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06: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日本舰队的是( )
A.左宗棠 B.林则徐 C.李宗仁 D.邓世昌
2.“(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晚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戊戌政变 D.公车上书
4.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空白处应当填写( )
A.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B.增开汉口、南京等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5.某条约第八款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第九款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这些条款应该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2015年,我国进行了打捞黄海海战中不幸被击沉的致远舰的工作,下图是打捞出水的舷窗残骸。它为我们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况提供了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档案文书
7.下图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日两国从欧洲采购军舰列表。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海军建设逐渐迟缓 B.两国军舰均自欧美采购
C.中日海军实力旗鼓相当 D.北洋海军战力亚洲第一
8.“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欲为亡国之主。”这句话来自
A.李鸿章的奏折 B.孙中山的上书 C.光绪皇帝的上谕 D.陈独秀的文章
9.洋务运动前期提出了“自强”的口号,下列体现洋务派“自强”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开平矿务局 D.创办轮船招商局
10.《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失败( )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是由于对日本轻视和盲目自大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D.推动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11.洋务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该结论的是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
1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开启近代化进程
D.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是灾难性的战争。对“灾难”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 D.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14.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而主张剿杀义和团的大臣劳乃宣则记载:“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据此可知( )
A.记述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叙述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得不同 D.历史事实与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15.1872年李鸿章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由此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由清政府开设工厂 B.发动一场变法运动
C.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D.抵御外国商品输入
二、综合题
16.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面对列强的侵略,顽强的中国人从没有放弃过反抗。
材料一:鸦片“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放任自流,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1)依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谁?他以怎样的行动践行了他的志向?
材料二:“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辑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材料中“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是指谁?该战之后中国丧失了什么权利?
材料三: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3)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结合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有什么意义?
17.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我们要铭记近代屈辱历程、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回国后,告诉美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1)材料一中"一个新的世界"指什么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时局图》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材料三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 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 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是指什么 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4)李鸿章认为中国主要在哪些方面落后于西方 为了"自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这群人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
(5)以上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全体官兵英勇抵抗日军的侵略,最后壮烈牺牲,D符合题意;左宗棠是收复新疆的人物,A不符合题意;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前夕主持虎门销烟的人物,B不符合题意;李宗仁是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台儿庄战役的人物,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D
【详解】
依据题文的“在20世纪第一年”指的是1900年。依据所学可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D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空白处应当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1860年《北京条约》有关,排除;B项与1858年《天津条约》有关,排除;D项与1842年《南京条约》有关,排除;故选C。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这些条款应该出自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于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题干意思一致,D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ABC排除。故选D。
6.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舷窗残骸”,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B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指文献资料,排除A项;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排除C项;档案文书是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1885年,清政府自欧洲采购了3艘军舰,1888年采购了4艘后,再几乎没有购买新的船只(仅1890年购买了一艘)。由此可知,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海军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发展较快,九十年代几乎停滞。因此,图示反映了当时中国海军建设逐渐迟缓,故A项正确;图示反映了中、日两国从欧洲采购军舰的情况,但无法说明两国军舰均自欧美采购(如清末海军军舰除从外国购买外,部分来自国产),排除B项;从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0年以后日本购买船舰的数量远多于北洋海军,其中严岛、松岛、桥立三艘船舰专为克制定远、镇远而造,排除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欲为亡国之主。”可知,该材料大意是不进行变法不能救中国,我不想做亡国的主人。结合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开始筹划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变法,所以这句话来自光绪皇帝的上谕,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后期创办的民用企业,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详解】
从材料“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可以看出,甲午战败使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与反思,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B项;材料中只涉及读书的人反思,并没有出现研究的热潮,排除D项。
11.A
【详解】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符合题意;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属于军事方面的,B排除;修建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不是最能体现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内容,C排除;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典型代表不是洋务运动的内容,D排除。故选择A。
12.A
【详解】
根据题干“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的内容,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排除C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 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A项;国人忧患意识开始增强是“灾难”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中国社会性质彻底改变指的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大臣刚毅记载和主张剿杀义和团的大臣劳乃宣则记载完全不同,这反映出二者立场的不同,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时代的不同,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
15.C
【详解】
由1872年李鸿章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借助开办工厂,实现国家富强,以维护清政府统治。因此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故选择C。
16.(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运动。
(2)邓世昌;割台湾给日本,丧失了对台湾的主权。
(3)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农民起义战争,这场战争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受到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同时帝国主义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慢下来。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禁烟运动的领导人是林则徐;1839年6月林则徐主持进行了虎门销烟的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对中国的鸦片侵略。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是指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给日本,所以中国丧失了对台湾的主权。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由盛转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农民起义战争,这场战争是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受到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同时帝国主义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慢下来。言之有理即可。
17.(1)新的世界:中国市场。影响: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引发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
(3)国耻: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落后方面:火器方面。探索: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等。
(5)发展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写出一点即可)
(1)
(1)根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新的世界”指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根据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二“时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引发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
(3)
根据材料三“大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遗受的国耻。……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是指1900年即20世纪的第一年,西方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入清朝首都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备被迫与《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
根据材料三“独火器万不能及。…”表明李鸿章认为中国主要在火器方面落后于西方。根据所学知识,为了“自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这群人掀起了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5)
根据材料反映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的事件,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