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熟记通假字,理解诗歌含意。
2.掌握《诗经》的有关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娴静的女子。静:娴静。
【邶】(bèi)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其姝】(shū) 姝,美丽。其,程度副词,很。
【俟】(sì) 等待,等候。
【城隅】(yú) 城角。一说是城边的角楼。
【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见】(xiàn) 通"现",出现。
【踟蹰】(chí chú)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luán) 面目姣好。
【贻】(yí) 赠送。
【炜】色红而光亮。
【说、怿】通“悦”,喜悦;怿,喜悦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归】同“馈”,赠送。
【匪】同“非”表判断。
文本解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写什么?
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搔首踟蹰” “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描写。
“搔首踟蹰” 描绘出男青年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
(2)作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 富的想像空间。
文本解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例】一传十,十传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文本解读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文本解读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比”“兴”的表现手法,借助“彤管”“荑”抒发情感。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赞美喜爱之情。
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静女的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 表现了他们健康纯真的感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涉江采芙蓉
乡土中国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2.掌握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渡江去摘荷花,生有兰草的低湿之地里生长着许多芬芳的香草。
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采来美丽的荷花想要送给谁?自己思念的人儿,正远在天涯。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回过头去望故乡,路途漫漫无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感情深厚的人分居两地,只能在忧伤中度日,直至终老。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君王
乡土中国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2.掌握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词表达了李煜哪些愁?
本词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愁
亡国之愁
故国之思
往事之叹
生活之悲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只多少
词人为何感慨“春花秋月”没有尽头?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乐景写哀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联想并描述词人小楼里的生活。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体会“只是”的深层内涵。
他为何选择“雕栏玉砌”这个意象?“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如玉的石阶。
这是李煜最熟悉的地方,留下他无数次的欢歌笑语和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富丽堂的宫殿,应该依然存在吧,所不同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他已从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
“只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拓展
1,情感(……)
2,手法:
反衬(以景衬情)
虚实结合(对比)
比喻(化虚为实)
小结: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诵不尽的哀愁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2、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
传统的爱情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
的爱情观。
纤云弄巧
鹊
桥
仙
秦观
秦观
认识作者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hán)沟居士,高邮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儒客大家。
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cháo)补之、张耒(lěi)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词的上片以什么为主?
写景
2描写哪些意象?
意象
纤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
3词的下片以什么为主?
叙事抒情
1.“飞星传恨”为何是“恨”,而不是“爱”?
“恨”是指不能相见的离愁别恨。爱指的是爱意。
织女能把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这样聪慧的女子却与丈夫远隔天涯海角,怎能不叫人想起分离的苦恨呢。用恨来为两人相见之欣喜做铺垫,如果用爱的话无法突出两人爱意之深,相会之难。
再读思考
2.“金风玉露”是什么意思?此意象有何好处?
再读思考
“金风” 指秋风,“玉露” 指白露。
“金风玉露”表面指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的美丽。实际上这两个意象暗含着更深刻的含义。“金”“玉”乃高贵纯洁之物,这是牛郎织女二人之间爱情高贵纯洁的象征。把二人置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正是对其爱情的热情讴歌。
忍顾鹊桥归路
忍:实为不忍。 顾:看
写出临别前的依恋怅惘的场景,突出即将分别的无奈、依依不舍之情,含无限辛酸之泪。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是千古名句,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对此,你有何看法?
同意or不同意+理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