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20: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苏洵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
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3.掌握 “非”、“或”、“得”、“相”、“势”等文言词语;
4.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解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自主学习:
1 .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突出六国,宾语前置。
关于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
欧阳修很赏识苏洵的论文,在嘉佑年间,曾把苏询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 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佑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写作背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赂 秦 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小则获邑
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 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无厌 草芥
下咽 洎 牧以谗诛 革灭殆 尽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悲夫 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 月割 苟 以天下之大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 )而不助五国也 ②( )粮而景从
③悉使( )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 )尽之标
⑤( )然自得( )笑大方(《风景谈》)
【学习小结】
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试概括各段段意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主要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找出文中主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等文言知识点。
【学习过程】
小组代表回答以下问题。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二、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 今:
古: 今: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 今:
古: 今:
3.可谓智力孤危 古: 今:
4.后秦击赵者再 古: 今: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 今: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 今: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 今:
8.其实百倍 古: 今:
9.六国互丧: 古: 今:
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 今:
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 今: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不能独完。 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
4.名词用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
6.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 援,
秦以攻取之外。 攻,
四、特殊句型(翻译句子)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
2.省略句:
(诸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暴(于)霜露。
举以(之)予人。
3.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其势弱于秦。
4.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
5.被动句:
六国破灭。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精讲释疑
师生讨论,解决以下知识:古汉语句式
1.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译为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译为
3.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以……为……:译为
4.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译为
5.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之所: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之所”表被动
【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②此言得之 ( )
③诚不得已 ( )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②其势弱于秦 ( )
4.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
②秦以攻取之外 ( )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⑦洎牧以谗诛 ( )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不曾 B.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免不了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变革消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 是谁之过与 ③ 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 ③ ④词义相同 B. ①②词义不同 ③ ④词义不同
C. ①②词义相同 ③ 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 ③ 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中居间关系属于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达标检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___,两个分论点是:
一、 ;二、 。
2.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
3.翻译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
PAGE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