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4 11: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郁的表情 悄悄地细声吟唱
B.顶天立地的脊梁 斩钉截铁地演唱
C.温热的土炕 毫不犹豫地拒绝
D.满目琳琅的电器 茁壮地成长
2.下列对古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塞”
B.“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描绘出宫廷宴饮时豪华的场面,富有西域特色
C.“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两句诗借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3.“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句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突出强调 B.表特定称谓 C.表直接引用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还(huán) 琵琶(bā) 项羽(xiànɡ)
B.鬼怪(ɡuǐ) 出塞(sài) 胡子(hú)
C.亦可(yì) 将来(jiānɡ) 堵塞(sài)
5.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
斩钉截铁
A.到一定期限停止。 B.割断,弄断。 C.充满。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bào fù tuī jiàn guī fàn hè cǎi róng qià
( ) ( ) ( ) ( ) ( )
7.先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眉( )目秀 亭亭( )立 ( )眸皓齿
文( )彬彬 ( )貌堂堂 ( )风凛凛
膀大腰( ) ( )眉大眼 白( )苍苍
鹤发童( ) 慈眉( )目 ( )履蹒跚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综合实践。
大自然是充满奇迹的,右边的漫画叫《生命的力量》。看了这幅图,你想:
对这个神奇的生命说:
_________________
对斧子的主人说:
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完成句子。
1.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  中国巡警训斥她。(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0.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的回答是“为___________而读书”“为________而读书”“为_____________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全文完成练习。
(1)课文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第二件事 ________ 东北奉天 ________ ________
第三件事 ________ ________ 中国妇女、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周恩来 目睹“中华不振”
我发现,这些事情中,第________件事是结果,第________件事是原因。我能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这三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样写的作用是( )A.制造悬念 B.总结全文 C.点明中心
14.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来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才立下远大志向的。
C.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
D.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课内回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wàng( )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chì( )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7.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字。
指wàng( ) 训chì( )
18.节选的段落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请你展开想象,此时中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1.书面表达
习作芳草地。
从童年到少年,你接触了许多人,认识了许多人,但真正在你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人并不多,除了自己的亲人,老师还有谁呢?请回顾以往的日子,哪个同伴、邻居、同学使你难以忘怀,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词语搭配。
在选项A中,“沉郁的表情”指的是表情非常低沉郁闷。“ 悄悄地细声吟唱”中“吟唱”指的是悄悄地细声歌唱。
在选项B中,“脊梁”指的是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顶天立地”指的是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因此,用“顶天立地”形容脊梁,“斩钉截铁”指的是比喻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演唱”指的是唱歌表演,因此不能用“斩钉截铁”形容“演唱”,可以说,“快乐地演唱”。
在选项C中,“土坑”指的是土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因此可以说是:温热的土炕,“毫不犹豫”指的是不经过思索,因此可以说是:不假思索的拒绝。
在选项D中,“满目玲琅”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完美的事物很多。因此可以说是“满目琳琅的电器 ”,“茁长”形容植物和动物成长,还可以解释为某人或某植物与事物成长得很结实,因此可以说:“茁壮成长”。
2.C
【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A项诗句理解错误,“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这里不能理解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塞”。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B项诗句理解错误,“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代王翰的《凉州词》,意思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描绘出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并没有描绘出宫廷宴饮时豪华的场面,富有西域特色。
C项诗句理解正确。“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意思是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这两句诗借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3.C
【详解】
本题考查引号的作用。
1.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和音译词。
2.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3.表示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
4.表示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一句专业术语等。
5.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诗中的“梨花”并不是真的梨花,而是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表现出了冬季景象的繁荣壮丽。
这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要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多积累。
A.“琵琶”的“琶”读音错误,应读作:pá。
B.加点字读音均正确。
C.“堵塞”是“塞”读音错误应读作:sè,意思是:指阻隔、堵住。
5.B
【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斩钉截铁:释义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截”意思是割断,弄断。选项B正确。
6. 抱负 推荐 规范 喝彩 融洽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负、荐、规、融”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清 玉 明 质 相 威 圆 浓 发 颜 善 步 描写人物外貌的
【详解】
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结合题目所给的词语,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说出本题词语的特点即可。
眉清目秀:形容容貌俊秀。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明目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相貌堂堂: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威风凛凛:威严可畏、有气势的样子。
膀大腰圆:形容人的身体高大粗壮。
浓眉大眼:又黑又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形容眉目有神的人。
白发苍苍:苍苍:灰白色。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
鹤发童颜:白白的头发,红红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
步履蹒跚: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从以上词语的词性看,都与人的外貌有关,因此,这些词都是用来描写人的外貌的。
8. 你真是生命的奇迹! 请您放下斧子,把这个生命种到土里去吧!

9. 魏校长提出了问题。 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他该登台演出了。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详解】
1.本题考查缩句。缩句时,要把所有修饰语去掉,要注意缩句后语句要通顺。缩写句子的步骤:① 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②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是什么”或“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③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
本句缩为:魏校长提出了问题。
2.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句改为: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3.本题考查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方法是:改标点,改冒号为逗号,删掉前后引号。
改人称,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应把“我”或“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她)”或“他(她)们”;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把“你”或“你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们)。
检查改标点、人称之后的句子表述是否合理这一步必不可少。通过添加、删去或改换某些词语,使句子在表述上通顺、连贯、合理。“这里”、“这时候”要换成“那里”、“那时候”,“现在”要换成“那时”等等。
本句把冒号、引号改为逗号,把“我”改为“他”。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反而……”相连。
10.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家父 明理 光耀门楣 为中华之崛起
11.其他同学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族的利益,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从中可以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12. 修身课上 魏校长、周恩来、同学们 立志“振兴中华” 十二岁那年 周恩来、伯父 耳闻“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一 二 三 周恩来之所以李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十二岁那年他在奉天上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13.C
14.为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而读书。现在还有一些疾病无法治愈,比如癌症;还有一些突发的疾病无法预防,比如新冠肺炎。我将来要成为一名医生,攻克这些医学难题,让人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15.有大志者,今生应该发愤图强,尽心尽力报效今生,努力拼搏进取,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相对而言,也有意思说是:有志向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就应该一生为此奉献,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是人当有志的可以为了理想目标的去努力,不抱憾终身。
16.D
10.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第一段,可知①是“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结合课文“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可知②③④的答案;结合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知⑤的答案。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文中关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句子有“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将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写,让我们体会到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12.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作答此题,学生需要结合所学内容完成填空。本文写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第一件事:地点:修身课上;主要人物:魏校长、周恩来、同学们;事件:探讨读书原因,立志“振兴中华”。
第二件事:时间:十二岁那年,地点:东北奉天,主要人物:周恩来、伯父,事件:耳闻“中华不振”。
第三件事:时间:一个星期天,地点: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主要人物:中国妇女、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周恩来,事件:目睹“中华不振”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第一件事是结果,第二、三件事是原因。
文章可概括为:周恩来之所以李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十二岁那年他在奉天上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13.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周恩来有着这样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为百姓谋福祉,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故答案应选C。
14.
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本文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5.
本题考查了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1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及“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故D选项错误。
17. 望 斥
18.文中写了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19.洋人太可恶,中国人太可怜,列强凭借强大侵略中国,我们应该好好读书,振兴中华,把洋人赶出中国。
20.因为他看到了国家的地盘被帝国主义侵略者霸占着,他们还任意杀害我们中国人。周恩来知道要想我们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就必须振兴中华,必须从读书开始,所以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望、斥”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8.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根据课文第二段可知选段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9.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阅读文章回答即可,结合文中“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作答即可。
20.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段可知,因为他看到了国家的地盘被帝国主义侵略者霸占着,他们还任意杀害我们中国人。周恩来知道要想我们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就必须振兴中华,必须从读书开始,所以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1.例文:
令我难忘的人
我一直认为难忘的人就一定是伟人,但有一件事使我改变了看法。
最近几天,我看见一个腰板挺得十分直,长着娃娃脸的保安。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商场购买东西,回来时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这时,一个保安拦住了我们:“请出示卡。”不好,由于商场大减价,我们都急急匆匆的,把卡忘在家里了。妈妈和保安说了半天,可保安怎么也不让我们进去。妈妈只好极不情愿的去传达室登记,我在外面看着那一大推东西。我心想:“这个保安真是个大坏蛋,死心眼”
一天,爸爸回家时对我们说:“今天有一个小孩直冲马路,差点儿被车撞上,幸亏一个保安推开了他,自己却被车撞上了……” “是哪个保安呀?”妈妈问。“就是那个腰板挺得最直的。”听到这,我忍不住怀疑自己的耳朵,他怎么可能会这么做呢?
我下楼一看,果然没有看见那个保安了。
几天后,那身影又出来了,腰板还是挺得和以前一样直。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在心里说他“大坏蛋”、“死心眼”,因为他是认真尽职工作啊!
【详解】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要求写生活中让你难忘的人。选择生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去写,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她)的身材、长相、爱好等。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开头:抒发感情式开头或形象比喻式开头引出下文。
中间:这是本次作文的重点。我们需要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讲述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注意:
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⑤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结尾:点题,收束全文。抒发自己的感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