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20: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设计二: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讲解。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率( )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先祖父 与( )嬴
洎( )牧以谗诛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二、三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四、五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读第二部分。
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第三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背诵第1——3自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二学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第三部分
①第四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作业
背诵全文。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