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单选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若蜡烛远离透镜,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③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9cm④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远离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2.如图所示,装满水的杯子类似一个透镜,在水杯后面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进行观察,看到“泥娃”变细了,可以判断泥娃处于( )
A.焦点以内
B.焦点上
C.焦点和二倍焦距点之间
D.二倍焦距点以外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幻灯机投影时,影片和镜头的距离应该小于一倍焦距
B.用放大镜看地图时,透镜和地图间的距离应该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升旗仪式时,老师先给主席台拍了一个特写镜头,为了拍摄主席台全景,他前进了好几步,然后将照相机镜头前伸了一些
D.为了把幻灯机上屏幕上的画面调小,应将幻灯机靠近屏幕,同时将幻灯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调长一些
4.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利用电子技术进行倒转正处理)、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B.“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C.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该凸透镜焦距为20cm
B.当u=30cm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利用这规律
C.当物距为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6.一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接下来他想改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使光屏上重新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光屏上得到的第一次成像是清晰放大的像 B.第二次光屏上得到的像比第一次大
C.换上凸透镜乙,光屏向左移动得到清晰的像 D.换上凸透镜乙,光屏向右移动得到清晰的像
7.如图所示,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此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
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也要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个清晰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向右移动,能再次在光屏成清晰的像
8.有一圆柱体PQ,平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具体位置如图所示。则该圆柱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 B. C. D.
9.放映幻灯时,幻灯片应放在离镜头( )
A.大于2倍焦距处,倒立放置 B.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倒立放置
C.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正立放置 D.大于2倍焦距,正立放置
10.如图甲所示,一幅漫画竖立在桌面上,小明把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下列仪器中与其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平面镜
D.投影仪
11.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 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12.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O是透镜光心。物体A发出两条光线通过透镜发生折射。已知OA=10cm。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透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发散作用
B.透镜是凸透镜,焦距等于10cm
C.透镜是凸透镜,焦距小于10cm
D.透镜是凸透镜,物体A通过透镜成虚像
13.小明手持一个凸透镜,在教室内从南边的窗户移向北边的白墙,离白墙近些时,看到窗外的物体在墙壁上成清晰的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像是光源 B.像一定是虚像 C.像一定是倒立的 D.像一定是放大的
14.如图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当物距为30 cm时,其成像特点可应用于照相机
C.当像距为60 cm时,物距可能为16 cm
D.物体从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到6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5.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把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在如图所示位置,移动光具座上的光屏得到一清晰像(光屏未画出),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二、填空题
16.清晨树叶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更清晰,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________的结果,形成了正立的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17.小华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一束平行光,可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cm。将该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到光具座上,在光屏上可观察到清晰倒立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我们生活中的____(选填“放大镜”、“近视眼镜”或“照相机”)就是遵循了凸透镜的这一成像规律。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也能看到一个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蜡烛的像。
18.夏天的雨后,小草的叶子上有雨滴。透过这些雨滴,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叶子的叶脉。这时,雨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选填“ 凹透镜” “凸透镜”或 “平面镜”),看到的是叶脉的_______(选填 “虚” 或“实”)像 。
19.将玩具鹦鹉(如图)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则这三个像中_____是实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选填序号)
20.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保持透镜不变,当蜡烛在15厘米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________,并将光屏向_______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在光屏上会得到_________像。
三、综合题
21.一凸透镜焦距20cm,在凸透镜前60cm处放置一线状物体AB高40cm,在凸透镜的另一侧20cm处,有一垂直透镜主轴的平面镜PQ,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是_____(填“正立”“倒立”)的,求出成像的位置_____和大小___.
22.有一物体AB经凸透镜后成像于AˊBˊ,如图所示。AC是从物点A发出的一束光。
(1)请你作出AC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并作图找出该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___________
(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AB向左移动,则AB的像是向左移动、向右移动,还是保持不动?________,像的大小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________。
23.(1)用二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现象如图甲,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若将光源换成发光LED的F灯时,在图乙支架 a、b、c的位置对应分别放置:光屏、凸透镜与F灯,光屏上能得清晰的像,则此像是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2)画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 )
24.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请画出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的径迹._________
(2)移动“F”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请在图中标出物距u,移动光屏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请详细描述这个像的特点:__________,用此规律可以制作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3)不改变“F”光源和透镜的位置,换一个焦距为5cm的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应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电鼠标
光电鼠标在电脑中应用非常广泛,其原理就是利用发光二极管照射表面粗糙的鼠标垫(如图所示),并被反射回鼠标的光学感应器(相当于光屏),用以记录移动动作,以此来捕捉移动位置的不同画面。当鼠标移动时,感应器会连续拍摄鼠标垫表面所成的像,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来比较各个影像,以决定移动的距离和方向。产生的结果会传回计算机,而屏幕上的光标会根据这些结果来移动,图中光学感应器,透镜、发光二极管等元件固定在鼠标内,并且成像透镜和光学感应器距离是不变的。
(1)光照射在鼠标垫上时发生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光学感应器上所成的像是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3)将鼠标离开鼠标垫一定高度后悬空向前移动时,电脑显示器上的光标并不移动,是因为像并没有成在光学感应器上,而是成在了光学感应器的_________(选填“上”或“下”)方,而且所成像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6.如图,学生李潇在水塘中看到形状特殊的“虾”.
(1)如图甲所示,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______而形成的像. 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_____(选填“B" “C”“D” “E" 或“F”)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
(2)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乙所示的幻灯机展示给同学们看.
①胶片上虾的头部朝____ (选填“上”或“下”) .
②测得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 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___.
A.2cm B.7cm C.9cm D.10 cm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①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故物距在两倍的焦距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①错误;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若蜡烛远离透镜,则光屏靠近透镜,故②正确;
③故物距在两倍的焦距外,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解得
故③正确;
④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远视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故需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故④错误。
故选C正确。
故选C。
2.D
【详解】
A.透过水杯进行观察,看到“泥娃”变细,说明泥娃的像是缩小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泥娃若在焦点上,将不成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泥娃若在凸透镜焦点和二倍焦距点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泥娃若在凸透镜二倍焦距点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
A.幻灯机投影时,所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即影片与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用放大镜看地图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即地图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B错误;
C.先用照相机拍主席台,然后再拍主席台全景,即是所拍范围变大,则物体所成的像要变小,才能拍到更大范围,那么应让物距变远,所以应后退几步,而像距应变小,所以镜头应后缩,故C错误;
D.使用幻灯机时,要将屏幕上的画面调小,即让像变小,则物距应变大,像距变小,所以将幻灯机靠近屏幕,幻灯片与镜头间的距离调长,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A.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A错误;
C.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BD.凸透镜成像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等于物距,由图象中有关数据知道,
u=v=2f=20cm
即f=10cm,该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当物距为3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故B正确;
C.当物距为8cm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
A.若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由图知此时u>f,在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CD.当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故C正确,B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
AB.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说明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保持凸透镜不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也要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向右移动,根据光的可逆性,当物距等于原来像距时,能再次在光屏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
由图可知,Q点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P点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放映幻灯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故幻灯片应放在离镜头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将幻灯片倒立放置,成倒立放大的像时画面再次翻转,人们才能看到正常的正立的画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圆柱形玻璃杯装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变胖了,说明老鼠经过水杯后成的是放大的像,又因为看到老鼠掉头奔向猫,所以老鼠的像是倒立的,凸透镜成像中倒立的都是实像。所以老鼠经过水杯后成的是倒立、放大实像。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与题意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与题意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与题意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D.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与题意相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
A.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虽然不能用光屏接收,但可以通过眼睛观察,故虚像也能看见,故A错误;
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知,凸透镜成像时,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故B正确;
C.由B中分析可知,实像不总是缩小的,故C错误;
D.由B中分析可知,凸透镜成像时,虚像不可能缩小,故D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
A.由图可知,光线经过此透镜时偏向凸透镜的主光轴,即此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因此是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从A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因此A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的焦距不是10cm,故B错误;
C.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会聚后会平行于主光轴,但图中从A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会聚后仍然是发散的,因此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凸透镜镜的焦距大于10cm,物体A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小于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体A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
依题意得,物距大于像距,因此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
由图知道,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即v=u=2f=20cm,所以,f=10cm,故A错误;
当物距为 30cm 时,即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即是照相机的原理,故B正确;
由图知道,当像距为 40cm 时,物距是10cm,又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当像距为60 cm时,物距小于10cm,故C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知道,物体从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到6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
15.A
【详解】
蜡烛在光屏上成的像是实像。当物体距凸透镜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时,即可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此时,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所以,此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小于30cm的,10cm、20cm都是有可能的。若其焦距为1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像距小于二倍焦距且大于一倍焦距,即光屏位置在标尺的70~80cm刻度线之间;若其焦距为20cm,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则像成在二倍焦距以外,即像与透镜的距离大于40cm。但透镜到光具座右端的距离只有40cm,此时像成在光具座右端以外了。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 凸透镜 放大 虚像
【详解】
[1]由于露珠中间比四周厚,故相当于凸透镜。
[2][3]因露珠距离叶脉很近,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透过露珠看下面的叶脉更清晰。
17. 10.0 缩小 照相机 等大
【详解】
[1]凸透镜正对一束平行光,可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即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焦距为10.0cm。
[2]该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按图乙,物距为30cm,蜡烛在两倍焦距以外,故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即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18. 凸透镜 虚
【详解】
[1]雨滴中间厚边缘薄所以相当一个凸透镜。
[2]小草的叶子和雨滴的距离小于雨滴的焦距,雨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虚像。
19. ① ②③①
【详解】
[1][2]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在一倍焦距内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虚像逐渐变大;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所以①是实像,②③是虚像;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②③①。
20. 高度 靠近透镜 倒立缩小的实
【详解】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所以光屏应向上调整,即应调整光屏的高度。
[2][3]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凸透镜放在了50cm刻度处,当蜡烛在15cm刻度处时,物距为
u=50cm-15cm=35cm
此时u>2f,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且像处于f<v<2f之间,现在光屏放在了70cm处
70cm-50cm=20cm
正好在2倍焦距上,所以光屏应靠近透镜。
21. 倒立 距凸透镜10cm处 20cm
作出物体AB经凸透镜和平面镜后的成像光路,平面镜放在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处,物体AB经凸透镜、平面镜所成像与没有平面镜只经凸透镜所成像对称,由此计算只经凸透镜所成像的位置及大小,从而计算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和大小.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是:f=20cm,物距是:BO=60cm,物高是:AB=40cm,
由凸透镜的特殊光线画出物体AB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分别是A″B″、A′B′如下图:
由光的反射定律知道,A′B′与A″B″关于平面镜对称,由凸透镜成像公式知道,,解得,
根据题意知道,平面镜PQ在凸透镜的另一侧20cm处,即OF=20cm,
所以,B′F=B″F=B″O-OF=30cm-20cm=10cm,即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在距凸透镜10cm处,
又因为Rt△COF∽Rt△A″B″F,且B″F=,所以,A′B′=A″B″=
即物体依次经过凸透镜、平面镜后所成的像大小为20cm.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以及平面镜成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成像的光路图后进行分析计算,难度较大.
22. 向左移动 变小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F,连接CA′,此光线为AC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如图所示:
(2)[2][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AB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则AB的像是向左移动,像变小。
23. 放大 倒立
【详解】
(1)[1]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规律,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由图中可以看到,凸透镜所在的位置刻度是15.0cm,而光屏所在的位置刻度是25.0cm,那么凸透镜的焦距是
凸透镜的焦距是。
[2][3]从图乙可以看到,物距,像距,像距大于物距,并且光屏上能得清晰的像,所以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2)[4]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法可知,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根据上述作图,如下图所示。
24. 倒立,放大,实像 投影仪 将光屏靠经凸透镜
【详解】
试题分析:(1)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上图所示;(2)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由图示可知,此时的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所以应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这种情况的应用是投影仪;(3)如果换一个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此时物体就处于二倍焦距以外了,像应成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应将光屏靠经凸透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
25. 漫 实 下 变小
【详解】
(1)[1]鼠标垫表面粗糙,光照射在鼠标垫上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2)[2]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当鼠标移动时,感应器会连续拍摄鼠标垫表面所成的像,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来比较各个影像,说明光学感应器上所成的像是实像。
(3)[3][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鼠标悬空相当于增大了物距,这时候像距会变小,像变小,因为成像透镜和光学感应器距离是不变的,导致像成在光学感应器下方。
26. 折射 B 下 B
【详解】
(1)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他看到的“虾”是因为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真正的虾在水中更深的位置,即在E处.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他用激光笔从A点向B处射出光束,即可把虾照亮.
(2)①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是相互倒立的,因此,胶片上虾的头部应该在下方;
②因为投影仪的原理是物距大于f小于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f<8cm<2f,
则4cm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