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2 年 4 月 12 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材料一: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
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
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
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
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
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
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
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
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
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
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
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
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
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
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
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
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
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
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
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1 页
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
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
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
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
产生。
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
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
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
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
删改)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
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
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
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
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
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
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
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
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 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
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
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
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
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
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链接材料】
2022 年 2 月 4 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
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
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2 页
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逐渐形成,而二十
四节气由此孕育产生。
B.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不是西方国家认
为的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
C.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的理念,依赖自然而生
产,这说明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没有过时。
D.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的祖先就因为合理的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而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
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B.二十四节气是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
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
C.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
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
有序推动了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节、苗族赶秋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B.《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C.先秦民谣《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D.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
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原因。(4 分)
5.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好评如潮。如果你自己参与
评论,请你结合文本,拟出评论的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
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
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3 页
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
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
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
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
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
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
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
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
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
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
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
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
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
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
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
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
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
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
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
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
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
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
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
一片。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4 页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
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
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
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
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
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
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
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
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
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
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
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
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
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
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
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
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
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
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 年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老头总是说起他的鱼鹰,是自己“心爱的东西”,鱼鹰是小说的线索。
B. 老头反复在说“这二年”,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
工作。
C. 虽是一次“小斗争”,却也惊心动魄,从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5 页
绍”看出,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以大红公鸡开始引出红衣少女,而后用
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写苇垛着了火,“照
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B.“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
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使用反复、夸张手法和短句,是为了凸显斗争形式依然严峻。
C.为了刻画“红衣服姑娘”的形象,作者既用了白描,又用了细节描写。
D. 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
味的作用,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8. 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老头形象,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 孙犁的这篇作品和 《荷花淀》 一样,都不因循传统套路,“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
题材”。请结合文本赏析该小说的诗情画意。(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共计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
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
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
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
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
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
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
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
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
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
驴囊驼以万数。资粮,兵弩甚设。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
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
固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
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6 页
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
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
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
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B.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
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C.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
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D.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
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初是纪年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皇帝即位改变年号,叫做改元,一个
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千金,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旧时可用于称自己的女儿或他人的女儿。
C. 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侯王、侯。
D.恶少年,又称“闾巷少年”“屠贩少年”等,两汉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
存在于历史舞台。他们不务正业,但当社会动乱时,恶少年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激进力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宛国君不肯将其良马给汉使,然后还命令东面的郁成王去拦截攻杀归汉使者,抢
取汉使的财物。
B.李广利率兵讨伐大宛国,却因故带兵返回;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人在玉门关拦截,
溃败部队只好驻扎敦煌。
C.鉴于第一次人数少而败归,汉武帝又立即征调六万大军增援贰师将军,这还不包括
那些自带装备跟随出征的。
D.汉军截断大宛城水源,致大宛国内发生分化,贵族们杀了国王,派人献人头给贰师
将军,并以献出宝马等为条件与汉朝议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4 分)
(2)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4 分)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7 页
14.对汉武帝“褒之者赞其雄才大略,贬之者谓其穷兵黩武。”此评正是因为他两次对大宛
国用兵。汉武帝为什么第二次发兵大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共计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蓬莱·重九上君猷①
苏轼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②,
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③,物华依旧。
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
顾,醉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④,一江醇酎⑤。
【注】①君猷:黄州知州。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受徐君猷多方关照。徐君猷即将离开黄州赴
湖南作知州。②无事:苏轼曾写徐君猷“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
无事。”③落帽:指宴饮。④遗爱,留下的恩惠,《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
之,出涕曰:古之遗爱”。⑤醇酎:醇厚老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将离任赴湘的徐太守的赠别词,开篇以“笑”字领起,自嘲劳苦
的生活如一场梦,贬居三年成为他乡的游子。
B.“赖有”笔锋一转,值得庆幸的是“我”本是一个“多情”的人,喜欢饮酒又无所
事事。
C.“摇落霜风”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的特点,一个“霜”字突出了风之寒,“霜风”
又直接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D.重阳向来是文人骚客宴游聚会、醉饮酬唱的最佳时节,词中“登高”“落帽”“紫
菊茱萸”等突出了节日氛围。
16.苏轼在本词序言中写到“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词”。苏轼是如何
抒写对徐君猷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 3小题,6分)
(1)《扬州慢》中的“ ,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
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
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
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8 页
(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自”或“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
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国年,一处一处、一片一片中国红。在中国人眼里,红色从来都代表喜庆、热烈,红
得 ,红得兴高采烈,红得雅俗共赏。中国红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幸福的表
现。中国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承载着传统,更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未来。中国年,是
欢乐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象征;中国年,它饱含着一种希望的力量和 的冲
动,其中孕育的是积极向上的美好。
中国红,属于世界,更属于中国,我们欢呼着民族兴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凝
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信仰和精神,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血液造成的。中国年,是人
们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诠释在一个喜乐的日子里,用红色渲染,用红色烘托,红色是中国
年的代表,是华夏文化的 ,是幸福的化身。中国红,中国年,是华夏民族的血脉,
是千年历史的厚重,是生活中 的情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喜气洋洋 春意盎然 图腾 弥足珍贵
B.喜笑颜开 春意盎然 标志 吉光片羽
C.喜气洋洋 春意阑珊 标志 弥足珍贵
D.喜笑颜开 春意阑珊 图腾 吉光片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凝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
是信仰和精神。
B.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信仰和精神,红
是心愿和祝愿。
C.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凝结着中国红,这是因为红是信仰和精神,红是心愿和祝
愿,红是血液。
D.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中国红,是因为红是血液,红是心愿和祝愿,红是
信仰和精神造成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小城的小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小得让你难以发现 ① 。
虽然处在大理和丽江之间,小城却显得有些木讷,( )。在古城里随处走走、
闲谈之余,爱好书法和绘画的人会很轻易的觅着喜爱的字与画,或许字迹寥寥却能苍劲有力,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9 页
② ,你会钦佩写字之人的笔势的流利,你也会赞叹作画之人的灵动。字、画、门联、牌
坊、牌楼,无门不对联、无壁不书画、无楼不成歌,涉足在街巷的幽深里,除了叹惘,恐怕
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言辞来修饰心中的思绪了吧!
小城里的老房子都是用土墙围成的, ③ ,便成了条街巷,夜晚不知名的人儿
嘴唇里吐出几声沙哑白曲调子,便打发了一个个安静的夜晚。时间深处哒哒的马蹄声,慢慢
的逝去在三月的春帷里,跫音渐次低沉,小城已老!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她的美你只有抽出好些天慢慢阅读着才会叹服、才会惊讶。
B、对她的美,你抽出好些天慢慢阅读着就会惊讶、就会叹服。
C、她的美只要你抽出好些天慢慢阅读着就会叹服、就会惊讶。
D、她的美只有你抽出好些天慢慢阅读着才会惊讶、才会叹服。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海外同胞
仍在辛勤耕耘,使领馆、中资企业等海外派驻人员和广大留学生仍在勇毅坚守,无数追梦人
还在奋斗奉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祝福国泰民安!”——习近平《2022 新年贺词》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曲《一起向未来》:世界越爱越精彩/雪花纷飞/迫不及
待入怀/Fly to the sky(飞向天空)/天地洁白/一片片存在/未来越爱越期待/我舞晴空/
心花怒放表白/Fly to the sky/万丈彩虹/一重重盛开/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
一起向未来。
“一起向未来”能带给人们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等的启示,请结
合材料,联系中学生自身的生活或时代,以“与 一起向未来”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共 10 页)第 10 页2021-2022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信息和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 项“西方国家”范围
扩大。材料一第 5自然段,“西方一些国家”。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和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选项中有些内容是整合多段
的信息而成,有些不一定有原句表述,在原文的基础上推断成立即为正确。
选项 A 项由材料一第 2段可以推断得出。“就因为”原因绝对化,省去“加上…… 再辅以……”,
表意不严密。 选项 B 项“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于文无据,虽然从
材料一第 5段可推出“二十四节气需要天文与农学知识高度配合”,材料第 5 段也明确指出“只
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这一事实,以及二十四节气
的独特性,并不能作为中国早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证明,因此这结论于文无据。 且不同
文明体特点不同,并无优劣之分。 选项 D 未然变已然,由材料二第 1 段可知。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做题时应先明确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一的观点包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两方面,还要熟悉运用各种论据进
行论证的常见方法,这样才能准确判断。 选项 A项虽是事实论据,但是支撑的是材料二的观
点,论证我国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且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各族共享的观点; 选
项 B项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审时》中“三才”思想与农业关系的论述,证明中国古代农学思想
发达是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的条件之一; 选项 C 项为事实论据,说明中国有深厚的农耕基
因,可论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 选项 D项以游牧文明和材料中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论证,
说明游牧文明不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条件,从而证明具有农业基因的中国具备二十四节气产生
的条件。
4. [答案]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②“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掌握农时的指南,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
③“二十四节气”能完美的结合时令、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
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④申遗成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对中国这一优
秀文化遗产的认可。(答对 1点计分,总计 4 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 题详解】第①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第②点结合材料一第 2段“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所以说,二十四节
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第③点结合材料二第 2 段“古
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
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
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第④点结合材料二第 1 段“二十
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
5.[答案]①展示了文化自信,表达了民族自豪感: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
行冬奥倒计时,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
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③理念契合冬奥会精神:二十四节气的和谐
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④象征希望与祝福:立春预示严寒结束,春天到来,也是冬奥会
蕴含生命力与希望的最好象征。(或者与本届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任答三点得
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题详解】本题作答时应先提取材料(包括链接材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的阐述,并与
冬奥会的特点及精神对接,不应泛泛而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一定的了解。
6. [D] 7. [B ]
8.(1)展开推进情节。借老头给我讲故事展开白洋淀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并随老头的讲述推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答题卷(共 4 页)第 1 页
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2)表现主题。鱼鹰的故事和苇垛里少女杀敌的故事,承担着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这是老
头儿亲身经历或听来讲述的。
(3)吸引读者。本文通过老头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情节,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中,增强了故事的
可读性。(任意两点 4分,如果从其它角度如人物形象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9.①题材处理角度:以田园牧歌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表现在用老头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没有
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
②景物环境角度:白洋淀的美好风光描绘,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充满诗情画意;③刻
画人物角度:展现的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的美丽质朴、勇敢智慧的特点和自信从容热
情的精神面貌,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每点 2 分,共 6分)
【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选项 A 鱼鹰不是线索。 选项 B“这二年”主要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抗日形式的转变。选
项 C“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理解不准确,这是小说,只能说有原型。
【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选项 B“是为了凸显斗争形式依然严峻。”错。应该是“为了凸显鬼子恼羞成怒,穷凶极恶,从
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的成长。”
【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老头是小说的主人公。可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不因循传统套路,另辟蹊径,以
“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
结构开掘并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的作品。
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他以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一次小斗争,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
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以田园牧歌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
孙犁选取了白洋淀的美好风光,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
过”“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
小说中刻画了慈祥撑船老头和美丽红衣姑娘的形象,他们勇敢智慧、自信热情,在对敌斗争
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和胜利的信心,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
10. [D] 11.[B] 12.[C ]
13.(1)汉武帝曾经派浞野侯率领七百骑兵俘获过楼兰王,认为姚定汉等说得对。
(2)攻下的可以得到粮食,攻不下的几天后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到达
的士兵只剩下不过几千人了,都很饥饿疲惫。
14.①想得到大宛国的良马。②可以让自己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立功而封侯。③打败大
宛国,雪兵败之耻。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宛献出所有的马,供汉军挑选,又向汉军提供大批的粮食。汉军选出数十匹良马,
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又立过去对汉使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和他订立盟
约,然后撤兵而归。
【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选项 B“旧时可用于称自己的女儿”说法错误,旧时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项 C 由原文“岁余”可知,不是“立即”。
【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以”,率领;“虏”,俘获;“然”,正确。
(2)“去”,离开;“比”,等到,及;“罢”,通“疲”疲惫。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答题卷(共 4 页)第 2 页
由原文“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
妄言,椎金马而去”可知,于是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斤黄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
换取良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于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汉使恼怒,便破口大骂,用椎砸
(破)金马,然后离去。第二次出征胜利后大宛国“出其马,令汉自择”由此可知,还是想得到
大宛国的良马。
由原文兵败之后,“天子闻之,大怒”“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由此可知,是为打败大
宛国,雪兵败之耻。
由原文“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
人,以往伐宛”可知,而且汉武帝正想封宠姬李氏的兄弟为侯,便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
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名骑兵与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几万人,前去讨伐大宛国。第二次出征并
未换帅“于是贰师后复行”,由此可知,仍然为实现让自己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立功而
封侯的目的。
翻译: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 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藏在贰师城
内,不肯给我们,”于是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斤黄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
马。大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于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汉使恼怒,便破口大骂,用椎砸(破)
金马,然后离去。大宛的贵族生气地说:“汉使居然如此轻视我们!”便驱逐汉使离去,并命令
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去拦截攻杀汉使,抢取汉使的财物。汉武帝因而大怒。曾出使过大宛国的姚
定汉等人说:“大宛兵力薄弱,如果派三千人的汉兵,以强弩射击,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汉
武帝曾派浞野侯赵破奴率七百名骑兵俘虏了楼兰王,所以认为姚定汉等人说得有道理,而且汉武
帝正想封宠姬李氏的兄弟为侯,便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名骑兵
与郡国品行恶劣的青年几万人,前去讨伐大宛国。
汉武帝太初二年(前 103 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西征,过了盐泽之后,沿途的小国都
各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粮食,攻也攻不下。攻下的可以得到粮食,攻不下的几天也就离去。等
(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过数千人了,都很饥饿疲惫。(于是他)带兵返回。
回到敦煌郡,士兵剩下的不过十分之一二。汉武帝听说后大怒,派使臣到玉门关拦截,同时传下
命令:“军队有敢退入玉门关者一律斩首!”贰师将军李广利非常恐慌,只能留在敦煌。汉武帝
于是下令赦免了正在服刑的囚徒,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与边塞的骑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便派
出六万人去敦煌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一些自带装备跟随出征的还不包括在内。另外,还征调牛
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数以万计。粮食、兵器、弓弩都十分充足。
这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再次率军出征攻打大宛,由于兵多,途经西域小国没有不迎接的,
他们向汉军提供粮食。从此地又向西进发,一路顺利到达大宛国的都城,到达的士兵共计三万人。
大宛出兵迎击汉军,汉军以箭射击,使其大败,大宛国士兵退入城中防守。贰师将军于是先到大
宛城,掘开水源,改变流向,大宛城内的军民早已深受忧苦。大宛城的贵族们便商议说:“以前
国王毋寡藏匿宝马,杀害汉使。今天我们杀了国王献出宝马,汉兵就会解围离去;如果依然不能
解围退兵,再力战而死,也不晚。”大宛城的贵族们都同意这样做,于是一起杀了大宛王。派人
拿着大宛王毋寡的头颅去见贰师将军,与贰师将军相约说:“汉军如果不攻打我们,我们献出最
好的马任你们挑选,并向汉军提供粮食。”贰师将军于是答应了大宛的求和条件。大宛献出所有
的马,供汉军挑选,又向汉军提供大批的粮食。汉军选出数十匹良马,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
千余匹。又立过去对汉使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和他订立盟约,然后撤兵而归。
15.[B]
16.①即事抒情,述自己羁旅的遭遇,写徐君猷对我的情谊,“岁岁登高,年年落帽”表现二人
情谊深厚,暗写对徐君猷的不舍之情。②借景抒情,“摇落霜风”描写秋天草木凋零、秋风飒飒,
渲染萧瑟的气氛,抒写离别的不舍。③用典抒情,“遗爱”用子产的典故,言徐君猷有德政,给
后人留下仁爱,用以颂扬徐君猷的功德。④借物抒情,秋风中的“双柳”见证友谊,表达希望彼
此的友谊地久天长。(其它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任意三点即可)
【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选项 B“多情”“无所事事”理解不对,“多情”指徐君猷,“好饮无事”结合注释②是颂
扬徐君猷的功德。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答题卷(共 4 页)第 3 页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抒情手法的能力。
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杜甫《蜀相》“映阶碧
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陆
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每题全对 2 分)
【1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荠 邪 隔 衰鬓
18. [A] 19. [B]
20. [答案] :①内容上,从“承载传统”“承载希望”“承载未来”三个角度诠释“中国年”的
意义,条理清晰:②情感上,表达对“中国年”这一节日的喜爱和深情赞美;③语势上,采用排比,
节奏感强,气势磅礴,情感喷发,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一点 2分,最高 5 分。)
【18 题详解】“喜气洋洋”前一句的“喜庆”照应,“春意盎然”与前面的“希望的力量”后
面的“积极向上”照应,而“春意阑珊”指春天将尽,与句意不合;“图腾”与“文化”更搭配,
“图腾”比“标志”更能表现一种精神象征。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对象有误。
【19 题详解】错句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搭配不当,改“凝结”为“流淌”;第二处句式杂糅,“是
因为……造成的”错;第三处语序不当,后三句应该和段末三个分句相照应。
21[D]
22①她的古朴与宁静②或许卷画数笔却能栩栩如生③房子与房子紧挨着连成一片(每点 2 分)
【21 题详解】D“她的美”承接上文作主语,“只有……才”关联的主谓句在句中作谓语,二者
搭配使用强化了语义;A“你”的位置有误,“叹服”“惊讶”语序不当 B“对她的美”变成状
语,没有主语;省“只有……才”后,限制语义完全消失,“抽出好些天慢慢阅读着”不再附带
“唯一性”语义,削弱语义和语气,C“只要……就”不当,“叹服”“惊讶”语序不当
【22 题详解】第①处为概括性句子,从下文两段内容来概括。根据上下文这句要补出“小城”
的特点,“古朴”“宁静” 第②处为仿写和照应句,用句子结构对称和内容前后照应方法造
句,结构和内容一一照应。 第③处是阐述句。根据上下文,由“房子”到“街巷”的条件,应
该是有成片的房子,后一句是没有主语的,补写这句要充当主语。
【23 题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且有固定的副标题格式,副标题为“与 一起向未来”。
材料一 是习近平 2022 年新年贺词的结束语,从“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
差’,海外同胞仍在辛勤耕耘,使领馆、中资企业等海外派驻人员和广大留学生仍在勇毅坚守,
无数追梦人还在奋斗奉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群体都在努力“一起向未来”。从他们身上
可以体现出坚守岗位的责任、辛勤耕耘的姿态、勇毅坚守的态度、奋斗奉献的行动。
材料二 “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主题曲,‘一起向未来’彰显了奥运会团结世人克服
挑战、共创人类未来的力量,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也反映了在当前疫情挑
战下,世界渴望携手走向美好明天的共同心声,从中可以得出“一起向未来”能够启示人们追求
团结一致、克服挑战的精神,也能够表达世人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起向未来”对于世人的引导意义。引导语中提到“一起向未来”能带
给人们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等的启示。结合材料,联系中学生自身的生活
或时代,写作方向可以是从学习生活的角度,学生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勇于挑战,一起为梦想、
为美好明天而奋斗;也可以是从责任的角度,担负起青少年的责任,努力向前;还可以是从生命
的角度,奋斗奉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立意:
1.时代向前,我辈向上 ——-与责任一起向未来。
2.扬帆启航,挑战自我 ——-与梦想一起向未来。
3.让团结之声响彻时代 ——-与伙伴一起向未来。
鄂北六校联考高二语文答题卷(共 4 页)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