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沁园春·长沙》

文档属性

名称 1.1《沁园春·长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19 19:12:41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 长沙》同步测试
课内精练
1、阅读《沁园春 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2、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课外强化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答案提示: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
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1 沁园春 长沙·参考答案
【课内精练】
1、(1)立、看、怅、问 (2)D (3)A (4)A (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头、流、由、浮押ou韵
2、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选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全诗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形象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选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课外强化】一、1、D 2、A 3、D 4、A 5、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另: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边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衬出人民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点化是巧妙的。
二、参考答案:1、①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的煎熬;②从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2、表示提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自己的处境、容颜全变了。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出阶下囚无尽的衷愁。
《沁园春 长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近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 (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沁园春 长沙》在线测试
  每题20分   1、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 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4.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5.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 考 答 案
  解析   1   答案:C   分析:“思想内含”应写为“思想内涵”。   2   答案:C   分析:C项的正确停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   答案:D   分析: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所以D项是错误的。   4   答案:C   分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的“子”是指孔子。   5   答案:D   分析: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不是说要神女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而是强调“当惊世界殊”,神女该会惊讶世界跟从前不同了,来突出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课外拓展]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手稿
沁园春 长沙
从容说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
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
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具准备 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
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把上课地点选择在室外开阔的高处,教学楼顶层天台,此处为教学楼第八层,远眺大江,江面开阔,江水浩荡。(注:若无此条件者,则任何开阔处、高地处,都是很好的选择。)师生迎着九月的飒飒秋风,面江而立,学生自由地环绕着老师,呈半圆形站立】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了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很特别吧。同学们放眼四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声说出你的感受吧。
生 风凉水冷!
生 开阔、壮观!
生 秋高气爽!
生 神清气爽!
生 兴奋!
生 ……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静听,不多评论。待学生发言基本完毕】
师 同学们刚才是用说话的形式大声地说出自己在这秋日登高的感受,有一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他用的是诗的形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了什么。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专心听】
推进新课
师 这首词的作者是——
生 (齐声)毛泽东!
师 这用词写下的感受传了近一个世纪,从湘江边传到了珠江上,也传到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这是充满豪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首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尽力大声读,让我们充满豪情的声音随着这秋风传扬开去。 师 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 有气势。
生 壮阔。
生 很有激情。
师 说得好!那么大家是通过词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的呢?
生 从他写的景物感受到的。
生 从词中对“同学少年”描写上感受到的。
生 从词中的用词感受到的。
师 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出词中上片中描写到的景物及其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词语】
生 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
师 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 “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师 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
生 我特别喜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的写景。
师 哦?说说看。
生 你看啊,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
师 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
生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很好啊。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 我觉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更好。你想啊,“雄健的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它想在长天上留下自己的雄姿;活泼的鱼儿也不示弱,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活力”。一上一下,生命如此动人,怎让人不发出赞叹呢?
师 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 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生 生机勃勃。
生 充满生气和生命力。
生 奋发向上。
生 力争上游。
师 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
生 “争”。
生 “击”。
师 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择哪个词语?
生 竞自由。
师 很好。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
【教师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拓展、提升
师 联系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特殊背景,同学们讨论一下,诗人借助这蓬勃的秋景图,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 诗人的情感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师 很好,“改天换地”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 在下片里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啊。而且,又有“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表示他们的决心。
生 还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也表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
师 分析得很准确。大家都知道,一般到了秋天,诗人都会伤感、悲叹等,可是作者却充满了豪情壮志,这是为什么?
生 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心情不同嘛。
师 对了,大家想想,如果是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
生 (齐声)不会!
师 是啊,对于同样的景物和季节,作者的身份、地位或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作品。
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在仰望蓝天和远眺秋江的情形下,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你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熟读并能背诵全诗,体会情感,把握节奏。
参考答案:1.要求学生能背诵全诗。
2.朗读全诗的情感基调:激越。
3.全诗的节奏划分: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参考答案:1.学生可以就诗中描写的意象展开适当地描述。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
2.在上片,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诗人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蕴涵着诗人改造旧中国和誓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
三、命题意图:拓展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诗人。
参考答案:略(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查找,适当引导。)
课件36张PPT。 向青春举杯人们常常赞美青春,因为它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人生易逝,更何况美丽而短暂的青春时光。青春是热情向往,是积极沉淀,是我们不受任何约束而锐意进取,开始到社会峰谷中探险的年代。无数条成功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无数成功就在眼前。正如诗人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首先来熟悉一下“吟诵青春”板块中,即将要学习的这些诗歌。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于青春,有着不同的注解;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领悟。接下来我们先去感受,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文体知识(三)词的组成: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1.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3.学生自由读 预习作业检测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2)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怅寥廓
(5)峥嵘岁月稠
(6)挥斥方遒
(7)激扬文字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
(10)浪遏飞舟 研读上阙朗读,思考:
(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
(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明确:秋天 橘子洲(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
补充:”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具体哪些景色?(见板书)
补充:”意象”,写进诗歌的已经融入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知人论世 (4)描写景物上又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1定点换景
2动静结合
3对比鲜明
4注重炼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写的景物,同学评价是否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1检查默写
2内容回顾(1)?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
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研读下阙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3)“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后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先感受体会
明确:进一部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奋发有为.也艺术地回答了上阙 的问题.
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少年同学)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二者有什么差别?
明确:”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二”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有豪情壮志,更体现出了确实征服的英雄气概.总结:
本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
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写作特色 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由景生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二、典型例题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04年(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