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难点);
3、学习诗人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的语言风格(难点)。
4、背诵、默写诗歌(重点)。
一、朗读导入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走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其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四、翻译诗歌(结合注释):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五、分析诗歌:
1、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叙事):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触景思乡。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赏析总结: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七、艺术特色:
《春夜洛城闻笛》主要运用夸张与反问的手法,借玉笛声抒情来表现出客居异乡的诗人对于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的一个“满”字是夸张手法的表现,这笛声就似思乡之愁散漫在洛阳城里的各个角落,也是诗人自己的想象,侧面表现出诗人自己内心思乡之情的浓郁。最后一句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推入高潮,“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八、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与韩愈相关的文学常识(重点);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难点);
3、体会诗歌强调的应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的道理(难点);
4、背诵、默写诗歌(重点)。
一、朗读导入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作者也是想借此诗来表达心中的慨叹之情。
四、自译诗歌(补充注释):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诗歌翻译: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 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五、诗歌赏析: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开头两句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后两句写杨花榆荚“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3、请联系生活思考,后两句诗还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并不因此藏拙,而是努力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所以它还启示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的内容?
前两句:草树争春,珍惜春光。
后两句:杨花榆荚,锦上添花。
5、《晚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
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珍惜)之情。
③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的思想。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呈姿色,争芳斗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