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一、选择题答题技法
考前冲刺—答题技法
方法一 直接选择法
根据题的已知条件直接推断或计算得出答案,然后与题目中所给定的供选答案相对应,与之相同者即应选答案,对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或者是自己十分熟悉、很有把握的试题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选项。
例 [2021江西九江一模]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三种,且这三种细胞器中均可完成转录过程
B.线粒体和溶酶体都能氧化分解有机物,溶酶体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解酶
C.高尔基体是囊泡运输的枢纽,具有双层膜结构
D.核糖体是所有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场所
D
[解析] 真核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三种,且这三种细胞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完成转录过程,核糖体不能进行转录过程,是翻译的场所,A错误;线粒体能氧化分解有机物,溶酶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不能氧化分解有机物,B错误;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细胞器,C错误;核糖体是所有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场所,D正确。
解题方法
这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比较单一,所以关键是要把握题目的条件和信息。可以直接从题干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条件,通过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结合所学的知识选择正确的选项,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使用本法的前提与关键是“审题干”,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重点。
方法二 找“题眼”法
题眼是题目中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含义,反映题目本质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它是题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抓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题目的要领,找准了解题的突破口,掌握了开启题目的金钥匙。
例 [2021湖南衡阳二模] 2020年3月2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更新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性治疗方法“血浆疗法”——即抽取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体内血浆,再将其输到患者体内的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疗法”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
C.“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
D.人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
B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血浆疗法”,即抽取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体内血浆,再将其输到患者体内的方法,从而得出血浆疗法是利用已康复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去其侵染的功能,并被吞噬,A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血浆疗法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保证其稳定性才能用于临床,C正确;人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D正确。
解题方法
“题眼”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方向或切入点,所以它往往是题目的考查对象或限定条件,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基础。因此解答选择题时要认真读题,找准“题眼”。
方法三 陷阱排除法
有些试题,在题干中设置了一些“陷阱”。考生往往被陷阱迷惑,或者不能辨识,导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 [2021广东四校高三联考] 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炎症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细胞的内容物流出,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破损引起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B.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
C.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A
[解析] 本题易忽视炎症反应是皮肤破损引起的,从而认为其是自身免疫病,制造出答题陷阱。炎症反应是皮肤破损引起的,显然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若处于恒等的发热状态,此时机体产热等于散热,因此,炎症反应引起的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B正确;炎症反应是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的,而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敌我不分,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和器官进行攻击造成的,显然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就会造成太多的自体细胞损伤,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方法四 信息转化法
信息转化法是指对于情境比较陌生、内容比较生僻,形式比较抽象的试题,通过信息转化,使之成为我们比较熟悉、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达到化难为易,迅速得出答案的目的。常用的信息转化法有图表转化为文字、文字转化为图表、图与图之间的转化、文字之间的转化等。
例 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的暴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种植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的暴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对害虫 不利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 不利
C.乙的出现使害虫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等知识,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信息,如下图:
由此看出,种植乙对害虫 不利,且使害虫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乙生长良好,因此不能说明害虫 抑制农作物乙的生长,D错误。
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首先阅读题干,读懂题干给出的信息,理解情境中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然后提炼信息发现规律,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找出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联想迁移,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进一步作出解答。
方法五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对比分析题干信息之间的关系或题干信息与各选项之间的关系,对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对比或者将四个选项分成两组,分别对两个相互矛盾的选项进行比较,淘汰错误选项,保留相对正确的选项,然后对相对正确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获得正确的选项。
例 植物激素(类似物)在生产上有诸多应用,如下表,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D
序号 激素(类似物) 植株 性别 雌花数量 雄花
① 乙烯利 瓠瓜 雌雄同株雌雄异花 不变 部分转变成雌花
② 赤霉素 黄瓜 全雌株全雌花 部分转变成雄花
③ 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星油藤 雌雄同株雌雄异花 增加 部分转变成雌花
A.①组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大棚中瓠瓜的产量
B.②组可以为全雌黄瓜品种保存提供有效的措施
C.③组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雌雄花性别分化的机理
D.以上说明激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严格的作用顺序
[解析] 本题将三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从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等角度对比判断选项正误。①组使用乙烯利后能使雄花部分转变为雌花,说明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大棚中瓠瓜的产量,A正确;②组使用赤霉素后可使雌株黄瓜上的雌花部分转变为雄花,进而可以通过受精作用保存全雌黄瓜品种,B正确;③组使用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可以使雌雄同株的星油藤雌花增加,同时部分雄花转变为雌花,据此可推测,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能促进雌花的产生,即该组实验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雌雄花性别分化的机理,C正确;三组实验结果可说明激素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但不能说明激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严格的作用顺序,D错误。
方法六 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是指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迅速得出答案的目的。该方法又类似于数学中的“反证法”。此法适用于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型、显隐性状、遗传方式和基因位置的判断等知识的相关题目。
例 如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 ,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 和 必须是纯合子
B. 、 和 必须是纯合子
C. 、 、 和 必须是杂合子
D. 、 、 和 必须是杂合子
B
[解析] 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 、 表示。无论 和 是否纯合, 、 、 、 的基因型均为 ,A错误;若 、 纯合,则 为 , 为 , 为 ,若 纯合,则 为 ,故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与题意相符,B正确;若 和 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 和 同时是 或同时是 或一个是 另一个是 ,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 ,C错误;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 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 ,D错误。
解题方法
逆向思维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题目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解决这类题,采用逆向思维可以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如把题目中的“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 ”作为已知条件,将每个选项中的条件与该条件作对比,不能得出结果的即可排除。
方法七 就熟避生法
这类题目的各选项中既有熟悉的知识又有陌生的信息,这时可以从熟悉的知识判断入手,从而找到破题的一种方法。
例 大鼠某神经元白天胞内 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该神经元主要受递质 氨基丁酸的调节, 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 通道开放,使 顺浓度梯度通过离子通道转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氨基丁酸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B. 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使 外流
C.白天 氨基丁酸使该神经元兴奋
D.夜晚 氨基丁酸使该神经元抑制
B
B
[解析] 本题题干出现了陌生的细胞膜内外 跨膜运输、 氨基丁酸,但我们熟悉 的跨膜运输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结合已学知识点,解答陌生信息。根据题干, 氨基丁酸为神经递质,所以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A正确; 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 通道开放,白天胞内 浓度高于胞外,说明 外流,夜晚则相反,说明 内流,B错误;白天 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 外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导致神经元兴奋,C正确;夜晚 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 内流,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且差值变大,神经元受抑制,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