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方法“盐田法”,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能说出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结晶;能判断一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3.能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
1.饱和溶液 2.结晶的方法
预习导学
知识回顾
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海水晒盐、盐场的图片
盐场蒸发池 工人在结晶池中操作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盐场多建在海边?学生大多能回答出“建在海边能充分利用海水中的资源通过日光照射海水蒸发,从而得到食盐。”教师可通过提问“你知道晒盐有哪些过程吗 ”
新知预习
1.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方法为___________(也称为_______________)。
2.盐田通常分为两部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盐田法”生产食盐主要生产过程为:先将海水引入___________,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_________,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_________溶液,再晒就会逐渐____________。这样得到的食盐即“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_________(也称“苦卤”),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过程可表示如下:
海水
4.在___________下,在_____________里,不能______________的溶液,就是该________的饱和溶液。
5.固体物质从它的_________________中以________的形式洗出的过程叫_________。海水“晒盐”就是结晶的一种,这种方法是_______结晶。
6.事实上,大多数物质在水中都不是无限量溶解的。化学上通常用_________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限量。
合作研讨:
自主探究一:饱和溶液与结晶
实验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配制与蒸发结晶”。
实验记录
将上述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实验I: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溶解情况)
第一步:加约5g时
第二步:剩余食盐加入后
实验II: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第一步:清液滴在玻璃片上时 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向溶液吹热风后 溶液中开始出现________,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吹干时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1.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2.如何理解“饱和溶液”中的“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两个条件?
针对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 )
A.很浓的溶液 B.含100g水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
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1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D.升高温度,没有固体析出
自主探究二:溶解限量
实验探究
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思考讨论
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因素除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
2.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能否改变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上通常用________来表示某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针对练习
4.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是( )
A.是否搅拌 B.溶质种类 C.水的多少 D.温度
归纳总结:
1.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2.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________中以_______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_______。结晶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途径。
3._________是表示物质溶解限量的一种方法。
展示交流:学生互相展示成果
点拨提升:教师归纳总结,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提升
反思总结:学生畅谈本节收获
达标检测:
1.关于海水“晒盐”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海水降温析出晶体
B.海水晒盐后的母液因食盐减少而变成不饱和溶液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分解得到食盐晶体
2.有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在温度不改变的条件下,当溶剂部分蒸发后有晶体A析出,则此时的溶液( )
A.变成饱和溶液
B.仍是不饱和溶液
C.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为探究溶质种类对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的影响,实验中需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
A.温度大小
B.水的质量
C.溶质的种类
D.温度和水的质量
4.实验室需要一定浓度的饱和食盐水,小方和他的实验团队一起开始了配制,请帮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已知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
(1)为加快食盐的溶解,他们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加溶质 B.增加溶剂
C.用玻璃棒搅拌 D.升温
(2)如何知道所配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
A.降温看是否有食盐晶体析出
B.继续加入食盐晶体看是否还溶解
C.加入硝酸钾晶体看是否继续溶解
D.用玻璃棒搅拌看是否有溶质析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知溶解度的概念;会使用溶解度曲线。
2.能对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类。
3.初步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4.初步认识食盐的用途。
学习重难点:
1.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3.重结晶法提纯粗盐
预习导学:
知识回顾
激情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1、一杯水中能无限量的溶解糖吗?
2、同样多的两杯水,温度不同,哪杯能溶解较多的糖?
3、如何知道这杯水不能再溶解糖了?
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入新课。
新知预习
1.溶解度是指在_______下,某固体物质在_______里达到______时,所能 的_______。单位是_______。
2.根据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知道: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2)只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__________。
3.一般根据_____℃时的溶解度,将固体物质分为四类:
范围/g >10 1~10
分类 难溶
4.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常含有可溶性杂质(如________、________等),通常用化学方法除去;还含有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通常可以用________方法除去。
5.________是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必需品;同时还是制造_________、氯气、盐酸、_________等的基本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制造_________、塑料、合成橡胶、______等。
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一: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活动天地”—认识溶解度。
讨论:要给溶解度下一个定义,你们认为应注意哪些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
完成课本中的“活动天地”----绘制溶解度曲线
结合课本“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讨论:
1.溶解度曲线的作用有
(1)能看出各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_的变化而_______________;
(2)能查到0~100℃的范围内一定温度下的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大”或“小”),由此说明,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3.结晶有哪些常用方法,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针对练习
1.下列关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时,10 g NaCl可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t℃时NaCl的溶解度是10 g
B.t℃时,把l0g NaCl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 g
C.把20 g NaCl溶解在水里配成饱和溶液,所以NaCl的溶液度为20 g
D.t℃时,把36 g NaCl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达到饱和,所以t℃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
2.向l00g10%NaOH溶液中加入12.5g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2. 5% B.200% C.22.5% D.25%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当温度为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 法
(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自主探究二: 重结晶法提纯粗盐
实验探究
完成课本“实验探究”。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如表:
步骤 现象
1 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___的液体
2 经过滤后,得到__________的液体
3 刚开始蒸发时,溶液中_____晶体析出;一段时间后,______晶体析出;待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
小组讨论
1.蒸发过程中为什么不将溶剂蒸发干后,停止加热?
2.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针对练习
1.如图是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的三大操作步骤,据图回答: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
(2)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这三步操作均使用到的仪器是
________,其作用分别是 、 、 。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
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
溶液吗? (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的是 (填物质序号)。
归纳总结:
1.溶解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学生互相展示成果
点拨提升:教师归纳总结,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提升
反思总结:学生畅谈本节收获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36g NaCl溶于水中制成饱和溶液,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100g 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26.5g NaCl,因此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6.5g
C.在20℃时,100g 水中溶解了20g NaCl,因此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
D.20℃时,100g水中溶解36g NaCl并达到饱和状态,因此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
2.10℃时某物质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则该物质属于( )
A.易溶 B.能溶 C.微溶 D.无法判断
3.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5.在20℃时,A物质1g溶解在10g水里,B物质150g溶解在1000g水里,C物质25g溶解在500g水里,分别得到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则20℃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A.A>B>C B.B>A>C
C.C>A>B D.B>C>A
6.如图所示是某学生进行粗盐提纯实验中过滤操作的示意图。试回答: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该____ (填“高”或“低”)于滤纸的边缘。
(3)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等到蒸发皿中________时,
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移去蒸发皿时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