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六大知识点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六大知识点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0 18:2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六大知识点复习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占据着一点的位置,所以在复习中要总结经验,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规划合理的复习方案,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小编为即参加2013中考的同学整理了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供学生参考学习。文档较长,欢迎免费下载复习,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高中。
1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古今异义
2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通假字
3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词类活用
4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句式
5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一词多义
6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复习:古今异义
  例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果,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 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 使……复生
  4、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 啼,哭着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十、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 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使┉┉苦、劳、饿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3、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1、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2、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一,一只狼(名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句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详述: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 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o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一词多义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 边)
  49.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69.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 隶: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79.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81.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 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 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 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 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 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 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 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 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 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 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 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11. 适: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12. 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 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15.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18.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 屯: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 谓: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26.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 鲜: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 行: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 夷: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 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44.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 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 易: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 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 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 步(将以益治其文) 4、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 意: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 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 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152. 盈: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 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154. 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 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 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157.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
  158. 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 缘:1、缘故 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61. 再: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日再食)
  162. 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63. 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 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 至: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166.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 质: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 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 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 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 缀: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75.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176.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 足: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 作: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 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删、补、换、调、变。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倒装、一词多义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