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专题五 稳态与调节
第9讲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 必修3 教材拾遗
1.(必修3 P14技能应用)用糖和肉分别喂狗,几天后,发现它们的血液中都有大量的糖分,这说明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糖类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2.(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构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3.(必修3 P18小字内容)神经细胞膜内外 的分布情况是细胞内 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的分布情况是细胞内 浓度明显低于膜外。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外流。
4.(必修3 P19相关信息)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
5.(必修3 P23~24资料分析)将动物的胰腺摘取磨碎能获取胰岛素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能将胰岛素水解掉 。
6.(必修3 P26~27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实验中,构建的血糖调节模型是物理模型。根据血糖调节模型分析,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
专题五 稳态与调节
第10讲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免疫
1.(必修3 P3思考与讨论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必修3 P5旁栏思考)生理盐水是 的 溶液,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同,输液时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
3.(必修3 P9思考与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下降。
4.(必修3P11~12科学史话)稳态现象普遍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血压、心率)的稳态等;在宏观水平上,种群数量的消长存在稳态现象,生物圈也存在稳态。
5.(必修3 P32资料分析)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6.(必修3 P36资料分析)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7.(必修3 P37正文)体液免疫中,在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发生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8.(必修3P039~40资料分析)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成活率的常用措施是给患者服用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这些药物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专题五 稳态与调节
第11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必修3 P47相关信息)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叫做胚芽鞘,它的作用是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首先钻出地面的是胚芽鞘,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2.(必修3 P47图3-5)吲哚乙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
3.(必修3 P48小字内容)植物向光性的产生不一定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原因是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也会导致向光性。有些植物,照射单侧光照后,两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向光面的生长抑制物质多于背光面。
4.(必修3 P48知识链接)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有明显不同: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而动物激素有专门的内分泌腺。
5.(必修3 P54文字信息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比植物激素的效果稳定,原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天然的,是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缺乏分解它们的酶。
6.(必修3 P50问题探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相同的,原因是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高于和低于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范围内有两个浓度下生长素的作用是相同的。
7.(必修3 P55资料分析)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8.(必修3 P55资料分析)青鲜素可以抑制发芽,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的贮藏期。
9.(必修3 P56基础题2)从根本上说,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2讲 种群与群落
1.(必修3 P60正文文字信息)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应选择逐个计数法调查种群密度。
2.(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必修3 P63练习2)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4.(必修3 P65数学模型)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是数学模型,其建构过程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5.(必修3 P68探究)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计数。
6.(必修3 P75探究)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7.(必修3 P75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后者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8.(必修3 P77拓展题2)“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捕食螟蛉幼虫,体现了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
9.(必修3 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如桉树—菠萝结构的优点是①两种植物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②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10.(必修3 P84本章小结)科学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3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必修3 P89思考与讨论3)物质和能量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生命活动本质上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生物物质还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必修3 P92拓展题)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是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3.(必修3 P94思考与讨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因为能量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的。
4.(必修3 P96思考与讨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5.(必修3 P99科学·技术·社会)建立生态农业遵循的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6.(必修3 P101旁栏)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CO2,因而能对温室效应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温室效应的源头——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
7.(必修3 P107相关信息)在苹果园里放置能够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和摆尾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的电子仪器有助于蜜蜂传粉。
8.(必修3 P112制作)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中,观察并评判其稳定性的指标是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
9.(必修3 P113科学·技术·社会)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物质、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10.(必修3 P116思维拓展)一般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由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但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硫细菌氧化硫化物释放的化学能。
11.(必修3 P124图6-6)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