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中的读书摘要反映的朝代( )
读书摘要 灭六国平天下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车同轨、书同文
A.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B.实施“推恩令”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儒士地位特别高
2.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段表述反映了秦统一的( )
A.原因 B.特点 C.经过 D.影响
3.为安定北边、抵御匈奴的侵扰,秦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统一度量衡 B.修筑长城 C.焚书坑儒 D.兴修灵渠
4.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此诗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炎帝 B.黄帝 C.孝文帝 D.秦始皇
6.秦始皇设置的中央官制中,具有监察权力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锦衣卫
7.《中国通史·第二卷》中记载: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上文中的“蕞尔小国”是指
A.秦国 B.齐国 C.晋国 D.楚国
8.它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同时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它是指(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秦长城
9.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自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始皇此举
A.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B.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10.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的入侵(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11.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
12.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如图)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有哪些?
(3)材料三图示中,哪位官员负责管理行政事务?秦朝是如何管理地方的?
(4)结合材料四,列举两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简要说明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4.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观察图片,分别写出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和导致两种房屋样式迥然不同的主要因素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2)秦国和秦朝分别修建了哪两个水利工程以利民生?
(3)下列四位人物是战国时期四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历史活动课中,电视台要招聘百家争鸣栏目主持人,根据提供的栏目名称,请你分别为下列四位人物安排最适合主持的栏同。
A.《人与自然》……_______ B.《法制在线》……_______
C.《和平使者》……_______ D.《关爱民生》……_______
(4)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的文字名称和朝代。
名称 A B
朝代 C 秦朝
概述与评价 是中国己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制定的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材料: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5)材料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15.大一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梁襄王问我)“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记载的情境发生在哪一时期?孟子对“谁能统一天下”的回答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一《史记·平准书》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叙》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材料三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指出:“从历史记载来看,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所以,中国这一名词的含义就是祖国……朝代有兴有亡,一个代替一个,中国本身总是存在着,并且发展着。”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历史根源。
——摘编自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含义的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灭六国平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定都咸阳,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A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排除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生地位不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段表述反映了秦统一的影响。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D项正确;AB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B正确;统一度量衡是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方便,A排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C排除;兴修灵渠是为了开发东南、岭南地区的经济,D排除;故选B。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以后,统一了文字,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推广,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排除A项;金文指的是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排除B项;隶书是在秦统一文字为小篆之后发展而来的字体,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D
【详解】
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1 年,秦亡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和齐。材料中说明的是秦灭六国的史实,公元前 221 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D项正确;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排除A和B项;孝文帝是北魏时期的改革家,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始皇时期在中央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正确,AB排除;锦衣卫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D排除。故选C。
7.A
【详解】
根据“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蕞尔小国”是指秦国,秦王嬴政即位后,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A项正确;BCD项是“六个关东大国”之一,排除BCD项。故项A项。
【点睛】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AB项都是秦朝建立之前的战国时期修筑的,排除;秦长城是陆上防御体系,不是水运,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的措施之一,这是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是秦朝刑罚残酷,排除B项;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是政治上采取的中央集权措施,排除C项;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的措施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成万里长城,因此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匈奴的少数民族的入侵,A项正确;鲜卑、羯、 氐是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颁行全国,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 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掌行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项;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1)嬴政(秦始皇)
(2)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
(3)丞相。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4)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意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秦始皇)。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包括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
(3)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政治体制中丞相负责管理行政事务。秦朝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等。意义主要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一。
14.(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房屋 自然条件不同
(2)都江堰 灵渠
(3)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孟子
(4)A:甲骨文 B:小篆 C :商朝
(5)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
(1)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图二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导致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因此河姆渡人生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因此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
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秦朝时期修建灵渠。
(3)
①《人与自然》适合庄子主持,因为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法治在线》适合韩非子主持,因为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③《和平使者》适合墨子主持,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④《关爱民生》适合孟子主持,因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4)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甲骨文是中国己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内容中秦国的“黑色裂变”指的是商鞅变法。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裂变”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积极从各国引进人才。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点睛】
15.(1)时期:战国;思想:仁政。
(2)信息:秦朝使用半两钱。
(3)变化:秦朝以前,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朝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
(1)
时期:根据材料“孟子进见梁襄王……”及所学可得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思想:根据材料“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可得出,材料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
信息:根据材料“……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及图片,可得出,秦朝使用半两钱。
(3)
变化:根据材料“……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可得出,秦朝以前,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朝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