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拓展 探究学习——《拉萨古城》说课设计
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李红霞
小学语文课文里选编了不少介绍城市的文章,《威尼斯的小艇》通过对小艇的介绍展现了威尼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前天太钢王老师讲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通过对北京夜晚灯海的描写展示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繁荣、辉煌、亮丽、年轻及她的勃勃生机。今天我执教的《拉萨古城》这一课也是属于介绍城市一类的文章。
拉萨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她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我想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那就是偏僻、落后、遥远、古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通过仔细地研读课文,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才对古城拉萨有了更深的了解:神秘、圣洁,不但具有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一样地富有朝气和活力,一样地充满现代生活的气息。
那么,如何把城市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来,感悟到,并形成自己深刻的印象?
在研读课标过程中,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标准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第一段我只抓住了三个词语:“白色的楼房”、“黑色的门框”、“五彩经幡”,也就是紧紧抓住了拉萨民居颜色和造型的特点来理解拉萨这座城市的文化。白色给人以圣洁,黑色给人以神秘,经幡代表奇特的民俗。神秘、圣洁、奇特这正是拉萨古城的独特之处。
第二段我抓住一组比喻句“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通过学生对“舰队”、“旗舰”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布达拉宫是拉萨古城,甚至是西藏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地位,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最后一段介绍八廓街,我只抓住“宗教的江,生活的河”这一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拉萨古城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既神秘又开放,既虚无又真实的富有魅力的城市。
因而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文章只要我们抓住了关键词句,理解了关键词句,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大昭寺一段建筑术语、民俗文化特点词汇较多,既抽象又生僻,所以我采用热区链接,以图代讲,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的是,仅凭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让学生真正了解拉萨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专门设计制作了《拉萨古城》专题性学习网站。内容包括:情景导入、课文学习、学海罗盘、学海泛舟、请你欣赏、畅所欲言、知识拓展、佳作展示八个模块。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浏览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欣赏其中的视频影象,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在聊天室里发表自己的感受,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以上是我对《拉萨古城》一课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拉萨古城 》综合资料
这篇课文介绍了拉萨古城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着重写了拉萨古城的民居、大昭寺和八廓街。写民居,着重描述了“一座挨着一座”的“平顶的白色楼房”,以及家家楼顶上飘飞的五彩经幡,并借爸爸的话说明了经幡的象征意义。写大昭寺,着重描述了这座典型的寺庙建筑的宏伟、典雅和壮观。写八廓街,着重写这里商店、摊点之多和气氛之热闹,同时,反映了西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写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况。这种情况,看起来似乎很不协调,但实际上它反映了我们国家尊重多样文化,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尊重人们的个性选择,这是历史的进步。
文中讲到的民俗什物简介如下。
经幡藏区特有的一种民俗什物。经幡是彩色的幡旗,在五省藏区随处可见。经幡一般有三种形式。1.插立在民居建筑楼顶上,是在二米多高的柳枝上缝挂五彩幡条。2.把五彩幡条缝扎在长绳上,挂在高山上。这种经幡长约三四十米。3.把经幡插立在寺院和民居前,经杆上捆扎着幡条,经杆高约四五米。每年过藏历新年的时候,把旧的经幡撤下来,换上五彩缤纷的新经幡,以示新的一年中吉祥、健康,消除灾害。
胜利宝幢立在寺院楼顶上,圆桶状,外层用黄铜鎏金包装,用各种图案浮雕装点,安放胜利宝幢意味着佛法制胜。
“香香”鸟藏语音译,是一种铜雕鎏金装饰物,用来装点寺院楼顶上的金顶,形为人首鸟身状。只有在少数装饰十分豪华的寺院金顶上才能看到“香香”鸟。
鳄鱼头安装在金顶飞檐四角的装饰物,铜制鎏金,形状既像鳄鱼头又像龙头。
“边贝”墙藏语音译,是一种称为边贝的灌木树枝和黄土砌成的黑黄色短墙,用来装饰外墙顶端部位。西藏寺院建筑和达官贵人府邸建筑墙体装饰采用“边贝”墙,而一般民居没有享用这种装饰的资格。
法轮双鹿藏传佛教标志物,在重要寺院正面楼顶上安放。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