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19 19:0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设计思想]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和苏教版《语文》九(下)第二单元的教读课文,需用两教时。苏教版教参明确指出,第二单元参考教学目标为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怎样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呢?究竟捕捉“什么”才能“迅速”呢?捕捉住哪些有规律性的内容,才能迅速概括出事情,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第一教时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可迁移运用,才能证明它的普适性和有价值。第二教时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弃医从文的原因。这样,方法才会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
在教学中落实单元参考教学目标,也为同单元其他几篇课文的教学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一些方法。
2.迅速捕捉与“‘我’和藤野先生交往”密切相关的信息,感悟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3.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崇敬、赞扬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方法】浏览,细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个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么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明确学习重点
1.了解单元参考教学目标: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详见教材第65页)。
2.明确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三、迅速捕捉与“‘我’和藤野先生交往”密切相关的信息,感悟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1.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
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就应从文章题目入手,捕捉与文题密切相关的信息。浏览全文,定向搜寻,筛选出文中与“‘我’和藤野先生交往”密切相关的信息,看看作者着重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2.学生概述相关内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启发。
归纳:概括事情二行为主体+行为动作+动作支配对象;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要多关注动词、名词前面的修饰性限制性成分。
明确: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他的崇高品质。对于事情的概括,一方面要求必须包含上述三个要素,一方面必须“紧贴文本飞翔”,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组合,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通过对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我们看出,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循循善诱,体贴人微;作为一个学者,他探索研究、实事求是。藤野先生这些祟高的品质,激起了鲁迅对他怎样的情感呢?
四、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学生重点阅读第37-38节,说说“我”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感情变化的历程(第15节的“不安和感激”,18节的“不服气”,第36节“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的愧疚)。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要想理解出作者的情感,应当重点捕捉下面几个方面的信息:1.直接抒情的词句;2.议论评价的词句;3.有时还要去捕捉明显注人作者情感的一些关键的叙述性语句(多在一段话的开头)。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体会“我”对藤野先生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相机板书能概括作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教师此时抛出学生在预习中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鲁迅为什么这么感激藤野先生。同时适时出示有关背景文字,让学生对藤野先生崇高的思想品质获得既感性又理性的认识,在对比中感知其思想品质的难得,而这正是作者十分感激藤野先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投影:
周君来的时候正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时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学过汉文,因此,一方面草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扣住其中的“尊重”和“看重中国人的心情”,顺势引导学生自然地理解有关上文的几个问题:
1.课文第17节,为什么藤野先生先肯定,然顺势否定(“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这不仅仅是说话艺术,更是情感问题,因为这样说学生的心理会好受些,也易于接受老师提出的严格要求。
2.第22节的“他”为什么“很担心”?因为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第32-35节的“他”为什么只是“悲哀”“凄然”“叹息”,而不是执意要求“我”继续学医?因为“他”非常“看重中国人的心情”,十分理解“我那时那地”的心情,因而极其尊重“我”的选择。再把“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这句话与课文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藤野先生的这种尊重,与日本“爱国青年”的“讥刺”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让青年鲁迅感到了这是多么地“亲切和难得”。
总之,这种“尊重”(相机板书之并加着重号)正是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态度基础,这也正是我最“感激”藤野先生的根本原因。(有的教参说,作者感激藤野先生的根本原因是他没有民族偏见。我们以为,没有民族偏见只是由“尊重”派生出来的直接原因,而“尊重”才是符合史实的根本原因。)
五、拓展提高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日本人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用浏览(重音念出加点字,下同)和细读的方法,一目数行地阅读了全文,重点定向阅读了与“‘我’和藤野先生交往”密切相关的信息,抓住行为主体、行为动作和动作支配对象,迅速概括出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扣住了动、名词前面的一些修饰性限制性成分,迅速感悟了藤野先生崇高的思想品质,筛选出直接抒情的词句、议论评价的词句、注情的叙述性语句,迅速理解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崇敬、赞颂和怀念之情。
七、布置作业
用所学到的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尤其是如何细读的一些方法,再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文中清国留学生等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 感激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崇敬
热情关心 无微不至 赞颂
探究意识 求实求真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