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
一、教材分析
《山野放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与《花儿与少年》,初步了解西北民歌,让学生对“花儿”这一题材产生兴趣。“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做“令”,如“河州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西北民歌《花儿与少年》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民歌“花儿”的旋律,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体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的特点与演唱特征 。
2. 聆听《花儿与少年》,能对青海民歌有进一步的认识。初步了解电子音乐知识,体验其音色特点。
3、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丰富情感体验,增强对西北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体验“花儿”的民歌体裁,增强对西北民歌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
分析“花儿”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山野放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和集体创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三大类。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其中山歌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丰富。许多地区的山歌还有自己的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
(二)学习《上去高山望平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上去高山望平川》。
1、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1)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景色,苍茫辽阔,气势恢宏,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
第二段中用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和叹惋之情。
(2)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这首歌曲高亢、嘹亮;曲调跌宕起伏,一唱三叹。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歌曲富有西北地方色彩。
2、分段学习
(1)学唱第一段旋律,感受歌曲唱腔特点?
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节奏宽松且较为自由,下滑音出现两次,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2)聆听第二段旋律,画出旋律线
旋律线特点:旋律线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连绵起伏,曲折迂回。(2—5)四度大跳音程多次出现,给人辽阔之感。
3、作品分析
单乐段的结构形式,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4、调式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五声徵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1-2-5典型音列 。
5、对比两个演唱版本的音乐,分析衬词的作用。
歌词中大量使用衬词,在衬词处常常有自由延长音,是西北民歌的一个典型特点。
6、下面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歌唱歌曲。
7、歌曲表现的深层含义
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
(三)总结花儿概念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最初在山野劳动、生活中传唱,并以“花儿会”的形式在民间进行对歌比赛。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劳动等内容,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郁; “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
练习题: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聆听两首歌作品:
第一首是 第二首是
( A ) ( B )
A“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
B“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四)欣赏《花儿与少年》
在青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有美丽的油菜花,纯净青海湖,恢弘庄严的塔尔寺,接来下我们来欣赏根据青海民歌创编的《花儿与少年》
欣赏乐曲,听辨乐器音色分析作品
同学们听到了竹笛、二胡、双簧管、乐队合奏;为A+B+A’三段体结构。
2、介绍电子合成器
电子合成器是由电子设备代替乐队进行编曲和演奏的一种电子化设备,它是一台声音的频率合成仪,可以制作各种声音,改变各种音色,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制作者选择应用按钮就能产生各种奇妙的音乐。
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最大的区别在于音色的编辑制作,电子琴使用固化的音色采样,大部分琴不提供音色编辑功能。电子合成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供最优秀的音色以及最强大的编辑制作和控制功能。
50年代末,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使电子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子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它的制作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音源,再经其他电子仪器和录音技术加以剪辑处理,使之再生、复合,形成完整的作品。
聆听音乐片段分析作品
从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分析歌曲。
4、再次欣赏
《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流传很广的青海民歌。关于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洛宾先生根据海东花儿整理改编的,还有一个版本由青海“花儿王”朱仲禄与吕冰、章新民合作完成的,此外这首作品还被改变成为多种器乐曲。如,小提琴齐奏、民乐合奏等。
欣赏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
课后作业。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陕北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请同学们从节奏、节拍、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对比两首歌曲。
(六)课堂小结
了解民族风韵,喜爱西北民歌。(共21张PPT)
《山野放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与少年
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三大类:
山歌
小 调
劳动号子
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野放歌》
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回答问题: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回答问题
(1)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景色,苍茫辽阔,气势恢宏,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
第二段中用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2)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这首歌曲高亢、嘹亮;曲调跌宕起伏,一唱三叹。
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歌曲富有西北地方色彩。
学唱第一段旋律,感受唱腔特点
聆听旋律,画出旋律线
曲式结构
单乐段的结构形式,
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五声调式:
宫商角徵羽
《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五声徵调式。全曲采用2-5-6-1-2-5典型音列
聆听
哎上去(着)高山(着呦啊呦)
望呀(哎嗨)望平(了)川呀,
哎呦呀望平(了)川呀 ,
平川里(哎嗨)有一(呀啊)
朵(呀)牡丹呀。
哎看去(是)容易(着呦啊呦)
摘呀(哎嗨)摘去(是)难呀,
摘不到我的手里(呀啊)是(呀)
枉然呀。
哎摘不到我的手里(呀啊)
是(呀嘿)枉然呀!
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最初在山野劳动、生活中传唱,并以“花儿会”的形式在民间进行对歌比赛。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劳动等内容,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郁; “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聆听两首歌作品:
第一首是 第二首是
( A ) ( B )
A“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
B“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青海是“花儿”的重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
油菜花开
塔尔寺
欣赏乐曲,听辨乐器音色:
电子合成器
一种能产生多种音响的电子乐器系统。合成的音色丰富多样。例如可以模拟的音色有:钢琴、人声、打击乐器、自然音响等等。
音乐分析
段落 节拍 速度 力度 音乐情绪
A’ 2/4 快速 强 轻快
富于动感
A 2/4 快速 强 欢快活泼
B 3/4 慢速 弱 温柔 柔美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从节奏、节拍、旋律、情绪对比两首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