,那一定是很重的病了。
生6:从文章结尾可以看出来。英子是前一天去医院看“爸爸“的,她参加完毕业典礼,“爸爸”就去世了。由此可见,“爸爸“的病已经病入膏肓了。
师:你怎么知道英子的爸爸去世了?
生6:文章结尾没有直接说,但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暗示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呀。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爸爸”去世了?
生7:我从第60段“你爸爸已经……”欲言又止,可以看出“爸爸”已经去世了。
生8:我从第63段“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可以看出,“爸爸”真的去世了。
师:看得真仔细。原来“爸爸”是病太重了,他是想去而不能去呀。那么现在女儿一再提出要他去,他怎么回答呢?他能告诉女儿自己的病情吗?
生9:不能。因为女儿“第二天要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他怕影响女儿的表现。
师:哦,原来“爸爸”病重却也不能对女儿说呀。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爸爸”的那个动作,细细体会“爸爸”的心情。
(生齐读第8段。)
师:读懂什么了吗?你觉得“爸爸”的心情怎样?
生1:我觉得“爸爸”很难受,因为他不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
生2:我觉得“爸爸”很痛苦,虽然他非常想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但是病太!不能去,又不能对女儿说明白。
生3:我觉得“爸爸”很悲伤,因为他就要去世了,他以后再也见不到女儿了。
师:你觉得此时此刻二爸爸”的表情会怎样?
生4:他可能会流眼泪。
生5:他的眼泪可能会在眼眶里打转。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体会爸爸为什么看指甲。
(一生读文章。)
生1:我觉得“爸爸”举起手看指甲是假,转过头是真,因为他不想让女儿看到他的眼泪。
生2:我觉得他看指甲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痛苦和悲伤。
生3:我觉得他看指甲是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的难过,转移女儿的视线,这样不影响女儿第二天的表现,说到底还是爱女儿。
师:要是“爸爸”此时对英子说话,他会说什么?
生1:英子,真遗憾,其实爸爸是多么想看你在台上精彩的表现呀。
生2:英子,爸爸对不起你呀,可是爸爸没办法呀。
师:同学们读得真仔细。是啊,“爸爸”哪里是不愿意去啊,他是病得无法下床,没办法去呀。
师(深情地):当女儿通过不断努力终于达到了六年前“爸爸”给她定下的目标—代表毕业生上台领毕业证书并发言,这是一个多么让女儿高兴、让“爸爸”自豪的事情呀!可是,“爸爸”自己却因为病重,不能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不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女儿代表毕业生发言,不能分享女儿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又不能和女儿直说,他是多么遗憾、难过和痛苦啊。从前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病床上的“爸爸”已经在弥留之际了。此时此刻,病危的“爸爸“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
生1:家!
师:那么他会对大女儿英子说什么呢?这句话一定是意味深长的。
生2:“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师:这是“爸爸”留给英子的最后一句话了,也可以说是临终的遗言了。你觉得英子听懂“爸爸”的意思了吗?
(生杂说,有的说没听懂,有的
说听懂了。)
师:听懂了什么?没听懂什么?
生1:听懂了“爸爸”是让她“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没听懂“没有爸爸”的含义。
生2:听懂了“爸爸”要他做什么,没听懂“爸爸”说话时的感情。
师:你读懂“没有爸爸”的意思了吗?你读懂“爸爸”的撼情了吗?
生3:我觉得“没有爸爸”其实是指“爸爸去世了”;“爸爸”说话时心里是很悲伤、很难过的;“爸爸”说这话时,还有对英子的愧疚。
师:如果“爸爸”敞开心扉对英子说,他会说什么?
生4:英子,爸爸要走了,没有爸爸,你一定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你已经大了!
生5:英子,家庭的担子爸爸无法挑了,只有委屈你了,你要勇敢地担起来呀。爸爸对不起你呀。
师:当时的英子没有完全听懂
“爸爸”的话。可是,什么时候,她听懂了呢?
生6:“爸爸”去世之后,她懂了。我从文章结尾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看出来,她明白“爸爸.当时的话了。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不再是小孩子?
生1:第65段“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生2:第66段她很镇定,一点也不惊慌,也可以看出。
师:“那垂落的夹竹桃,英子意识到‘爸爸’去世了”她耳边再次回响起了“爸爸”临终前的那句话:“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么想?
生1:我会明白“爸爸”在医院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是让我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师:那你觉得“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能是对谁说的?
生2:可能是对自己说的。
生3:也可能是对“爸爸”说的。
师:她对自己说,会说些什么?对“爸爸”说,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4:对自己说,她会鼓励自己说:“爸爸去世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管好弟弟妹妹,帮助妈妈挑起家庭的重担。我长大了。”
生5:她会对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去吧,我长大了,我一定会管好自己,帮助妈妈管好弟弟和妹妹,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师:那我们把“爸爸“的最后一句话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中间加上“英子”和“爸爸”,体会一下英子的感情。
(师生演读文章。)
师:“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生1(读的语气似乎在鼓励自己):是的,英子,我长大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师:“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生2(语气似乎在告慰爸爸):“是的,爸爸,我长大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师:12岁的孩子,却能如此镇定地面对“爸爸“的去世,勇敢地挑起生活的,担。因为,她长大了。
(师展示相关资料,并朗读。)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说:“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段落。”
“那时我十二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
师: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爸爸”爱英子,只是爱得更加深沉,爱得更加辛苦。“爸爸”的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种苦心和无奈: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对英子的期待和对家庭的满含深情啊。
所幸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花下的果实——英子,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