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A.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B.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展
C.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实施了( )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民族团结
C.民族平等 D.民族繁荣
3.英国主流报纸《卫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抹黑中国的文章,称中国生产的服装涉及强迫新疆维族人劳动,呼吁世界所有服饰品牌与零售商抵制中国产品。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进行了强烈谴责。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下有关新疆的历史史实,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2)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 (3)1762年,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 (4)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4.新中国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此举体现了
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得以实现 B.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C.少数民族落后面貌得到改变 D.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6.根据国务院规定:“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自2017年起广西“三月三”被定为法定节日,这说明广西实行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改革开放政策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国策
7.“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歌曲中所说的“天路”指的是( )
A.川藏公路 B.新藏公路 C.青藏铁路 D.宝成铁路
8.“学习强国”登载2021年前三季度,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0.9%。为西藏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西部大开发 D.民族区域自治
9.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有毛南族6.45万人,占全国毛南族人口的70%左右。2020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这与我国制定的哪一政策有关?( )
A.精准扶贫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改革开放
10.中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均发展、大团结,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下列史实不能体现材料主要思想的是
A.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B.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C.少数分裂分子在西方支持下制造分裂活动,破坏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
D.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1.2006年通车的,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铁路是( )
A.京广铁路 B.川藏铁路 C.新藏铁路 D.青藏铁路
12.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广西还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
A.说明壮族是最古老的民族 B.显示广西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体现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推动广西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
13.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4.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在
A.改革开放后
B.文革期间
C.一五计划期间
D.筹建新中国时
15.西藏解放以来,国家向西藏地区拨付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大力支持西藏的建设和发展。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A.加强各民族团结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材料二 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没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党的治国方略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摘编自《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确立的一项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的构想,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制度?说出该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北宋与辽、夏,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材料三: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材料一反映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次和议”有什么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时遵循什么原则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伴随着自治区的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西藏地区的卫生和教育状况得以改善,D项正确;西部大开发在2000年开始实施,排除A项;兴边富民行动开始于1999年,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少数民族地区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A项正确;我国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但这不是“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根据题干“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唐朝在西域设置……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可知,从西汉开始新疆归属中央管辖,唐、请、新中国都对新疆进行管理,说明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所述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代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得以实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大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少数民族落后面貌得以改变,排除C项;材料所述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而不是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对内蒙古自治区予以确认。选项A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间是1955年,排除B;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间是1958年,排除CD。故选A。
6.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故A符合题意;改革开放是对内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和对外建立经济特区等开放,故B不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国策是针对澳门、香港和台湾问题设定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详解】
依据题干“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雪域高原就是指西藏,安康的意思是平安健康,这是形容青藏铁路修通之后给西藏人民带来的欢乐及便利,C项正确;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属于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与题干无关,排除AB项;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市,向南穿越秦岭到达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全长669km,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因此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为西藏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D项正确;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排除A项;民族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是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奋斗,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结合材料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可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B项正确;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不是针对整族脱贫的,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C项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现代化,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0.C
【详解】
“少数分裂分子在西方支持下制造分裂活动,破坏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反映的是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没有体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均发展、大团结”,C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体现了“中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均发展、大团结”,排除A项;BD项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体现 了“中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均发展、大团结”,排除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D项正确;京广铁路、川藏铁路、新藏铁路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广西确定为假期,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尊重和保护,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壮族是最古老的民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广西对外开放的步伐、广西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内容,排除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体现了民族自治原则,B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的时间是1955年,排除A项;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是1958年建立,排除C项;西藏自治区是1965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各民族的代表共同决定建立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策确定了下来。所以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发展。C项正确;加强各民族团结不是党和政府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与题干的“国家向西藏地区拨付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大力支持西藏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与题干的“国家向西藏地区拨付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大力支持西藏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答:政协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3)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5)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答政协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可知,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根据材料三“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知,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没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可知,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据材料四“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党的治国方略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知,忽视政治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5)根据材料中政协制度、人大制度和文革的教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角度进行回答。
17.(1)开明的民族政策;
(2)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或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4)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由材料“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此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由材料“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结合所学可知:“三次和议”一方面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由材料“从俗从宜”“从安其俗” “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归纳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或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4)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围绕“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