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某网站推出系列讲座:《人生智慧——从<史记>看人性管理》课程,让后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下列对讲座参考的《史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史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
B.《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史记》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是因为它大胆地歌颂了秦始皇以民为本的贡献
2.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选项中与成语“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
A.商纣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3.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是( )
①发明“麻沸散”②创编“五禽戏”
③写成《伤寒杂病论》④开创中医临床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秦始皇推行的措施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经济管理 C.确立中央集权 D.加强文化控制
5.西汉初期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取了政策
A.文景之治 B.商鞅变法 C.尊王攘夷 D.休养生息
6.《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政策是( )
A.“以德化民” B.休养生息 C.修筑长城 D.增加赋税
7.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未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B.秦始皇征派大量民众修筑长城
C.秦朝实行残暴统治 D.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文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封建制
9.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辽东郡 B.丝绸之路 C.西域都护府 D.丞相
10.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11.《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楚国 B.晋文公、齐国
C.楚庄王、秦国 D.齐桓公、秦国
12.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分恰当,如果说“柳”是指开辟丝绸之路,那么“花”是指
A.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B.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C.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D.力图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造成秦朝统治“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击匈奴 B.焚书坑儒 C.统一货币 D.实行暴政
14.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是与下列哪些皇帝的努力分不开的
①汉高祖 ②汉文帝 ③汉景帝 ④汉武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历史短剧《穿越春秋秦汉》中,小明扮演的人物经历了这几个时期,当他来到汉朝初年时,他的台词应该是
A.现在刑法太残酷了
B.徭役兵役比秦朝还重
C.当今皇帝太奢侈了
D.农民生活安定多了
二、综合题
1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它的辉煌与短暂留给后人太多的追思与遐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位列诸侯】
材料一: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带领)兵救周……有功。周……东徙雒邑(即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 秦本纪》
(1)材料反映了周朝实行哪一制度?
【傲视西方】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 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 食货志上》
(2)材料体现了“商君”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统一天下】
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奔忙于救助百姓、医治战争创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刘邦为讨伐韩王被匈奴困于平城,为平定英布叛乱被乱箭射伤),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背叛朝廷的王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3)材料三反映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什么制度?联系材料四说明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汉朝规定诸侯于宗庙祭祀时奉献一定量的黄金,称为“酎金”。皇帝坚持这项规定主要用意并不在于增加经济收入,而是要观察王侯们是否俯首听命、尊祖敬宗。所以,西汉政府对“酎金”的数量和质量有严格要求,一旦不足,“王削县、侯免爵”。汉武帝元鼎五年,就出现了因为“酎金”不纯,106名列侯爵位被削夺的大案。
——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酎金”与“酎金案”》
材料三 与唐朝鼓励武夫、贵族不同,宋鼓励士大夫。宋代治理的一大贡献,就是通过文官官僚制完善了郡县制。
——摘编自韩毓海《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材料四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材料一中统治阶层组成在什么时期发生变化?相比之前,这一时期国家政治体制有何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制造“酎金案”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鼓励士大夫”的主要政策是什么?宋代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通过文官官僚制完善郡县制”?
(4)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晖”。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同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ABC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错误,因为秦始皇实行的是暴政,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D
【详解】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伤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因此,①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因此,③④与“华佗”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与秦朝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秦始皇推行的措施体现的中心主题是巩固国家统一。A项符合题意;加强经济管理,与统一货币相关,排除B项;确立中央集权,是指在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加强文化控制,是指统一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的变法,排除B项;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项;
6.B
【详解】
依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以德化民”是儒家的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修筑长城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增加赋税会加重经济的萧条,不是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未因此平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和吴广的号召下,900多个农民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C项正确;A项是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是秦朝暴政的一个表现,排除;D项是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点睛】
8.C
【详解】
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C项正确;世袭制从夏的启开始,是一种王位继承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分封王族和功臣到各地管理,排除B项;封建制是封建社会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符合题意;辽东郡的设置与新疆无关,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B不符合题意;丞相是在中央设置的官职,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但当张骞费尽千辛万苦到达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已经另立新王,无心再战,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并未完成。故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不涉及诸侯王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与改善国家财政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属于丝绸之路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所以造成秦朝统治“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实行暴政,D项符合题意;AC项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排除;B项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不是“短命”的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皇帝包括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苦,为此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税徭役、兵役和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诚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正确;汉武帝是“文景之治”之后的西汉皇帝,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刑法相对于前朝宽松得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所以百姓生活安定多了;汉初的皇帝崇尚黄老之道,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并不很奢侈,直到汉武帝才逐渐发生变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大一统的汉朝。
16.(1)分封制。
(2)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详解】
(1)根据材料“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可知,此制度为分封制。
(2)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可知为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根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可知为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17.(1)秦汉时期;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汉时期郡县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2)目的:削弱诸侯国势力,减轻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3)政策:重文轻武;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加强了对西藏、台湾和新疆的管辖,疆域辽阔,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等。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高度膨胀;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等。(理由任答一个方面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可知统治阶层组成在西汉时期开始发生变化,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这一时期国家政治体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中央,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了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因此可称古代盛世的顶峰;但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君主专制高度膨胀,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因此也可以说是落日余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