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伤仲永))。“仲永”何许人?有何可“伤”之处?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在你认为应该引起注意的词语下做上记号。若有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生自读课文,不时在下面圈点勾画。有的讨论,有的翻字典,有的请教老师。)
师:读懂课文大致意思了吗?
生:懂了。
师:你标记了哪些词句?和大家文流一下。
生1(抢着发言):我标了书下所有的注释。
(师生笑。)
生1:就是嘛,不重要书下怎么会注释呢?
(生哑然。)
生2:我标的和他刚好相反。
(众生哗然。)
师:你不会把书下没注释的全标了吧?
生2:当然不会,我标记了书下没注释的而又有点难度的:“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的“意”,“卒之为众人”的“卒”,“固众人”的“固”。
师: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生2:“意“在句中是“主题”的意思,老师常教导我们“文章意为先’、我想句中的“意”应该是“主题”的意思。
师:勾联得好。动了脑子。
生2:“卒之为众人.的“卒.是“到底,终于”的义思,“固众人.的“固.是“本来,原来“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查词典知道的。
师:他的解释对吗?
(全班鼓掌。)
师:要我标记,我会这样标记:文中有一个通假字—
生(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
师:有一组词类活用——
生(众):有“邑人奇之”的“寄”,“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噫,你们怎么都变成我肚里的蛔虫了?
生(众笑,大声地):课后练习第三题有。
师:还有课后没有的:“父异焉”的—“异”,“借旁近与之”的—“旁近”,还有文题“伤仲永”的“伤”,形容词作动词用,哀伤、叹惜。
师:有几个一词多意的——
生(众):“贤于材人远矣”的“于”,“则其受千人者不至也”的“于”。
师:什么意思?
生(众):第一个是“比“,第二个是“从”。
师:还有:“环谒于邑人”的“于”。
生(众):到。
师:“于舅家见之”的“于”?
生(众):在,介词。
师:还有“之”——“忽啼求之”的“之”?
生(众):它,指书具,代词。
师:“借旁近与之”的“之”?
生(众):他,指仲永,代词。
师:“余闻之也久“的“之”?
生(众):这事。指仲永天斌出众,在乡间很有名的事,代词。
师:“不能称前时之闻”的“之”?
生(众):结构助词,“的.。
师:“卒之为众人“的“之-?
(生默然。然后有人叫:是代词,指方仲永。其他人或附和或点头)
师:你再想想,看看“之.作代词讲时有什么规律?“见之”、“与之,、“闻之.、“奇之.、“乞之“,还有以前学的“观之.、“驱之别院.、“人皆吊之。..…
生(惊喜地打断):都用在动词之后,做宾语。
师:对,这里明显不是代词。再揣摩一下,“卒之为众人.一句,其意思等同于“卒为众人.,这里的“之’有实义没有?
生(众):没有。
师:对了,这里的“之.是语气助词.不翻译!马上我们就会学到《狼》里面有类似的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的意思就是“久”,“之”是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师(小结):我们学习文言文词语,就是要多记,多悟,多比较,多勾联。
师:了解了课文大致内容,我们再来朗读课文。哪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课文读一遍?
(一生朗读。)
师:没有读破一个句子,读得很流利,读出了自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但还有些不足。其他同学能说说吗?
生1:他不像读文言文,像唱歌。
师:“像唱歌”,多美啊。文言文不就提倡唱读嘛?兴之所至,歌之咏之,舞之蹈之,不正是古人所好吗?
生1:我说的不是那意思,我是说他读书是唱读,不好听。
生2:他没读出节奏感来。老师过去教我们唱读《论语》,那种唱读看重的恰是句中的停顿,他读书句子中没有停顿。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说说。
生2:比如“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就不能读成……(每句句末一个特意的上扬,学生偷笑),要这样读:“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慢了一点,节奏鲜明了一点,还重读了“即”、“并”。)
师:同学们自己练习练习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好句中停顿。
(生练习朗读,体会句中停顿和文言文朗读的技巧。)
师: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
师:读得怎样?你们自己评。
生3:读得很流畅。节奏感比较好了。有点文言文朗读的味道了。
师:谢谢你们替我说鼓励的话。(生笑)没有不足吗?
生4:有,没读出感情。
师:那再琢磨琢磨怎样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生5:全文应读出“伤”的感情。
师:具体说就是——
生5:惋惜、哀伤。
生6:我觉得第一部分还要读出惊喜、愤慨的感情来,写仲永天资过人的部分要读出惊喜.写仲永父亲“不使学.要读出愤慨。
生7:我觉得这篇文章要把最后一段读好。
师:我赞同。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最后一段应是阅读和理解的,点,那怎么读?
(生朗读,体会。)
生8:要慢一点,读出感叹的语气。
生9:要读好每句结尾的语气词。
师:具体说,第二句末是总结上文,“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对吗?
生9:对。第二句是对仲永天资的赞叹,“远矣”要读出惊叹之情。第三句点明仲永才能“泯然众人”的原因,句末的“也”要读出惋惜之意。
师:真是独具慧眼啊。最后一句要读出——
生(众):告诫的语气。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是啊,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啊。让我们带着情感,齐读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读毕,师带头鼓掌。生欣然,随即也击掌相和。)
师:阅读古人的文章,仅知其大愈、明其事理、悟其情感恐怕还是不够的,聪明的人都知道,读书还要从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授惑,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新见解新主张来。我想请同学们再深入理解课文.说出你的创造性的见解。
(生默读,思考。师要求把发言的关健词写在纸上,准备发言和参与讨论。)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有意义。
师:这叫“寓事于理”或“借事说理”。
生2:本文叙事很生动.把仲永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写得很清楚,还用了对比。
师:不只叙事部分用了对比,议论部分也用了对比。
生3:课文详略安排得好。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师:对,把仲永的天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论就会更有感染力。
生4:我读书时有点疑感: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那文章还有什么意义?
生5:当然是真的。你没读课文吗?作者还见过他呢!
生4:见到时才能已经大不如前了呀,他以前真有那么厉害吗?
生5:书本上写得很清楚啊,见过他才华的人还有他同乡的读书人,还有请他父子去做客的同县的人。
师:是啊,这个人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整,那可是有案可查的哦。
生4:怎么可能?从来没有看见过笔墨纸砚,忽然有一天就哭着要,字都没学过居然提笔就能作诗,骗人!
师:是啊,写诗了不说还题了诗名,那么小他就懂得“养父母、收族”了吗?又没系统地学习,以后怎么可能“指物作诗立就”,还“文理皆有可观者”这不睁眼说瞎话吗?
生5:所以才有“父异焉”、“邑人奇之”啊。
生6:所以王安石才“伤仲永”嘛!
师(小结):真是见仁见智啊。所以我说,作者是在力图写真,把人写得那么真实,意图在于以仲永为例说明——
生(众):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师:请同学们继续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1:我觉得作者的“伤”有点虚假。
(全体愕然。)
生卜我是从“余闻之也久”一句中看出来的,既然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他为什么不给仲永出主意要他继续学习,为什么不出面制止仲永父亲的行为呢?
(生议论开了,接着有人发言。)
生2:那时王安石也只是听说而已,谁知是真是假?怎么能贸然行动?
生3:再说即使王安石劝了,仲永父亲那种素质,·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别人的话?
生4:结尾一段也证实了王安石是真正替仲永感到可惜的。
师:同学们感受得这么细致,真是令老师感动。对于语言的体味本无对错,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就行。请继续发言。
(生对视,摇头,表示没什么发现了。)
师:好,我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仲永悲剧的造成,谁该负主要责任?
生(众):仲永父亲。
师:真的吗?
(下面开始有生说了:主要责任在仲永、在邑人。)
师:好,有了异样的声音,可以产生思想的碰撞了。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主要责任在于仲永的父亲。是他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直接导致了仲永悲剧的发生。
生2:不对。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农民.贪图小利是正常的.但仲永能写出“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的诗来,说明有才华,也有思想,就不该听他父亲的。
生3:但仲永不管如何有才华,他还只是个孩子,孩子当然要听家长的。
生4: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听家长的。他们对的时候要听,错的时候不能听。仲永既然有思想,明事理,就该想办法说服父亲让他继续学习,而他没有,说明主要责任还是在仲永。
生5:爱财是难免的。谁不爱财?
生6:爱财没错,但挣钱了没有用来学习啊,所以责任还是在于仲永。要是我是仲永,我会像现在的郭敬明、韩寒他们一样,一方面不错过眼前挣钱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也会更注重自己的学习,挣钱学习两不误。
(全班鼓掌。)
生7:我觉得邑人也有,大责任。不是他们,仲永就会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仲永父亲也不会那样。我记得有一句话是“环境造就人.。
生8:对,现在人们都懂得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教育的成与败能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听我爸给我讲过王思涵的故事,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你能说他是个坏孩子吗?
师:说得好。任何一个悲剧的产生,其原因都是令人深思的。那作者为什么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呢?
生9:我想作者还是同情仲永的。
生10:我想作者并不是要批评谁,他只是要告诉我们:天资再离的人,不注!后天教育,也会变得平庸,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师:有这么多智慧的火花,有这么精彩的发言,我觉得上课真是一种享受。我希望仲永之事在当代少发生,在我们同学身上不发生。段后,让我们带着情感、带粉理解,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生齐读。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