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合质检考试(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合质检考试(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3 23:02:02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题答案】D 3 分
A. “令(灵巧)”错误。句意:口才很好,有很多好的才能。“令”,美好。
B. “乘(乘坐)”错误。句意:登上那堵破土墙。“乘”,登上。
C.“坐(坐下)”错误。 应为:空,徒然。
【2题答案】B 3 分
偏义复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
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所给的八个句子中划线词语是偏义复词的有:②
公姥:意思偏在“姥”,指婆婆;③作息:偏在“作”,指劳作;⑤弟兄:意思偏在“兄”,指兄
长;⑥父兄:意思偏在“兄”,指兄长。
【3题答案】C 3 分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寅时(3~5点)和酉时(17~19 点)”错误,应是分别对应地支计时法中的丑时(1-3 点)
和 戌时(19-21 点)。
B.“初七,指农历每月初七”错误,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
D.“垂髻……指代年迈的老人”错误,垂髻,古代儿童头发的样式,用以指小孩。
【4题答案】B 3 分
“《孔雀东南飞》淡化了故事情节”错。《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以焦刘爱情和封建家长制
的迫害为线索,故事情节完整,以兰芝被遣为情节的开端,夫妻誓别和兰芝抗婚是情节的发展,
双双殉情是情节的高潮,及告诫后人为情节的尾声,所以,该诗在情节的叙述上并没有淡化情节。
且全诗多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结尾体现浪漫主义色彩。
【5题答案】C 3 分
A 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
B“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
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
D 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
意蕴”,颠倒了二者关系。
【6题答案】B 3 分
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
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7题答案】D 3 分
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
【8题答案】6 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
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
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
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
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题答案】B 3 分
“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表述错误。根据文意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
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看见过森林”。
【10 题答案】D 3 分
D.“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表述错误。比如小米开尔误把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当作森林,然后
予以拆解的情节就属于有限视角,故称不上“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
【11 题答案】4 分
①“寒冷”强调了外部环境特征: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
②“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
③“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无
奈、孤独和凄凉;
④“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
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每点 1 分,答出 3 点即给满分 4 分)
【分析】根据文意,由“寒冷……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
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
仿佛在叹气”可以得知,此处的环境描写在于展示严酷的自然环境及马可瓦多一家窘迫的生存环
境。
由“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马可瓦
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
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等可以得知,
正是因为“寒冷”的逼迫,才会促使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去找柴,这样就推动了后面情节
的发展。
由“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
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
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
可知,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陷入一片寒冷之中,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
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写在于烘托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状态下的
内心的无助、孤独和凄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另外,小说极力描写“寒冷”的状态,首尾都描写了环境的寒冷,首尾照应,突出了以马可
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并借以表达作者对这他们的同情,有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2 题答案】6 分
荒诞的主要体现:
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
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
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②笔法(设定)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
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
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真实的主要体现:
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的处境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
②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如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出门找木柴、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同意拆广告牌、正在
拆广告牌的马可瓦多为什么没被发现等情节,都有前文的呼应与合理的解释;
③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
砍柴取暖;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出路以至于要拆广告牌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
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答出 3 点给满分 6 分,若 3 点只答“真实”或“荒诞”中一方,则最多给 4 分;学生答题时
可能在一句中真实与荒诞互举,比如“情节荒诞......情节发展符合逻辑......”这样表述时
如果各有文中事例分析,则应给 4 分;)
【分析】
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
惨真相,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题干中给出具体的答题方向,作答时提出“荒诞”和“真实”
的表现然后列举文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即可。
结合“这就是森林”“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既然
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
走去”“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
吐舌头……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
的脸……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等分析情节的荒诞。
结合“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小孩就在
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等分析,现实生活
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
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而“真实”主要表现在: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
①塑造人物的真实性,马可瓦多和家人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代表,真实可信;
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如介绍小米开尔“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
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使后面他把广告牌当成树林的情节显得合理可信;叙述阿斯
托弗的近视以及他不戴眼镜的原因,为下文阿斯托弗没看见蜷缩着的马可瓦多这一情节的展开埋
下伏笔;
③荒诞中蕴涵真实,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结合“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
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
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
远远传送开来”等分析,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都是
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行为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
惨真相。
【13 题答案】A 疾:小病 (3 分)
【14 题答案】C “出行时为太子牵马前导”错,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 (3分)
【15 题答案】D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是李密表达对从事的厌恶。 (3 分)
【16 题答案】每题 3分,共 9分。
(1)(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
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讲学:研究学问;暇:空闲,闲暇;师事:拜……为师;门人:弟
子。)
(2)(我)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鲜:没有;祚:
福分;息:子嗣)
(3)庭院中一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后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为:译为动词,如,修筑;
已:不久;凡:总共;再:两次)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
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孝道之情笃深,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
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
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
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被平定
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家中)无人奉养,就没有接
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
止征召。
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他到洛阳。司空张
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
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
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
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雅;《大诰》是与普
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
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任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写信给人说:“庆父不死去,
鲁国的灾难不会结策。”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
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
自己认为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
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作依靠,不如回
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在这时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
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17 题答案】C (3 分)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动词“入”“归”搭配,使静止的
景物有了动感。“红”“青”是色彩描写,与动词的搭配,红色的桃花、青色的柳叶,有了生机和
活力。
选项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和“青”后面没有动词。
【18 题答案】(6分)
①“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②“老随人”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感伤;③“四
海尚风尘”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写出诗人心忧天下,悲情愈盛之情;④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
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
解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去分析“悲”的原因,从“转添愁伴客”可以看出诗人是悲痛客
居他乡。从“望乡应未已”可以看出诗人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悲痛,从“四海尚风尘”注释:天下
尚处于战乱之中,是对天下苍生社稷的悲痛。
说明:本题考生若只写内容上的“悲”(前三点),未点出手法“对比”或“以乐写哀”不能
得满分。(建议评卷时手法 1 分,内容 5分)
【19 题答案】(10 分)
(1)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错一字则扣 1 分,封顶 2 分)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句 1 分,每句错一字扣 1 分。下同)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5)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0 题答案】 (每点 2 分,共 6 分;语意接近即可酌情给分。)
①却反映了你的平衡能力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
②人的平衡力会下降
③要循序渐进
第一个空,根据“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可知,第一空与之成感觉关系。前一句由
“以反映平衡能力的强弱”可知,这是动作的目的。综合分析,应填入“却反应了你的平衡能力”;
第二个空,根据“随着年纪的增加”“需要注意及时地进行锻炼,来维持好的平衡感,延长
自己的寿命”,可知平衡力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可填入“人的平衡力会下降”;
第三个空,根据“该动作在练习的时候”“慢慢延长单腿站立时间”“还须要闭上眼睛”等句
子可知,该句在讲练习过程怎么操作,应填入“要循序渐进”。
【21 题答案】
人体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
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处在单脚支撑面上的动作,叫做闭眼单腿站立。
【22 题】
审题分析:
材料将三个汉字“上”“止”“正”与“人生的成长历程”相联系。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
中如何或为何要依次经历“上进”“知止”“守正”,而不是选则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
概念进行阐述。
(1)三个汉字分析
关于“上进”的概念,没有什么争议。人要上进,也是天然成立的。
“知止”可以有多解,每一解就提出一种停止的理由: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要人知道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不
然后继乏力,难以持久。
《大学》“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要人明确以“至善”境界为目标,不然真理再向
前一步就成了谬误。
《谏太宗十思疏》“知止以安人”,“知止”是要人抑制奢靡、贪婪之念,不然就会侵害到他
人的利益,也有损自己的德性。
……
“上进”和“知止”属于外在行为。“守正”则偏于内在精神,比较抽象。一般理解为“恪
守正道”,是对于原则的坚持。现在流行“守正创新”的说法,“守正”可扩大为掌握规律、把握
基础等内涵。
“上进”和“知止”一前一后,要人先有为再不为,这符合中国的“贪多必失”“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等传统思想。如果到此为止,难免落入“谦退保守”的价值观。所以“守正”一环
是提升文章主旨的关键。
“守正”由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或放弃,转向对内部世界的关照,把自我从属于一个更高的理
念,从而跳出了进退得失的循环,进入不忧不惧的境界。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
或者说,从“上进”到“知止”是寻找自我和外物的平衡点,从“知止”到“守正”是找到
了自我在大道中的安顿之处。
体会到了这样一些层进关系,我们就可以再具体事件中看看这种处世之道的运用:
(2)成长历程:
顺着好奇心和进取心,不断探求自然、介入社会,追求一段时间后,明白知也无涯、世事难
为,于是停歇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深耕或创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核心价值。
(3)人生哲学:
孔子“志于学”和“立”,就是“上进”阶段;“不惑”是不为名利打扰,“知天命”“耳顺”
是与世无争,这都是“知止”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道在心中,进退从容,就是“守
正”。
(4)生命智慧:
繁衍生息是“上进”,物种竞争、环境变化必然造成扩张的停止,在不断消长中,变异和进
化才是常道,也是正道。
(5)求学:
一路升学到博士固然可喜,止步于硕士或本科甚至高中,也是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出
的正确决定,为学历的学习停止了,为人生的学习才真正开始,永远守住修身立德的初心。
(6)处友:
朋友越走越近,也要适当保持距离,无论甘若醴还是淡如水,都要坚持超功利、有肝胆的原
则。
(7)从业:
升职加薪固然是打工人的上进心,但逐级提升的人员必然有限,不必追求不止,停留在自己
适合的岗位后,才能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发现工作的意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2021-2022 学年下学期五县联合质检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 4 小题,共 12 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女也不爽.(差错) 便言多令.才(灵巧)
B. 乘.彼垝垣(乘坐) 伶.俜.萦苦辛(孤单)
C. 赍.钱三百万(赠送) 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D. 何乃太区.区.(情意深挚) 西当.太白有鸟道(对着)
2.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3 分
①五里一徘徊 ②便可白公姥 ③昼夜勤作息 ④本自无教训
⑤逼迫兼弟兄 ⑥我有亲父兄 ⑦否泰如天地 ⑧贵贱情何薄
A. ①③⑥⑦ B. ②③⑤⑥ C. ②④⑤⑧ D. ①④⑦⑧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鸡鸣入机织”中的“鸡鸣”,“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都是“天色计时法”,分别对
应地支计时法中的寅时(3~5点)和酉时(17~19 点)。
B.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每月初七;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
这些都是妇女们置酒欢聚、嬉戏娱乐的日子。
C. 屈原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影响深远。《离骚》中主人公浑身披覆着香
花香草,实际上是借此彰显其纯洁高尚的品格。
D. 总角,是指将头发梳成两个如角的发髻,可用来指幼儿时期。垂髻,是指头发垂下来,指代年
迈的老人。女子十三四岁则称为“豆蔻年华”。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
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但《孔雀东南飞》淡化了故事情节,抒情性强,浪漫色彩浓厚。
C. 沈从文,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边城》以翠翠的爱情生活为主线,描绘了湘西边城的
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D. 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再别康桥》一诗体现了新月派主张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极具新格律诗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 4小题,15 分)
高二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
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
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
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
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
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
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
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
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
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
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
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
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
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
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
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
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
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
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
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
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
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
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
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
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
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
高二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
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
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
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
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
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
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
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
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
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
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
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
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
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5.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往往有第一等襟抱,也往往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8.以下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
高二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
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
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
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
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
最后的干柴,裏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
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
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
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
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
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
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 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
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
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
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
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
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
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高二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
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
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
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 你在上面干什么,
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
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 别想跑!”但没有人
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
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
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
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
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
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
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
B.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
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
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
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侥幸但依旧沉重的心情。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作者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的情况,给人以强大
的压迫感。
B.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
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
C.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
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
高二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D.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将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
的寻找柴火的经历。
11.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12.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
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
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
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
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
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
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
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疾:大病,重病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疾:憎恨,厌恶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 内:向朝内,指京都
D.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指家中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征,征辟,汉代开始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
C.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出行时为太子牵马前导。
D.武帝,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有名文人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定,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祖母
高二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年高无人奉养,未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
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赞其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
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敢于直言,因不满自己职位得不到升迁,曾多次出怨言。比如,曾书“庆父不死,鲁难未
已”的话,又写“官无中人,不如归田”的诗。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3分,共 9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 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 ③
:酒器 ④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7.“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
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18.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题 2分,共 10 分)
(1)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把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认为语言、声韵、思想都是由“情”衍生出
的,这在《与元九书》表述为八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
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高二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8 页)
(3)杜甫的《蜀相》中,描绘了祠堂内美好春景又融进了崇敬与追怀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出了居
民住宅的雅致。
(5)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
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四、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闭眼单腿站立并不复杂。它通过测量人体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
官的平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在单脚支撑面上的时间,以反映平衡能力
的强弱。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① 。
如果你坚持不了 6秒,代表你的平衡力已经相当于快 70 岁的人;平衡能力好,身体的协调和
反应能力会越强,身体更健康。随着年纪的增加,② ,需要注意及时地进行锻炼,来
维持好的平衡感,延长自己的寿命。该动作在练习的时候,③ ,慢慢延长单腿站立时
间;还须要闭上眼睛,因为调节平衡并不能靠眼睛来协调,而是调动大脑来对身体各器官进行调节。
20.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分)
21.请从第一段中提取相关信息,以“人体”为开头,为“闭眼单脚站立”下一个定义。(4分)
五、写作(60 分)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
的成长历程,蕴藏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
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
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