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李世民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2.为改变北宋中期统治上的不利局面,宋神宗在位期间实施了变法。当时,具体主持变法的是
A.赵普 B.范仲淹 C.王安石 D.司马光
3.“联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二也。”“朕”应该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4.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 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募役法、青苗法 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6.“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一故事的主角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铁木真 D.柴荣
7.《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宦官专权 C.重农抑商 D.藩镇割据
8.《宋史》记载,许唐“尝拥高费(资产雄厚)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日: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后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这反映了宋朝( )
A.科举制度影响较大 B.商品经济趋向没落
C.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D.弃儒就贾渐成潮流
9.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人担任 B.文臣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
C.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事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污,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废除知州职权,直属中央 B.设三省六部以制衡地方官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D.取消当时武将的一切权力
1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表明宋代(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2.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这段材料说明( )
A.宋朝时期,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B.元朝时期,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C.宋朝时期,政府已经开始对台湾地区进行管辖
D.元朝时期,福建晋江县归属于澎湖巡检司管辖
13.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表现有哪些?( )
①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②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③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④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朝代沿革等)。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很多朝代,他们有长有短,或统治全国,或管理某一区域,有汉族建立的王朝,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下图是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而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局部)曲线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王朝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盛世局面 B.②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C.③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 D.④王朝是我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5.北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
A.防止农民起义 B.集中财赋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C.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D.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才标准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科举制
(4)材料二中的“她”是谁
(5)材料三是宋朝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各有什么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 隋唐……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
——《唐摭言》
(1)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哪种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隋唐……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举出一例唐朝皇帝对于这项制度的贡献?据材料指出这项制度的选拔标准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北宋在该制度上与隋唐相比有何新变化。材料三体现了北宋实行什么政策?
(4)材料四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李世民,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A排除;安禄山唐朝发起“安史之乱”人物之一,B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D排除。故选C。
2.C
【详解】
据所学可知,宋神宗在位期间任用王安石变法,C正确;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A错误;宋仁宗在位期间任用范仲淹改革,仅一年就因为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B错误;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宰相,王安石变法被废除,D错误。
3.B
【详解】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
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的作用,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①②项正确;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政治作用,③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
雇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变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是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所以,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6.A
【详解】
依据关键词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等可知,这一故事的主角是赵匡胤。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开封。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建立了辽国,C项是统一了蒙古草原,D项是后周世宗。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A
【详解】
根据材料“……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及所学可知,五代十国历史的演变是各地方军事力量较量的结果。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吸取唐末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改变统治策略,削弱武将对军队的调度指挥权,重用文官,故材料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A项正确;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进士”“中举”“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科举入世的向往,侧面体现了科举制度影响较大,A项正确;“因不复行贾(经商)”侧面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不是商品经济没落,而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排除B项;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排除C项;D项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知州权力受到通判的牵制、监督,与知州相互制约,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表述,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材料“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都贪污,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及所学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知州职权,直属中央,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取消当时武将的一切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体现出推崇文教、贬抑武人,是重文轻武,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文、武的态度对比,不是等级、 商业、重农抑商,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表明在宋朝时澎湖岛隶属于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C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宋朝在台湾地区设立行政机构,排除A项;题干内容出自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与元朝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为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北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通过“杯酒释兵权”策略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故①②正确;在政治上,采取分化事权的策略,削弱相权,还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故③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14.B
【详解】
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反映的是北宋,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①反映的是唐朝,我国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清朝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③反映的是元朝,排除C项;隋唐时期是我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④反映的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北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可知北宋时期地方的财权全收归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这一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防止农民起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集中财赋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标志: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的高低;科举制标准:考试成绩。
(3)概念: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
(4)人物:武则天。
(5)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6)创立的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答到一点即可)
发展的意义: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答到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1)
“标志”,依据材料一信息“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得出: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2)
“区别”,依据材料一信息“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的高低;科举制标准是考试成绩。
(3)
“概念”,依据材料一信息“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
(4)
“她”,依据材料二信息“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得出:武则天。
(5)
“政策”,依据材料三信息“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得出:重文轻武政策。
(6)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创立的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发展的意义是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17.(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学科;武则天:增设殿试;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3)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重文轻武政策。
(4)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1)
制度:根据材料“……最早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制度”可得出,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科举制度。
标志:根据所学可得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
贡献: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学科;武则天增设殿试;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等角度作答。(任意一例即可)
标准:根据材料“……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可得出,选拔标准是文章,即才能和学识。
(3)
变化: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等角度作答。
政策:根据材料“……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可得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4)
受益者:根据材料可得出,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
目的:根据材料可得出,科举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