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15: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林 庚
说“木叶”
gēng
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20 世纪30 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作者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让我们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也启发我们思考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褒寒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沈佺期
(quán)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2.词语理解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现象)
(分析 )
(总结)
理清思路
(1)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① 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
② 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诗人为何钟爱一个木字
诗歌创作是用形象思维,不是概念思维,树叶,落叶,概念准确,但是无助于形象创造,木叶,落叶,有助于形象创造。
总结对比
树 木
艺术特征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相同 总结对比
树 木
艺术特征 枝叶繁茂 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
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
相同 木就是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3.阐释“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
暗示性
第五段层次分析
由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采用对比方法,木字使人容易联想到树干,而把叶子排除在外,暗示出落叶形象。
说明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木与叶则互相排斥。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本文所引用的有关“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秋”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小结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