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时在位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2.《百家讲坛》中蒙曼副教授在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
A.三游江都 B.三征辽东
C.营造东都洛阳 D.建立隋朝
3.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国户口众多 C.土地兼并严重 D.郡县数量过多
4.“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
A.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C.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 D.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
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结束了分裂局面 B.巩固了封建统治
C.促成了“贞观之治” D.促进了经济交流
6.如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隋朝建立 B.隋灭陈,统一全国
C.隋炀帝即位 D.大运河浚工
7.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大运河( )
A.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D.打通了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
8.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隋朝的特点,比较恰当的是( )
A.盛极一时 B.长治久安 C.战乱不断 D.诸侯争霸
9.开皇五年,隋文帝令诸州以民间的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 )
A.结束南北朝的分裂战乱
B.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C.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D.为开凿运河提供物资保障
10.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11.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12.科举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出8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他们长期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恪守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肩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这说明了科举制度( )
A.推动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C.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支柱 D.选拔依据是个人道德才能
13.唐朝时,要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正确的路线是( )
A.江南河一长江一邗沟—通济渠一焚河
B.黄河一通济渠一淮水—邗沟一江南河
C.邗沟—长江—江南河—黄河—通济渠
D.江南河—邗沟一长江一黄河—通济渠
14.589年结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是
A.武则天 B.隋炀帝 C.唐太宗 D.隋文帝
15.隋朝的历史繁荣而短暂,以下史实属于隋朝的是( )
A.开辟丝绸之路 B.国家分裂 C.创立科举制 D.定都洛阳
二、综合题
16.看图,回答问题:(共18分)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2)隋朝大运河以①__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②________,南至③__________。
(3)假如你是一位商人,要把粮食从运到,请按顺序写出你先后需要经过运河哪几段?
(4)隋朝大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
(5)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意义是什么?
17.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动隋基——见证王朝的兴衰】
材料一: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水聚力量——赢取战争的胜利】
材料二: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方失利,华盛顿几乎失守。1862年,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林肯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各州的黑奴“永远获得自由”“可参加合众国军队”。这些措施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的革命积极性。在北方军队的每1000个士兵中,有421个工人,487个农民。南方有50万黑人逃离种植园,在敌人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奴隶主的10万军队,使南方在经济上濒于崩溃。不久,北方扭转了战争形势,并最终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据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第二版)
(2)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划分,材料二属于______(请在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口述史料三种类型中,选择正确答案,并将其对应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北战争中人民群众对美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因水而变——调整策略,绝处逢生】
材料三: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苏联)米哈依尔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4)针对材料三中士兵的控诉,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政策起到了什么积极影响?
【水之感悟——人民就是江山】
材料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习近平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金榜题名时”并结合所学可知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项正确;秦始皇、汉武帝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B两项;唐太宗是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隋文帝建立隋朝,与隋炀帝顶着“最差的谥号”无关,D项符合题意;三游江都、三征辽东、营造东都洛阳都与隋炀帝有关,劳民伤财,造成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因此隋炀帝得到“最差的谥号”,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点睛】
3.D
【解析】
【详解】
根据“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可知,隋朝郡县数量过多,故选D;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咉郡县数量多,无法体现全国户口众多,排除B;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可知,材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B项正确;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均符合史实,但与材料“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5.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说明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了南北商业往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说明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隋朝结束了分裂局面的是隋文帝589年灭陈,排除A项;巩固了封建统治是大运河的开通在政治上的作用,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因此图中②589年代表的历史事件是隋灭陈,统一全国,B项正确;隋朝建立是581年,排除A项;隋炀帝即位是604年,排除C项;大运河浚工是61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排除CD项。故选B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后期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存在时间短暂,所以A项符合题意;隋朝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隋朝战乱不断,不符合史实,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诸侯争霸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以备水旱赈济”可知,隋文帝此举目的在于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B项正确;此时隋朝是大一统国家,结束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排除C项;隋炀帝时期开凿运河,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B
【解析】
【详解】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
11.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正确;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皇位,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凿大运河,创立进士科,B排除;李渊称帝后,建立唐朝,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李渊就是唐高祖。C排除;唐太宗继位后,开创唐朝盛世局面——贞观之治。D排除;故选A。
12.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他们长期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恪守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肩负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说明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B项正确;推动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的是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开始建立的,它的精神支柱应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科举制的选拔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必须依次经过黄河一通济渠一淮水—邗沟一江南河,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灭陈,南北统一。D项正确;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建立武周政权,排除A项;隋炀帝是隋文帝的儿子,是隋朝的亡国之君,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试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起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使中国又形成大一统的王朝,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历史上有许多朝代的都城设在洛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6.(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
(2) 洛阳 涿郡 余杭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5)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3)假如你是一位商人,要把粮食从余杭运到洛阳,依次需要经过大运河的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段。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7.(1)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2)②
(3)推动了奴隶制的废除;加速了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4)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2)
材料二叙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致过程,属于文献史料。
(3)
由“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各州的黑奴‘永远获得自由’‘可参加合众国军队’。……北方扭转了战争形势,并最终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可以看出,南北战争中人民群众对美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包括:推动了奴隶制的废除;加速了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三中士兵的控诉,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
综合上述材料,可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等角度总结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