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选择题
1.陈旭麓在《旧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到:“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其中在“决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是( )
A.陈化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2.走进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梁启超的话映入眼帘(如下图),下列不属于“甲午一役”后的民族觉醒的是( )
A.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
B.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C.宣传三民主义,进行民主革命
D.在虎门销烟,激发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3.1898年,一幅《时局图》(下图所示)广为流传,它反映了当时(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人民掀起反帝高潮
C.清王朝的腐朽 D.社会经济的衰落
4.甲午海战中,指挥致远舰、殉国于黄海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5.近代迫使中国“割让台湾”“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瑗珲条约》 D.《马关条约》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 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7.下表为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三次向列强借款的信息表。这些借款使清朝
借款项目 借款条件
1895年“俄法洋款” 借款4亿法郎,折银9800余万两,分36年还清
1896年“英德洋款” 借款1600万英镑,折银9700余万两,分36年还清
1898年“英德洋款” 借款1600万英镑,折银1.2亿余两,分45年还清
A.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B.对外财政依赖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政府债务负担减轻
8.下表是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对比表,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其原因是
北洋海军 参战舰只10艘,总吨数31336吨,总马力46200匹,大炮总数173门,小口径炮149门,官兵总数2054人
曰本联合舰队 参战舰只12艘,总吨数40849吨,总马力73300四,大炮总数268门,小口径炮257门,官兵总数3630人
A.缺乏外援
B.实力差异
C.不习海战
D.指挥失误
9.历史地图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材料。如下图地图所示内容( )
A.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B.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0.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成为时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式学制的创立
11.“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2.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同治皇帝在位时间从1861年~1875年)的现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国强的道路。这场战争是(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他受命为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2)图一,图二通商口岸分别是在哪一次战争之后被迫开放的?
(3)与图一通商口岸相比,图二的口岸位置有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危害是什么?当时美国没有划到势力范围,但为了确保美国的利益向中国提出什么照会?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谈谈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一、二、三,请为以上探究确定研究主题。
15.【屈辱条约】
① ②
割地 割③给英国 割辽东半岛、④全岛及所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日本兵费白银⑤
开埠通商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其他条款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⑥等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请写出表格中①和②所代表的不平等条约名称。
(2)请写出表格中序号③④、⑤⑥所代表的条约内容。
(3)“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独立主权。表格内容中,中国丧失了哪些领域的主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可知,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不幸中炮,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D项正确;陈化成、 关天培均是陆军将领, 左宗棠没有参加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林则徐虎门销烟,激发反侵略的坚强意志是“甲午一役”之前的事件,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三民主义,进行民主革命都属于“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后的事件,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3.A
【详解】
《时局图》反映的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租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无关清王朝的腐朽,无关社会经济的衰落,排除BCD。故选A项。
【点睛】
4.B
【详解】
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排除A项;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C项;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A项;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灾难”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指的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1895年‘俄法洋款’” “1896年‘英德洋款’”、 “1898年‘英德洋款’”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内容有赔款白银2亿两,清政府被迫政治贷款,导致清政府对列强的财政依赖,B项正确;清政府向列强借款,说明经济实力弱,排除A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从材料中三次借款说明政府债务负担加重,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黄海海战中日力量存在实力差异,导致在这场海战中中方损失惨重,故B符合题意;题干图表没有涉及缺乏外援、不习海战、指挥失误,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9.A
【详解】
根据图中“黄海海战”“平壤陆战”“辽东之战”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最终结果是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等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C项;《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也从侧面反映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因此激发了中国向日本学习的热情,有识之士力图通过学习日本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B项正确;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思想的解放,但不是最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向日本学习,排除C项;新式学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但也不是最能解释中国向日本学习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邓世昌是北洋水师名将。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故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
12.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同治中兴”“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可知,这与洋务运动有关,所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1)事件:虎门销烟;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图一是鸦片战争;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
(3)变化: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内地)。
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
事件:根据材料“1839年,他受命为钦差大臣、后赴广东……”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一指的是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
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根据图一及所学可得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根据图二及所学可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3)
变化:根据地图及所学可得出,图二的口岸位置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内地)。
说明:根据所学可得出,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点睛】
14.(1)资本输出
(2)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门户开放”的照会。
(3)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详解】
(1)根据“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得出资本输出。
(2)从表格中“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和列强的势力范围可得出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3)根据“《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可得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结合材料可得出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5.(1)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
(2)③:香港岛(只答“香港”不得分);④:台湾;⑤:2亿两(单位错误不得分);⑥:开设工厂;
(3)中国丧失的主权有: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详解】
(1)依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割地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以及中英协定关税等属于《南京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等地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开放沙市等地通商、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等可知属于《马关条约》内容。
(2)依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等地给日本,赔款日本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依据所学知识,割地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埠通商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