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该诗的作者应为(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2.“这样大规 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破天荒头一次,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地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材料评价的是
A.汉代开辟“海上丝调之路” B.明朝时郑和下西洋
C.元朝海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D.宋代对外贸易发达
3.“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 的对外航海活动。(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4.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壮举
C.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 D.建立起亚非海上贸易网络
5.下图是《榜葛剌进麒麟图》,它描绘的是15世纪早期南亚地区的榜葛剌国王来中国进献长颈鹿的场景。当时的中国人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与这一场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6.“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明朝国力强盛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7.与下图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元昊建西夏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8.“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戚少保年谱耆编》)由此可见戚继光抗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军纪严明 B.皇帝支持 C.军事装备先进 D.戚继光淡泊名利
9.“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 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 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10.下表是某一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的分类整理。其中①处应填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①
第三类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A.郑和 B.岳飞 C.司马光 D.关汉卿
11.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远洋航行,对其阐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1405-1436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C.最远到达美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早100年
12.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以后,将在遥远东方的中国视为主要的航向目标。16世纪来到中国并搜取了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西欧国家是( )
A.西班牙 B.英国 C.葡萄牙 D.荷兰
二、综合题
13.看图识史,英雄人物的作为凸显出一个民族的品格,凝聚了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想一想,对戚继光广泛而长久的纪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价值观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唐朝,中国对外经济交流非常广泛。随着经济交流的开展,中国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社会进步与繁荣。
——武金铭《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比较集中、比较快速发展面向海洋的经济贸易,的确是在南方 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之时。北宋海上贸易兴起,说明北宋工商业发展到了 一个新水平,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又是北宋航海科技进步的反映。
——甘霖《变局》
材料三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他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国所有的朝贡国宣告永乐是 现任的皇帝,他们应以纳贡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一事实的接受。
——《哈佛中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分别列举唐朝“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 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的主要事例?
(2)据材料二,概括“经济重心南移”与“海上贸易兴起”的关系。当时“航海科技进 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除了材料中提及的因素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的原因?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反映的对外交往的目的有何不同?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与材料一图中③所指国家双边交往情况。这些交往对图 中③所指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消灭了倭寇,维护了人民利益和安全,他写诗明志说“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B项正确;郑和是航海家,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文天祥抗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B项正确;葡萄牙人达·伽马在15世纪末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新航路,根据“比葡萄牙人早一个世纪到达印度洋区”可知当时是明朝,“汉代、元朝、宋代”都在时间上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期间,各国纷纷遣使来中国,如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国使臣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可知这体现双方的友好交往,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促进南洋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与材料内容不同,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建立亚非海上贸易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题干图片是古代榜葛剌国王向明朝进献长颈鹿的图片,当时国人将其视为瑞兽麒麟,这反映了郑和下酉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是在汉武帝时,与材料中时间“15世纪早期”不符,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和“鉴真东渡”是在唐朝时期,与材料中时间“15世纪早期”不符,排除BC选项。故选D项。
6.A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属于典型的朝贡贸易,没有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故A项符合题意;明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和平和友谊,排除BCD。故选A项。
7.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海上航线,这些航线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根据“明”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A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不是元昊建西夏、岳飞抗金和文天祥抗元,排除BCD项。故选A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可知,这体现了严明的纪律,故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觅个封侯”可知,故D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到皇帝支持、军事装备,故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9.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C项符合题意;张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以及许多蔬菜瓜果(葡萄等),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因此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
【详解】
表格中第一类人物“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都是皇帝,第二类人物“张骞、玄奘”都是外交人士,第三类人物“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是医学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经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张骞、玄奘”同为外交人士,A项正确;岳飞是抗金英雄,是军事将领,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关汉卿是元朝著名剧作家,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A项正确;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排除B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C项;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来到东方,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中国并攫取了广东澳门的居住权,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勇于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和历史责任;顽强斗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围绕戚继光反抗倭寇,体现中的顽强斗争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能勇于承担民族的使命和历史责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14.(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促进了自身及其他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繁荣;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示例: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2)关系:“经济重心南移”加快了“海上贸易兴起”。表现:指南针用于航海。原因: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
(3)不同:材料二反映宋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材料三反映明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外交政治利益。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唐朝,中国对外经济交流非常广泛”得出对外交往范围广;根据“中国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也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社会进步与繁荣”得出促进了自身及其他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繁荣;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文化交流繁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示例:唐朝吸收了外来的进步文化如玄奘西游;唐朝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外国如鉴真东渡。
(2)关系:根据“古代中国人比较集中、比较快速发展面向海洋的经济贸易,的确是在南方 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之时”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加快了“海上贸易兴起”。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宋朝航海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指南针用于航海。原因:除了材料中提及的因素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的原因,还有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
(3)不同: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宋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三“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材料三反映明朝对外交往的目的是外交政治利益。
15.(1)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华文化。加强了中日两国的联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其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重大贡献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力。也可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的及目的达到与否)、过程(需要具体线路)、特点(要有证据)和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等方面任选一点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一图中③所指国家是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华文化。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加强了中日两国的联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依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其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